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和大家分享了准确定位话题中心的方法——主题词筛选,大家会发现,在做主旨观点题时,通过分析主题词,可以更快地帮我们明确主旨方向,辨析选项正误,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文段主题词不是很明确,或者四个选项都包含主题词,这时候单独依靠主题词筛选法就不太好用了,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对于文段整体行文的把握。
先来看一下下面这道题:
【例1】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段文字意在:
A .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B .强调核能在防止温室效应加剧中的关键作用
C .阐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巨大危害
D .呼吁人们改变能源结构并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D。解析:文段首句分析出燃烧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接着用“同时”表并列,说明森林遭到破坏也使得二氧化碳吸收量变小,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下,使得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自然增多,影响了全球变暖,接着由“所以”引出作者得出的结果:要解决全球变暖,就要从化石燃料和森林两方面入手,最后用科学家的话进一步验证:延缓全球变暖,必须从化石燃料入手。据此可知,作者重点想强调的即是“所以”后的对策句,与此表述相符的是D项,A项属于“所以”之前得原因部分,非文段重点;B项属于最后一句佐证作者观点的论据部分,作者除了强调化石燃料,还有森林问题;C项无中生有。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会发现,“所以”这个词在本文中起到了引出作者观点的作用,而正确答案也确实与“所以”后引导的话意思一致。“所以”表示因果,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所有文段中的因果词后那句话都是文段重点呢?再来看这道题:
【例2】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 .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 .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 .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清幽的风光
【答案】C。解析:作者首先引入莫高窟这一话题,接着分别从其内部融合的佛教思想、洞窟外部环境、洞窟排列方式及其优势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为什么莫高窟在干燥区的大风下依旧相对安全。最后由“正因如此”引出结果:强调莫高窟保存完好,影响深远。与上一道题不同的是,这道题的因果词“正因如此”之后,并非是作者的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客观事实:莫高窟保存完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此时,就不能简单的说作者是想凸显一个客观事实。与之相反,当因果词后描述的是事实或现象而非观点时,作者倾向于强调为什么这一现象或事实会发生,即因果词之前为文段重点内容,与之相符的是C项。
由上面两道题我们会发现,因果词的出现往往会对重点内容具有提示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的认为因果词之后一定是重点。
先来看一下下面这道题:
【例1】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这段文字意在:
A .探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B .强调核能在防止温室效应加剧中的关键作用
C .阐明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巨大危害
D .呼吁人们改变能源结构并大力植树造林
【答案】D。解析:文段首句分析出燃烧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接着用“同时”表并列,说明森林遭到破坏也使得二氧化碳吸收量变小,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下,使得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量自然增多,影响了全球变暖,接着由“所以”引出作者得出的结果:要解决全球变暖,就要从化石燃料和森林两方面入手,最后用科学家的话进一步验证:延缓全球变暖,必须从化石燃料入手。据此可知,作者重点想强调的即是“所以”后的对策句,与此表述相符的是D项,A项属于“所以”之前得原因部分,非文段重点;B项属于最后一句佐证作者观点的论据部分,作者除了强调化石燃料,还有森林问题;C项无中生有。
通过这道题目我们会发现,“所以”这个词在本文中起到了引出作者观点的作用,而正确答案也确实与“所以”后引导的话意思一致。“所以”表示因果,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所有文段中的因果词后那句话都是文段重点呢?再来看这道题:
【例2】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 .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 .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 .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清幽的风光
【答案】C。解析:作者首先引入莫高窟这一话题,接着分别从其内部融合的佛教思想、洞窟外部环境、洞窟排列方式及其优势三个角度具体分析为什么莫高窟在干燥区的大风下依旧相对安全。最后由“正因如此”引出结果:强调莫高窟保存完好,影响深远。与上一道题不同的是,这道题的因果词“正因如此”之后,并非是作者的个人观点,而是一个客观事实:莫高窟保存完好,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此时,就不能简单的说作者是想凸显一个客观事实。与之相反,当因果词后描述的是事实或现象而非观点时,作者倾向于强调为什么这一现象或事实会发生,即因果词之前为文段重点内容,与之相符的是C项。
由上面两道题我们会发现,因果词的出现往往会对重点内容具有提示作用,但是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的认为因果词之后一定是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