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小故事转回真实丢勒。
宇宙无敌臭屁小红帽,最爱自画像,还都画得特sao~~~
比如幼年丢勒自画像:Selbstbildnis des Dreizehnjährigen (德语)
画这幅画的时候的丢勒13岁,上面还有他后来的补记:“我在1484年对镜自写,当时仍是孩子。”(Dz hab Ich aus eim spigell nach mir selbs kunterfet im 1484 Jor, do ich noch ein Kint was)
少年丢勒自画像:Self-portrait at 22
《二十二岁时的自画像》,油画
这幅画上题着:“一切事物都好像是上天安排好似的”。画上画了一束蓝色的刺蓟花,象征着夫妻之间忠实的情感,可以推测这幅自画像可能是为他的未婚妻阿格内斯弗兰德而作的。
还有青年丢勒自画像:Autorretrato(西班牙语)
这是一幅油彩木版画。
画上他日后的补记:“1498年我按我的容貌而画,时值26岁。”(1498. Das malt' ich nach meiner Gestalt. Ich war 26 Jahr' alt.)
在这幅《自画像》里,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内穿镶着有色花边的白色百褶紧身衣,外穿滚着黑边的紧袖外套,头戴一顶带竖条黑白格的软缎便帽,手握白手套,肩上披着一件微绿的褐色斗篷,斗篷只用缎带扣在左肩上。
这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有一扇窗子,窗外似乎可以看到夏日的风光,这是为了加强肖像的时间特定性。
德国艺术家很少表现人的肉体美,因为他们不象意大利人那样接受过古希腊罗马雕像的人体美的启迪,德国艺术一般重在表现精神气质,也许这正是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一种绘画体现。丢勒的许多作品,尤其是那些版画作品,其哲理性往往更强些。
还有我若成佛天下无魔的自画像:Selbstbildnis im Pelzrock
这幅画一般翻译为《皮装自画像》,也是一副油彩版画,作于1500年。
那个时候,画人像一般都是侧脸的,类似类似前面那两幅画,因为比较容易处理透视和光线。
恩,大部分人像都是侧脸,除了——神像。
这货把自己画成上帝了…
1500年,是丢勒的绘画探索的转折时期,在这以前,无论画肖像还是祭坛画,他所热烈追求的是真实;而从这时起,他开始把探索的目标放在造型的规律上。他曾经结交过一位意大利朋友,画家雅可波·德·巴巴里,此人给他提供许多意大利人体绘画资料,还有一些前代的科学著作,他在这些有关人体结构的资料上疯狂钻研,终于写出了他那著名的三卷本《比例论》来,总结了他从开始至1515年时期的绘画心得。
这一幅1500年完成的《自画像》,可以说就是这种科学探索的最初成果的体现。
不同于他早期的作品。这里略去了所有背景和细节,他不想以突出局部细节来吸引观者的注意力。
肖像的姿势不偏不倚地呈三角形正面展现,构图为半身像形式,每一部分都细致地描绘,以钻研物体在一定空间的光感现象,力求形象具概括性,条理性,连被画者的内心世界也都是平衡的。
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是充满着质感的;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一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显然,他在注意每一绺头发的空间位置,它的厚度与它的高光点。这里只有科学分析与试验,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