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8、金平县境内设置的土司
十六世纪后期,傣族先民阿撮、壮族先民侬人,沿着藤条江老勐河溯流而上,战败了哈尼族部落,确立了傣族、壮族首领的统治地位。明朝、清朝时期,这里属江外十五猛十八土司地之一。
在唐朝南诏时期,哈尼族先民“和蛮”就生活在金平县境内,哈尼人称为“树甸”,汉文化讹化为“大甸”。金平县城一带叫“俄普腾”,汉文化讹化为“王布田”。
(1)猛喇土掌寨。
勐拉土司,傣族,刀姓。清朝初期,授封为猛喇世袭土掌寨。
北宋早期,元江罗盘甸仰者最玛带领族人流浪时,在金平县藤条河勐拉坝子开垦大田,哈尼族叫“德玛咪萨”;两岸山上,一侧是先居的哈尼人,另一侧是仰者队伍留下来的哈尼人。身心疲惫的仰者,在返回之前给子孙留下祖训:“勐拉-呼啊-莫安-麻东,额米-兜格-牛克-麻嘎。”这里的“勐拉”是泛指金平县全境,“额米”是泛指河口县全境。解说:金平县之南没有马蹄印,河口县之下没有牛粪堆。意思:仰资后人不要来这些地方生活了。
明朝后期,德玛咪萨的左边猪群山住着100多户哈尼族,头人是高罗衣、马哈撒;右面羊群山有40多户哈尼族,头人叫普咪沙。后来坝子被傣族先祖侵占,哈尼族逃离,阿撮首领刀启凤统治了勐拉一带。
辖区:金河镇(不含十里村)、勐拉乡、铜厂乡、金水河镇。在金平县境内,勐拉土司辖地最广,势力也最大。
刀启凤,原姓骆氏,祖上为应天府南京汉族,明朝随沐英征战后落籍元江。来到勐拉后招引元江土人开垦,成为酋长,改为“刀”姓。传12代,历13任,共400余年。
清嘉庆年间,勐拉兴办私塾学堂。光绪年间,土司子弟到临安府读书,刀治安考中秀才。刀国洪杀死兄长刀国宁土司,做了十七年土官。刀国宁小妾谢氏剿除刀国洪及其同党,夺回了土司职权。长子刀佩瑜继任土司,将金平县城“王布田”划出归其弟刀佩仁管理,作为报答谢氏。勐拉称上房,王布田称下房。光绪末年,王布田成为繁荣的商贸集市。
辛亥革命以后,上房与下房发生了争斗,隔阂加深,很少往来。上房刀佩瑜娶六房生九子,下房刀佩仁娶四房生七子。民国时期,勐拉领地诸侯分封,权力分散,走向衰落。
公元1950年9月,金平县拉开了清剿残余土匪的序幕,刀氏势力彻底结束。
(2)勐丁土掌寨。
勐丁土司,也叫老猛土司,傣族,刀姓。始于明朝中期,结束于清光绪十六年。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汉族师爷张政,去临安府缴纳赋税的途中,在红河水渡口用石头替换了银子。知府收到石头赋税,愤怒之下将刀土司削职为民,张氏接替做了土司官。
哈尼族“和泥”酋长统治时间约262年,傣族首领刀氏掌管时间约34年(公元1644~1678年),汉族土司张氏历七代统治212年(公元1678~1890年)。
辖区:营盘乡、老勐乡;铜厂乡的长安冲村村委会,老集寨乡的白乐寨、马杀斯、大竹棚、丫口寨、团结、平寨几个村委会;元阳县黄茅岭乡的土地寨、大山村委会。全境约750平方公里,150多个自然村。划分为六丛六里,以平坝河为界,东面的①紫鸡、②干上、③干下、④梭山、⑤勐谢、⑥狮子,称为六丛;西侧的①新安、②三合、③五合、④正合、⑤五里、⑥六里,称做六里。
勐丁土司衙门座落在藤条江与乌拉河汇合处的一个山包上,即现在的金平县老勐乡政府所在地。张氏在此沿袭了七代人以上。
光绪年间,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下,藤条江与乌拉河连通起来,衙门成了四面环水的孤岛。从此,内乱外患迭起,迅速衰败,衙门被外来势力攻破并烧毁。末代土司张玉禄和张阿布叔侄分庭执政,张玉禄分管六丛,衙门建在水碓房,后又迁至马家坪;张阿布分管六里,衙门建于曼青。后来叔侄之间发生争斗、百姓遭殃。临安府几次前来调解无效,被双双抓到勐拉刀氏土司衙门杀头。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实行改土归流,设置勐丁经历,收归临安府管辖。
历史上,茨通坝、勐蚌、勐莱、勐梭曾属于勐丁统辖。清乾隆十八年,由寨长李文弟分管茨通坝。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法签订《续议界专条附章》,将勐蚌、勐莱、勐梭划入法属安南。
(3)者米土掌寨。
者米土司,壮族,王姓。者米寨长王光耀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投诚,每岁纳籽粒银八十两,正式归顺清政府。王氏是大西军李定国残部川籍汉民族,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所杀后,川人逃到金平县者米乡者米,同化为傣族。
辖区:者米乡靠近绿春县部分。土司衙门建在巴哈村委会巴哈村。
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以后,由于内讧和外患,走向没落和崩溃。公元1951年2月19日,最后执政王文龙被仇家途中伏击毙命,彻底结束了者米土司世袭统治。
(4)茨通土掌寨。
茨通坝土司,壮族,李姓。李氏是李定国从子李开芳,大西军残部川籍汉民族,南明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川人逃到金平县者米乡茨通坝,同化为傣族。清朝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寨长李文弟正式分管茨通坝。公元1950年彻底废除。
辖区:者米乡靠近金平县部分。顶青村委会茨通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