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春文化吧 关注:17贴子:832

回复:绿春文化(2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9.17、元阳县境内的其他土司
(1)纳楼茶甸长官司,彝族。见“三猛屯方沧桑变”。关于“纳楼土司”的内容,在《元阳野史》、网络《从土司接班人到省政协委员——普增辉先生访谈追记》里讲得很详细。
(2)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设水塘掌寨。辖南沙镇五帮村委会水塘村。关于“水塘掌寨”的内容,可以参阅《元阳野史》。
(3)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设五亩掌寨。辖南沙镇槟榔园、五亩、南沙、南沙新寨等四村。关于“五亩土掌寨”的内容,可以参阅《元阳野史》。
(4)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又设五邦掌寨。辖南沙镇五邦、五邦新寨、沙仁沟等村。关于“五邦掌寨”的内容,可以参阅《元阳野史》。
(5)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设马龙掌寨。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分裂为马龙、六呼两个掌寨。关于“马龙掌寨六呼土外委”的内容,可以参阅《元阳野史》。


IP属地:云南22楼2021-01-30 20:08
回复
    29.18、金平县境内设置的土司
    十六世纪后期,傣族先民阿撮、壮族先民侬人,沿着藤条江老勐河溯流而上,战败了哈尼族部落,确立了傣族、壮族首领的统治地位。明朝、清朝时期,这里属江外十五猛十八土司地之一。
    在唐朝南诏时期,哈尼族先民“和蛮”就生活在金平县境内,哈尼人称为“树甸”,汉文化讹化为“大甸”。金平县城一带叫“俄普腾”,汉文化讹化为“王布田”。
    (1)猛喇土掌寨。
    勐拉土司,傣族,刀姓。清朝初期,授封为猛喇世袭土掌寨。
    北宋早期,元江罗盘甸仰者最玛带领族人流浪时,在金平县藤条河勐拉坝子开垦大田,哈尼族叫“德玛咪萨”;两岸山上,一侧是先居的哈尼人,另一侧是仰者队伍留下来的哈尼人。身心疲惫的仰者,在返回之前给子孙留下祖训:“勐拉-呼啊-莫安-麻东,额米-兜格-牛克-麻嘎。”这里的“勐拉”是泛指金平县全境,“额米”是泛指河口县全境。解说:金平县之南没有马蹄印,河口县之下没有牛粪堆。意思:仰资后人不要来这些地方生活了。
    明朝后期,德玛咪萨的左边猪群山住着100多户哈尼族,头人是高罗衣、马哈撒;右面羊群山有40多户哈尼族,头人叫普咪沙。后来坝子被傣族先祖侵占,哈尼族逃离,阿撮首领刀启凤统治了勐拉一带。
    辖区:金河镇(不含十里村)、勐拉乡、铜厂乡、金水河镇。在金平县境内,勐拉土司辖地最广,势力也最大。
    刀启凤,原姓骆氏,祖上为应天府南京汉族,明朝随沐英征战后落籍元江。来到勐拉后招引元江土人开垦,成为酋长,改为“刀”姓。传12代,历13任,共400余年。
    清嘉庆年间,勐拉兴办私塾学堂。光绪年间,土司子弟到临安府读书,刀治安考中秀才。刀国洪杀死兄长刀国宁土司,做了十七年土官。刀国宁小妾谢氏剿除刀国洪及其同党,夺回了土司职权。长子刀佩瑜继任土司,将金平县城“王布田”划出归其弟刀佩仁管理,作为报答谢氏。勐拉称上房,王布田称下房。光绪末年,王布田成为繁荣的商贸集市。
    辛亥革命以后,上房与下房发生了争斗,隔阂加深,很少往来。上房刀佩瑜娶六房生九子,下房刀佩仁娶四房生七子。民国时期,勐拉领地诸侯分封,权力分散,走向衰落。
    公元1950年9月,金平县拉开了清剿残余土匪的序幕,刀氏势力彻底结束。
    (2)勐丁土掌寨。
    勐丁土司,也叫老猛土司,傣族,刀姓。始于明朝中期,结束于清光绪十六年。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汉族师爷张政,去临安府缴纳赋税的途中,在红河水渡口用石头替换了银子。知府收到石头赋税,愤怒之下将刀土司削职为民,张氏接替做了土司官。
    哈尼族“和泥”酋长统治时间约262年,傣族首领刀氏掌管时间约34年(公元1644~1678年),汉族土司张氏历七代统治212年(公元1678~1890年)。
    辖区:营盘乡、老勐乡;铜厂乡的长安冲村村委会,老集寨乡的白乐寨、马杀斯、大竹棚、丫口寨、团结、平寨几个村委会;元阳县黄茅岭乡的土地寨、大山村委会。全境约750平方公里,150多个自然村。划分为六丛六里,以平坝河为界,东面的①紫鸡、②干上、③干下、④梭山、⑤勐谢、⑥狮子,称为六丛;西侧的①新安、②三合、③五合、④正合、⑤五里、⑥六里,称做六里。
    勐丁土司衙门座落在藤条江与乌拉河汇合处的一个山包上,即现在的金平县老勐乡政府所在地。张氏在此沿袭了七代人以上。
    光绪年间,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藤条江与乌拉河连通起来,衙门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从此,内乱外患迭起,迅速衰败,衙门被外来势力攻破并烧毁。末代土司张玉禄和张阿布叔侄分庭执政,张玉禄分管六丛,衙门建在水碓房,后又迁至马家坪;张阿布分管六里,衙门建于曼青。后来叔侄之间发生争斗、百姓遭殃。临安府几次前来调解无效,被双双抓到勐拉刀氏土司衙门杀头。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实行改土归流,设置勐丁经历,收归临安府管辖。
    历史上,茨通坝、勐蚌、勐莱、勐梭曾属于勐丁统辖。清乾隆十八年,由寨长李文弟分管茨通坝。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专条附章》,将勐蚌、勐莱、勐梭划入法属安南。
    (3)者米土掌寨。
    者米土司,壮族,王姓。者米寨长王光耀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投诚,每岁纳籽粒银八十两,正式归顺清政府。王氏是大西军李定国残部川籍汉民族,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后,川人逃到金平县者米乡者米,同化为傣族。
    辖区:者米乡靠近绿春县部分。土司衙门建在巴哈村委会巴哈村。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以后,由于内讧和外患,走向没落和崩溃。公元1951年2月19日,最后执政王文龙被仇家途中伏击毙命,彻底结束了者米土司世袭统治。
    (4)茨通土掌寨。
    茨通坝土司,壮族,李姓。李氏是李定国从子李开芳,大西军残部川籍汉民族,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川人逃到金平县者米乡茨通坝,同化为傣族。清朝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寨长李文弟正式分管茨通坝。公元1950年彻底废除。
    辖区:者米乡靠近金平县部分。顶青村委会茨通坝。


    IP属地:云南23楼2021-01-31 09:50
    回复
      29.19、教化三部长官司
      见“3.4.9、六诏山和蛮兴衰史”。


      IP属地:云南24楼2021-01-31 19:08
      回复
        第十章 溪处甸长官司
        大理国时期从思陀部解析出七溪部,属于秀山郡(云南通海)。红河州内资料认为是“三十七蛮部”之一,但是《大理国-百度百科》没有列入三十七蛮部之中。哈尼族叫“仰杯阿窝”。
        元朝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授七溪部军民副万户,隶和泥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首领自恩调御安南(越南)有功,授溪处甸长官司副长官,隶临安府。
        后代子孙之名,以恩字相承,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知府陈晟始教其姓赵。哈尼族。
        司署先设于红河县石头寨乡旧施村委会“旧司”,后迁到碧苗村委会“苗白”。
        清朝称溪处长官司,隶属石屏州。道光九年(公元1830年),第18世土司赵为藩将土司衙门迁于石头寨村委会石头寨。
        民国时期隶石屏县。管辖村落140余村,4000余户。
        从元朝宪宗四年至公元1950年,历598年。明朝以后历32任。


        IP属地:云南26楼2022-08-11 07:56
        回复
          一、七溪部“仰杯阿窝”族谱
          1司明月(诗米乌)——2月退吕(乌突里)——3退里最(突里佐)——4最孟哎(佐梅烟)——5孟哎强(梅烟恰)——6强其四(恰乞形)——7其四力(乞形里)——8力保白(里波贝)——9保白吾(波贝乌)——10吾木然(乌合然)——11木然扎(合然搓)——12从孟月(搓摩于)——13孟月资(摩于直)——14资堂朋(直塔婆)——15堂朋九(塔婆忠)——16九里欧(忠里吾)——17里欧比(里吾匹)——18比孟动(匹玛得)——19孟动堂(玛得达)——20堂多少(达多苏)——21少毛着(苏莫作)——22毛宗仰(莫作娘)——23仰比(娘杯)——24本忍(杯仁)——25忍翁(仁翁)——26翁孟(翁莫、翁堂)——27孟蓄(莫休)——28蓄欧(休欧)——29欧马——30马孟——31堂堂——32堂真——33真略——34略就——35本六——36普九——37九车——38车最——39最少——40—少周—41周格——42格波——43波鲁——44鲁送——45送条——46条各——47安牛——48保机——49机平——50平保——51保仰——52仰们——53们建——54建然——55然周——56周龙——57龙柒——58柒规——59祖娘——60兴发——61祖三——62为梁——63为民——64军三——55马进。


          IP属地:云南27楼2022-08-11 11:19
          收起回复
            解读:莫作支系“翁莫然”。
            23仰比(娘杯):“仰杯阿窝”名称的来源。
            26翁堂:莫作支系“翁堂然”。“娘杯-杯仁-仁翁-翁堂-堂此”,为绿春县大兴镇龙丁村委会路俄村(洛居)赵氏族谱。
            堂此(塘次):于两宋接替的大理国时期,生活在绿春县牛孔镇者俄村委会比的村后山“塘次”梁子;移居到大兴镇龙丁村委会路俄村;辗转于大兴镇瓦那村委会四角村(实培阿东)。


            IP属地:云南28楼2022-08-11 11:26
            回复
              二、赵氏族谱
              1奥翁——2翁侯——3侯涛——4涛麻——5麻匈——6匈能——7能本——8苏咪——9咪屯里——10屯里宗——11宗谋依——12谋依抢——13抢齐习——14齐习哩——15哩博本——16博本乌——17乌鸿然——18鸿矮搓——19搓莫依——20莫依坠——21坠塔婆(直塔婆)——22塔婆举(塔婆吹、塔婆忠)——23举冷吴(吹里吾)——24冷吴飘(里吾匹)——25飘玛登(匹玛得)——26玛登打(玛得达)——27打斗苏(达多苏)——28苏莫佐(苏莫作)——29莫佐宗(莫作中)——30宗谋梯(中明听)——31谋梯得(明听定)——32梯得标(听定批)——33标斗(批斗)——34斗翁(斗翁、斗仍)——35翁车——36车俄——37俄娆——38娆林——39林标——40标策(标策、标俄)——41策鸟——42鸟拔——43拔增——44车开——45开矗——46矗坠——47坠普——48普苏——49苏仍——50仍我——51我吉——52吉苟——53苟增——54增演——55演苗——56苗侯——57侯本——58本策——59策簸——60簸嚷——61嚷斗——62斗举——63举仆——64仆苗——65苗萨——66萨侯——67侯则——68则演。


              IP属地:云南29楼2022-08-11 11:55
              收起回复
                解读:各和支系“莫佐然”(郭宏然)宗支。
                34斗仍,牛角寨乡果期村委会各和支系钱氏“鸟鸿然”(鸟说然)宗支。
                40标俄:溪处甸长官司族谱。从绿春县上六村东仰“三阿多”(实培阿东)迁徙而来。


                IP属地:云南30楼2022-08-11 11:57
                回复
                  三、溪处甸长官司赵氏残缺族谱
                  39林表——40表俄(表俄、表策)——41俄日——42日坡——43坡得——44得拆——45拆凯——46凯处——47处遂——48遂配——49配素——50素克——51赤渴——52自恩——53士散——54散玄——55玄争——56争仁——57恩海——58恩荣——59恩贵——60赵恩绿——61赵恩宣——62赵恩洪——63赵恩禧——64……


                  IP属地:云南31楼2022-08-11 14:28
                  收起回复
                    三、溪处甸长官司赵氏袭职族谱
                    1自恩——2恩海——3恩荣——4恩贵——5赵恩禄——6赵恩宣——7赵恩明——8赵恩福——9赵恩元——10赵恩洪——11赵恩禧——12赵恩忠——13赵恩廉——14赵恩厚——15赵恩义——16赵恩庞——17赵云龙——18赵焕——19赵国宝——20赵盛——21赵理——22赵国梁——23赵为相——24赵镇芳——25赵永康——26赵定芳(代办)——27赵李氏(代办)——28赵永兴——29赵其礼——30赵桂生——31赵福星——32赵治国(李正国代办)。


                    IP属地:云南32楼2022-08-11 15:15
                    回复
                      解读:资料来源于网络和网络交流。从元朝始历598年,明朝以后传32任。内容解读与谱牒不一致,存在混乱。
                      12赵恩忠-13赵恩廉:两弟兄。南明清初,溪处长官司副长官“12赵恩忠”卷入滇东南“反清复明”运动,失败后只好传位给兄弟“13赵恩廉”。
                      17赵云龙:被儿子赵统用茶毒死,从此赵氏留下不喝茶的家训。传位给第三子“18赵焕”。
                      19赵国宝:生有10个儿子。此后,司署相当混乱,谱牒也清理困难。“赵为潘”被五弟“23赵为相”所杀,传位给其子“24赵镇芳”。
                      24赵镇芳:早逝,由四弟“赵八方”代之,嘱待儿子“赵永贵”成年后继位。
                      25赵永康:“26赵定芳(代办)”的儿子“赵永年”杀了“24赵镇芳”儿子“25赵永康”。传位给了“赵八方”的儿子“28赵永兴”。
                      28赵永兴:被土匪杀死。由其妻“赵普氏”代办。传位给“赵永年”儿子“30赵桂生”。
                      30赵桂生:司位被同族“赵永三”(31赵福星)抢夺。
                      32赵治国(李正国代办):土司制度结束。


                      IP属地:云南33楼2022-08-11 15:37
                      回复
                        第五章 钮兀御夷长官司
                        《读史方舆纪要·云南七》:“钮兀御夷长官司东至元江府界(绿春县),南至车里宣慰司界(江城县),西至威远州界(景谷县),北至临安府思陀甸长官司界(红河县)。自司治北至布政司(昆明)一十六程,转达于京师(北京)。古蛮地,名也兀民皆倭泥(哈尼支系)、蒲类蛮(除倭泥以外多种民族的统称),自昔未通中国(中原王朝)。宣德七年,始来归附,置钮兀长官司。”


                        IP属地:云南34楼2022-08-11 16:28
                        回复


                          IP属地:云南35楼2022-08-11 16:46
                          收起回复
                            第三章 元江路
                            《云南志》:“元宪宗四年内附,七年复叛,帅诸夷筑城据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羁縻之。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讨平之,割罗盘、马笼、步日、思么、罗丑、罗陀、步藤、步竭、台威、台阳、设栖、你陀等十二部于威远设元江路,属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


                            IP属地:云南36楼2022-08-11 16:57
                            回复


                              IP属地:云南37楼2022-08-11 16: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