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睡半晚吧 关注:73贴子:8,330

回复:【九】可重看那些山水风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猫猫一起看的一次日出。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86楼2021-04-29 22:55
回复
    不知道是不是短暂地闲下来的缘故,这几天一直和你在梦里纠缠。春天来了,我逐渐忘记心里徘徊过的那么许多爱恨情仇,挂怀好像在一场暴雨后新生。如梦里一般相处倒也不坏,我还可以攀缘着这些悸动长久地活下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88楼2021-05-01 03:33
    回复
      时至如今,总算明白了渴望一夜白头的心情。人可以变老,但不能枯萎。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89楼2021-05-01 03:37
      回复
        梦里白纱隔出一段纯白的《往日时光》,抹上口红去唱歌,最终只低低的哼唱出旋律来。哼完歌我只能送出一颗红色的珍珠扣,好像刻在心口的一颗突兀的朱砂痣。
        我听你畅想生活。等到互相补充着说出有孩子奔跑的沙滩,我下意识问,“我们?”你说是的,恍若未察。后来话题走远,那个刹那好像是弗洛伊德式口误,可以是一个狡猾的陷阱,也可以说秘而不宣的隐秘畅想,现在都无关紧要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0楼2021-05-01 17:02
        回复
          蒙蒙乱点罗衣袂,相送过长亭;叮咛嘱汝,沾泥也好,莫化浮萍。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1楼2021-05-01 17:16
          回复
            字面意义上的万语千言。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2楼2021-05-02 01:06
            回复
              一直觉得,“为了政治正确”这个说法特别扫兴,人凭什么认为自己能去断言他人做某件事说某句话的内在动因呢。细想起来可能是自身所处的环境过于单一,因此总觉得因素和结果是单向的。
              我不太相信大多数事情存在唯一正确答案,那有些过于省力简略了,必然会导致缺漏和词义偏差,因为本身也不存在这样的词语。语言虽然既需要细化发展又需要归纳总结,但当一个词语包含了无限含义时,语言用于交流的意义已经消失了,这不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吗?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3楼2021-05-02 19:43
              回复
                其实所有的内省都是在是否要拔掉锚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事到如今,偏偏是理智告诉我应该留下这个心锚,而情感却在反复权衡此间利弊。
                前几天和我爸聊到宗教时讲到,许多人在堪破后因为失去心锚而惶恐不已。想来普通人都是需要一个立足点的,从这个点上生根发芽出一切发源自本心的思想和立场,使一个人成为自己。反之,人的所有表达都成了枉然,就真成了什么话都可以讲一讲,什么话都可以不讲了。在意义和无意义之间,一切都可以归入诡辩,看似是文字游戏,其实本质上是真正的了无意趣,无非是从这种消磨变成了另一种消磨。世俗地说,这个锚能使生命变得有趣的多,从理智上来说,执着也未必是坏事,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4楼2021-05-03 02:27
                回复
                  又想到,一件事但凡能在政治上称之为正确,那必然代表了权力机器对人数众多的群体的诉求的妥协。就政治的本质而言,这种忌惮和顾忌可能真的更接近于democratie的动力,当然是政治机器的分内之事之一;而对此不屑一顾的人大多带着幸存者偏差,在话语权的争夺中自私得明目张胆,甚至透露出一点盲目或以自恋为导向的沙文主义。
                  其实说到底这依然是在利益的重新分配上的导向选择问题,是趋于同情还是趋于嫉妒,又或者是毫不犹豫地优先自身利益,这些其实都源于人的本能,但又在环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而以嫉妒和自利为导向的人的普遍特征是把利益分配看作是零和游戏,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不然。老生常谈地说,人又怎能知道自己会否成为“正确”的受益者呢?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5楼2021-05-03 20:59
                  回复
                    “无奈我心要辨难辨
                    道别再等也未如愿”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6楼2021-05-05 08:10
                    回复
                      高来高去的学派注定不人文。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7楼2021-05-05 20:57
                      回复
                        说起来我和别人在聊天中共情的次数屈指可数,而每次共情的都让我感觉晕乎乎的,好像喝醉了酒…回忆起来场景历历在目,但自己好像都神智不清…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8楼2021-05-06 08:06
                        回复
                          恍然察觉到自己可能也是多少有些述情障碍的。没有障碍的人基本不必用隐喻来说明自己的情绪,而就我本身而言,情绪通常没有强烈到足以让我自己感知,只是隔雾看花。一般而言,它们通常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作为信号警示我,但我也是现在才知道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存在更加直接的方式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99楼2021-05-06 09:21
                          回复
                            说实话,长期缺乏实践mirroring的对象还是成问题的,现在等于是我意识到并且接受了自己思维的单向性,单向性在于虽然自己可以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但难以从实际的社交中以合时宜的方式沟通彼此的需求。究其根本,我依然觉得是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觉得表达自己的主观看法是必要的,一来可能是长期环境对表达的抑制,二来是一直追求的客观性过度侵占了主观的空间。
                            在场景模拟中我常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问题,比如自己能表述出来的主观需求真的很有限,又比如过度的客观表达会显得自己不近人情又阴阳怪气,好像总在意有所指。我也探索过自己的意有所指是否存在防御机制的成分,因为这些表达异常对我而言同样是有效信号,但我仍然无法深究其中到底有哪些情绪,也无法从情绪中挖掘出自己的根本需求。想来人是很复杂的动物,刨根问底通常是无果的。
                            今天上课讲到依恋模式,我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同样无法厘清自己是如何从童年相对安全的依恋模式转变成现在无法定性的状态的。我认为自己属于多种的混合,可能回避型依恋的成分比较高,偶尔也有焦虑依恋和无序的特征。我猜测焦虑来源于依恋对象在心理上的忽远忽近;回避和无序来源于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忽高忽低,缺乏一致性,同时也有心理需求长期没有被满足的缘故。而无序助长暴力,不论是那种形式都不是问题的解决之道,也需时时警醒。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00楼2021-05-06 09:49
                            收起回复
                              都分不清自己是主观还是客观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01楼2021-05-06 10: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