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某个分析。
对于周芷若的“那件事”,张无忌表面上说不违侠义道就去做,但实际上他还是有一定选择权。
连载版
“张无忌张教主,峨嵋第四代掌门人周芷若,谨将掌门之位,传授于你。”众人一听,都是惊得呆了,只听她继续说道:“你仍兼任明教教主,盼你光大本门,兴旺明教,率领中原豪杰,驱逐鞑子,自今而后,峨嵋派门下弟子,尽皆听你号令。”
无忌【双手齐摇】,道:“这——这——【这如何可以?】”
——周的要求明显合符侠义道,但张无忌还是开口拒绝了。实际上是因为后来张三丰太师父亲自发话,他才被迫应允。。。(旧版)【接掌峨嵋,并非违了江湖规矩】,而此事确与光复大业有利,也不损明教声威,只听【张三丰】又道:“无忌孩儿,你不是答应过周姑娘,说过的话可【不能不算数】(说明张无忌是想拒绝周芷若的要求的,只是现在张三丰当面不批准)。”无忌【无奈,只得】……由此可见,就算合符侠义,张无忌还是会思考过利弊再行答应的。
新修版
好!我答允你。到了蒙古之后,我不和赵敏拜堂成亲,但【我们却要】一样做夫妻、一样生娃娃!”
——这里他特意加上了自己的条件,才答允。所以,就算他认为对方的要求符合侠义之道(原著里他说,不拜堂成亲,自然不违背侠义之道。我跟你本来有婚姻之约,后来可也没拜堂成亲),他也须有自己的要求和条件才能应允,并不是符合了就必然执行。不然,他当时直接答“好的”,没必要特意附加上自己的条件。
所以,有些读者认为只要符合侠义,张无忌就会老实听话全部地去执行,是一种误解。他一样会拒绝,一样会加上自己的条件。
原著周芷若应该也是明白的。在新修版,周芷若对于“一件事”是这么表述的“此后你到蒙古,【尽管你日日夜夜都和赵敏在一起】,却不能拜堂成亲。”
她这么子的说法,就是知道张很爱赵敏,为了让他更好的答允,于是先在话语里特别说明了不会影响张赵日夜腻在一起。结果,张无忌听到她这样说,果然“心想今后【只要天天和赵敏形影不离】,一样做夫妻、生娃娃,不拜堂成亲,那也没什么。”,然后答应了她。由于周预先猜到了张无忌的底线(不能与敏妹分离),在正式陈述中加以点明,那“一件事”终于顺利得到张无忌应允。
因为张无忌并不傻头傻脑,有一定选择权,绝不会牺牲核心利益(赵敏)。所以周想利用“不违侠义的一件事”来破坏或分开张赵,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