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冬吧 关注:83贴子:11,170
  • 2回复贴,共1
关系中的人:当代道德教育的一种人学探寻



 

    道德教育从其根本旨归来说是成人(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就其具体目标来说是成就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性的自觉,它使人成为人);道德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又总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活动。为此,任何一以贯之的道德教育理论必以某种人学观为其依据。

    人学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如何谓人性,人性的善恶,人的灵与肉,人的实然与应然等等。它们作为道德教育的人学依据,其中有不少方面在以往的理论中已有所阐发。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于人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对道德教育所赋予的意义,以及在这个人学主题下所涉及的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却少有探索。因此,我们对于道德教育中的人难能有全面的、历史的把握,对于道德教育所要成就的是何样的关系性存在,何样的德性难以有人学根据的论定。特别在人与人的联系越趋密切,人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更为突显的当代,更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人的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某一个人的出生就意味一种新的人与人关系的产生;人的生成与发展无论是肉体或精神都表明为一种关系的生成与发展,每个人都由他人获得自己的生命,他的生物基因是从人类遗传中获得的,这些遗传基因都经历了无数代祖先生活的考验,可以说在他精血中蕴含着的是整个人类的精血;人后天所获得的一切更不用说是人与人关系的产品。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产生相互作用而获得的,而每个个体也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作用于他人,作用于社会。可以说,人片刻也不可能走出人与人的关系,即使在他独处、独思之际,人凭借语言而思,而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产物,因此,独思中的人也必在人与人关系之中。不仅如此,构成他所思的欲望、意志、情绪、心理、思维等等,它们既源自自身,同样也来自他人,来自社会。为此,即使是从个人主观性出发的存在主义者萨特也不能不说:“那个直接从我思中找到自己的人,也发现所有别的人,并且发现他们是自己存在的条件。”[i]每个自我的存在也只有通过他人的存在而呈现并得到确证。海德格尔在论证“此在”(人的存在)时也强调“此在”就是“在世界中存在”,而这种存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共在”的。非关系性存在的人是事实和经验中不存在的,在人学的理论中也难以立足,难以做出充分论证的。

    马克思的论断是: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关系性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这种关系性存在曾经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现实形态,同样,在观念中也曾有过各种不同的解释,形成各不相同的人学理念,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由此发生嬗变。

整体性的存在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每个个体由于在与自然抗衡中的软弱无力,也由于当时人的思维发展的局限,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浑为一体的。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完全的依赖关系,单独的个体,每一个“自我”,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时,人与人结为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共同体,如氏族部落,每个人与他所属的氏族部落结为一体,不可区分。对于一个原始部落的个体来说,根本不存在个人的概念,人就是同部落的人,没有单数的人,只有复数的人,每个个人只是整个群体中的一个粒子,跟他同时代的人,他的家族、他的部落、他的氏族等等是同为一体,他所属群体、社会的符号就是代表他个人的符号,“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的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ii]。不仅如此,他还与他的祖先们同为一体,他们感觉到祖先就在自己之中,他本人就是祖先的轮回转世,他的行动都有祖先、鬼神附身参与,为此,人与他人的同为一体不仅体现为共时态的他人,也表现历时态的他人。

    随着分工和交换的出现,出现了地域的共同体,人类社会进入到有阶级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这时开始萌生了主体的观念,但这种主体只是天子、君主,处于从属地位的人仍不具有个人的身份,他们从来没有“我”,他们被称为某人的家人,某人的妻子、儿子。相对君王与主人而言,他们也不以“我”自称,只称自己为“臣”、“奴才”,他们永远只存在于与他人的隶属关系之中,只是君主的臣属、主人的奴仆、师长的学生、长辈的晚辈,“自我”只能是对这种隶属关系的认同。



1楼2005-12-18 17:10回复
    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列维纳斯(1906?1995)则是从一种伦理学观点来考察人与人的关系,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一种不同于整体性的社会性,它建立在对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基础之上。他把每个人的主体性看作是一种责任??对他人负责,他认为只有在对他人负责时,我们才能见证他人,他人也才实质性地向我靠拢。他从这种伦理学的人与人关系出发,肯定了绝对他性的地位[viii],提出了他者性原则(The Other-ness)。

     当代的语言哲学则从另一视域证明人并非是一个单子,语言是使人成为人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是语言的存在,语言的存在就规定了人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向他人开放的,人不是孤立而是与人共生的,语言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人就产生于这种“交际”之中,产生于藉助语言的交互作用之中。没有人际之间的交互作用,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只能停留一般动物的水平,还只能封闭于个体内在的自我感觉之中。语言使人得以表达自己,但是以语言为家园的存在方式决不限于自我指涉,说明和表达自我必定是指向他人的,为此,语言的自我就是一个意欲不断逸出个体限定的自我,是一个不断走向他人的自我。由语言所达成的对话,构成你、我共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话情势,存在于对话中的自我,就是共在性的自我。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H?加登纳(Haward Gardner)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进一步阐发了个体心灵中的“他人感”、“关系感”(“他人感”、“关系感”是笔者所作的概括)及其存在、发展和生物学基础。

     他们的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岁时开始就与母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联系,正是基于这种与母亲、抚养人以及往后与他人的联系,从婴儿期就开始能感受其他人的情感与经验,如当他们在听到其他婴儿啼哭或看到他人的痛苦表情时会有同情的反应,出现了最初的移情迹象[ix],“他已经在亲近、关照与爱他主义之间形成了一种联系”[x]。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他人感”、“关系感”也不断发展,如2~5岁的幼儿就在交谈、扮演游戏等活动中探索出现在他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并且能够初步把握不同角色的独特感觉;进入学龄儿童时期,他开始超出自己家庭的圈子,与其他儿童结成友谊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逐渐能感受和领会到存在于对方内心之中的意图与动机,他也越来越重视友谊关系,为保持这种关系做出很大的努力,他会因失去朋友而感到很大的痛苦。进入青春期以后,他们对其他人内在的、隐含的动机与欲望等等有了更强的感受性,与其他人的关系也更多地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心理支持上,而不是建立在物品、力气相匹配等的基础之上。这种“他人感”、“关系感”的发展同样也是每个人“自我感”的发展,一方面,是对别人的关注和对社会角色的把握;另一方面,是对自我关注及一个人对自己人格生活的把握。一个人是个统一的个体??他仍须在社会环境中成长,……必须依靠别人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判断自己的成绩??这样一个事实是人类条件中不可避免的方面,它是牢固植根于我们物种之中的。[xi]加登纳等人的研究认为,在人的物种进化过程中有某些特殊因素导致了人对于人(不是物)的独特的关注(我将它称之为“向性”),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作为灵长目动物的人类有较长的儿童期,他与母体之间存在着较其它动物更长期、更密切的联系,“这种有意义的其他个体在生命开始阶段是如此重要”,“个体对单独一个其他个体关注这么长的时间阶段,个人又能从那个其他个体身上学到那么多东西……这种事实本身就足以构成人类中对人特别关注的现象的有力的根源”。[xii]第二个因素就是,原始时期以狩猎为生的人类在对较大动物的搜寻、捕捉、宰杀等活动中必然要有许多个体的参与与合作,必须学会群体一起工作,为此,“在社会角色中对于别人的知觉”,一种“他人感”就逐渐成为“植入于(人类)生物体全体行为中的高层次反省行为”,也就是说这种“他人感”、“关系感”经过世代人心灵的反复经验,积淀为人类所特有的行为方式和智能。
    


    5楼2005-12-18 17:11
    回复

       共生性存在也并非是对现代单子式存在的简单否定,如前所述,现代单子式存在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存在根据,但是,也应当看到,人的存在方式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同时,任何历史的发展,包括人的生存方式的发展,并非是断裂式的嬗变,前一种形态中的合理因素会在变革中保留与延续,其中如现代生存方式中的个体独立性的发展,它所蕴含的个体的解放和自由的意义将长久地成为人所追求的理想,融入于人类发展史,成为共生性存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因素,然而这种承接必然是一种扬弃,共生性存在所承续的人之独立性,并不是那种自我完成的、脱离关系的单子式生存状态,而是在与他人、与外部世界发生互动关系中能够做出独立选择、独创性建构的,具有本身独特价值,从而获得独立人格尊严,它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的独立。在当今的中国,这种独立人格的培养不能不成为我国人民精神发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如文初所述,道德教育的根本是要使人成为人。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教育肩负着不同的成人任务,处于世纪之交的道德教育面临着重塑人的观念、人的形象的重大任务。由于人的生存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人必须从几百年来单子式个体的生存观念中走出来,在一种新的生存理念中去实现人的全面转型,促使这一转型的实现是当代道德教育无可逃脱的历史使命。为肩负起这一使命,道德教育必先实现自身的转型,而存在于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人的理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新世纪道德教育所必须认真对待、做出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是:道德教育正面对着何种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理念的变革?道德教育所要发育的是何种样的人的自我意识?它要发扬的是什么样的人类精神?道德教育从目的、任务到内容、方法所要体现是什么样人的理念?可以说离开了人,离开了关于人学理念的思考,我们也就无从去解决道德教育中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为了在道德教育中确立关于人的新的理念,无可避免地要与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一些基本观念、范畴、概念相遭遇,其中如:如何看待个体?每个个体的发展是否是自足的?如何看待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当代道德教育如何看待主体性与他者性原则?道德价值对每个个体来说是否都是相对的?人类发展的动力和生存逻辑是否就是竞争?怎样看待竞争与合作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否只是由存在之外部、外在的规约而维系?如何看待公正伦理与关怀伦理、道德规范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关系?等等。

       对于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又有哪些?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它的基本价值取向与当代人的转型之轨迹如何相连接?

       “认识你自己”是人类面临的永恒问题,自然也必定要成为道德教育中需要我们永远去探索的问题。道理很清楚,不认识人自身何以识道德?何以识教育?对于人的自我认识,也许只能永远处于苏格拉底的“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状态之中,也许正是这种无法摆脱的状态在激励着我们去不断探寻,不断追索,也赋予我们一种无法逃脱的责任感去为此做出永远的奉献!


      7楼2005-12-18 17: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