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小站吧 关注:220贴子:31,184
  • 8回复贴,共1

物价涨得这么快,月薪几万才能身心不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物价的涨跌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行业间生活的分化,也带来消费理念的分化。无论如何,现代消费社会的精神面貌都被疫情打散重构了。
  岁末年初,本该是家家户户存货采购的日子,可今年的物价却让人有些捉襟见肘。
  菜市场里,不仅猪肉涨价了,连最常见的蔬菜鲜果价格也都是肉眼可见地上涨。人们逛了一圈菜市场,看看显眼的价格标签,再瞅瞅自己口袋里若有似无的年终奖,不自觉就缩减了各项年货预算。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了2.5%(一般定义CPI超过3%为通货膨胀)。食品烟酒价格上涨8.3%,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2%,鲜肉价格上涨7.1%,一直备受关注的猪肉价格更是上涨了49.7%。
  斗转星移,平民偶像杨超越口中的“一百斤玉米只能换三斤猪肉”马上就会成为历史,一直用来调侃低价商品的词语“白菜价”也将被重新定义。“吃”这个涵盖众多人类生存基本要义和群众生活美学的汉字,会不会成为很多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展望2021年的物价,情况好像也不大乐观。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总体来看,2021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会保持温和上涨,受上年同期基数影响,预计全国CPI涨幅会出现一个先升后稳的走势。
  温和上涨、阶段性上涨、季节性上涨,在物价这个话题上,总能出现很多普通人认知范围之外的新词汇。但不管物价是以什么形式上涨,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始终不会改变:什么时候工资涨幅能跟上物价涨幅?
 2021年,物价上涨之年?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去年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是23年以来第三次超过5%(一般定义下的严重通货膨胀线)。
  疫情缓和之后,中国经济抢先恢复,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但经济复苏过程中,一些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经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映射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物价的变化上。
  春江水暖鸭先知,爱钱又爱吃的中国人,总能敏感地察觉到市场价格的变动。
  去年底刚搬到北京的张琛,第一次感受到了北方冬天物价的高昂。打开网上超市,鸡蛋价格由去年12月份的5.99元/10枚,涨到现在的9.9元/10枚,600g香蕉的价格由5.5元涨到6.8元,猪肉价格则涨到每斤35-50元不等。
  据《经济日报》报道,北京菜价高的一部分原因,是今年冬天强寒潮天气和北方疫情反弹。以北京新发地市场为例,来自河北石家庄、邢台的长途车辆在国内蔬菜运输中占比超过40%,受寒潮天气和疫情影响,农产品(5.390, 0.05, 0.94%)运力不足,菜价因此上升。
  物价上涨现象并不只存在于寒冷的北方。家住上海的陈娇下班途中罕见地逛了一次菜市场,吃惊发现排骨已经涨到60元一斤,猪颈肉排40多元一斤。


1楼2021-02-06 22:49回复
    更温暖的南方,物价涨幅也不遑多让。近日,口味挑剔的广州市民发现,市场上的活虾价格明显上涨,九节虾一下子就由90多元/斤,涨到120元/斤。据说,这和冷链不安全,进口冻虾销量下滑有关。
      据农业农村部公告,1月份全国“菜篮子”价格指数为141.54,环比上涨12.85个百分点,同比上涨8.17个百分点,28种蔬菜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青椒、冬瓜、洋白菜的上涨幅度超过30%。
      与此同时,躲在食物背后的资本和企业却好像等来了春天。此前,白酒界的标杆贵州茅台(2313.000, -7.85, -0.34%)盘中涨破2000元。1月25日 ,有“猪茅”之称的牧原股份(106.530, 0.00, 0.00%)发布公告显示,公司预计2020年利润同比暴增341.58%-374.29%,日赚近一亿。
      一片涨声的股市和老百姓(75.520, 2.78, 3.82%)的日常隔着一道天然的沟壑。后者仍然身处被“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支配的恐惧之中。

      没钱还得吃粗粮。/《武林外传》
      物价上涨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吗?2021年会是物价上涨之年吗?通货膨胀会不会成为中国人的长期担忧?
      去年11月,央行发布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时称,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有财经专家分析,2021年通胀是修复性涨价,不会是货币政策“前松后紧”的掣肘,“再通胀”会温和而来,而“高通胀”无需担忧。这倒和“2021年物价温和上涨”的说法不谋而合。
      12月,海南、重庆等9省CPI连续两月同比负增长,似乎给了物价下跌一些希望。但想要等到我们真正实现买菜自由、随心采购,或许还需时日。

      多年之后回头看,刘星家其实超有钱,每天都大鱼大肉。/《家有儿女》


    2楼2021-02-06 22:50
    回复
      2025-05-23 03:22:34
      广告
       有人悄无声息地取消了自己的下午茶和夜宵;有人干脆连早餐都不吃了,周末尽量减少外出社交,有人买来锅碗瓢盆,开始学习厨艺技巧,平时能不点外卖就不点外卖。
        更有甚者,偷偷加入豆瓣“抠门男性/女性联合会”,学习如何在少得可怜的存款里榨取剩余价值,比如如何营养健康又方便省钱地吃一日三餐、如何用1.5元理一个头发、如何改换中国移动的八元套餐……
        这或许是年轻白领面对物价飞涨的一种精神胜利法,也可以被看做社畜们在不稳定现实下的一种自娱自乐,毕竟,这比安慰自己“工资总会涨的,物价和房价总会下跌的”更加现实。

        吃完这一口再说。/《天下无贼》
        疫情的“余波”:消费分化
        除了居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还带来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财富分化。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2.1%,只有GDP增速的一半。 有分析称,20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房地产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拉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不平衡非常突出。
        而且,去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7540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6%,2019年,这一数据为86.3%。这意味着,最有钱的那一撮人经历过疫情,可能变得更有钱了。

        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国家统计局
        物价上涨又给这种分化加上砝码:疫情造成的“社会休克”可能进一步拉开经济上的差异,财富鸿沟扩大又给国民经济更长远的复苏带来阻力。在这个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就是消费。
        资深媒体人郭晏平认为,房价上涨,会出现囤房炒房和老百姓倾其所有供房的情况,但是“物价上涨,会出现巨大的两极分化,有钱的并没有那么大的消费欲望,而没钱的只要不饿肚子”。依靠家庭的学生和背负贷款的上班族,身处中间,人人都在参与“一堂新时代的金钱物质实践课”。
        据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121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一年实际下降4.0%。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交通通信消费支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4楼2021-02-06 22:52
      收起回复
        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得从各个方面努力。/《西虹市首富》
          越来越多人不再轻易花钱,各种消费节和消费券终究是过眼云烟,短暂的物质狂欢过后,在现实生活的面前,很少有人敢于撒开手来大胆消费。
          物价的涨跌带来了不同地区、不同家庭、不同行业间生活的分化,也带来消费理念的分化。
          大部分人的财富焦虑从房价、股价的涨跌,转变为基金是否为中低风险、每月工资是否按时到账、今天菜市场的物价会不会下降,而去年逆势上涨的奢侈品和豪车销售数据,也明晃晃地摆在那里……无论如何,消费社会的精神面貌都被疫情打散重构了。
          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不断重复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夜以继日、永无止境,这是众神对他的惩罚,他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但加缪却认为,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有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如果你在物价上涨中,暂时还没能感受到这种周而复始的幸福,那么回想过去几年的房价,是否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1]《央行:物价涨幅总体延续下行走势,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界面新闻.2020-11-26
          [2]《花长春:2021年通胀不会是货币政策“前松后紧”的掣肘》花长春.2021-01-11
          [3]《9省份物价降了!》中国经济网.2021-01-13
          [4]《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国家统计局.2021-01-18
          [5]《2020年GDP数值告诉我们的事》财新网.2021-01-20
          [6]《钟正生:当前谈全球流动性拐点为时尚早》财新网.2021-01-21
          [7]《稳住菜篮子还要看好菜摊子》经济日报.2021-02-02
          [8]《1月全国蔬菜价格季节性上行》央视网.2021-02-02
          [9]《中央罕见信号传出!菜价肉价涨价又一隐患》大猫财经
          [10]《兜里只有十块钱,你根本吃不起早餐》新周刊
          [11]《2020职场人年终奖真相调研》陆金所、脉脉
          ✎作者| 夏老师
        来自新周刊


        5楼2021-02-06 22:54
        回复
          6楼2021-02-06 22:59
          回复
            月薪再高也不如工作稳定薪资可靠才让人心里踏实。


            7楼2021-02-07 21:58
            回复
              不敢消费怎么破?


              8楼2021-02-07 22:59
              回复
                “斗转星移,平民偶像杨超越口中的“一百斤玉米只能换三斤猪肉”马上就会成为历史,一直用来调侃低价商品的词语“白菜价”也将被重新定义。“吃”这个涵盖众多人类生存基本要义和群众生活美学的汉字,会不会成为很多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这话,但愿不能成真。


                10楼2021-02-07 23: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