
城隍神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之由,本来是自然神中的一种。《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隍”之词的由来出自班固《西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大约在南北朝时,民间开始城隍神的祭祀。到了唐代,奉祀城隍神,筑建城隍庙,或是十分盛行的民间祭祀。宋代城隍神的祭祀进入了国家祀典,并开始城隍神人格化,各城所筑建的城隍庙已经选用忠烈之士作为城隍神进行奉祀。

每年腊月廿五,城隍庙都会赈施,图:卡游壶兰莆田之城隍庙的历史,一直在变化、在演变,一直在丰富、在拓展。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署自兴化县游洋移治莆田县城,始筑子城、谯楼。在兴化军城西北角的清风岭,创建兴化军城城隍庙,主祀城隍神威灵将军。这是莆田之兴化军城最早的城隍庙与城隍爷,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洪武二年(1369年),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感于历朝历代的忠臣义士之忠诚忠勇忠义,在开国立朝伊始,便敕封天下府城之城隍神祇,抗元扶宋的民族英雄陈瓒被一道圣旨勒封为兴化府城隍爷。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兴化府城内的橄榄巷西北角创建了兴化府城隍庙,旧城隍庙仍留存在清风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