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冬吧 关注:83贴子:11,170
  • 2回复贴,共1

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巴别塔”天机揭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只有“建起巴别塔”,才能“认识你自己”——“巴别塔”天机揭秘
序曲,其实是尾声。——首先请读者细细品味和欣赏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1563年创作的著名油画——《巴别塔》(见插图1)。

现代人生哲学为了实现“认识你自己”这一目标,自觉地选择了“重建巴别塔”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巴别塔”建成之日,就是人真正地“认识自己”之时。[1]

那么,什么是“巴别塔”呢?为什么建起它就可以认识人自己呢?!——现代人生哲学的序幕首先由《“巴别塔”天机揭秘》开启。

烧透“汉语言”之“砖”,揭秘“巴别塔”天机 

“巴别塔”之名来自《旧约·创世记》第11章1—9节。“巴别塔”是一个寓意无限丰富的伟大寓言,它是古希伯来民族伟大智慧的凝结。可以说,它是犹太民族给世界其他民族出的一个旷世之谜,当然,他们自己是应该知道这个“谜底”的。[2] 

“巴别塔”寓言西方人妇孺皆知,对它的解读丰富多彩。他们也都认同这个故事是一个“隐喻”的说法,并清楚这个寓言与“语言”的密切关系(如著名的后现代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就写过《巴别塔》一文专门讨论“巴别”的意义问题),可是,迄今,除了将此故事解读为人类僭越自己的身份即妄想做自己不可能的事情——构建“乌托邦”——之外,笔者尚没有读到更积极的解读。[3]

“巴别塔”寓言对于大多数东方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笔者思忖:如果从东方人的特殊视角用“汉语言”来诠释这个寓言,情况会是怎样呢?它有没有可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供选择的不同于以往阐释的有价值的全新阐释呢?——这一猜想和尝试,为我们的现代人生哲学拉开了序幕:原来,巴别塔与我们的汉语言有着深厚的渊源,[4]我们的“汉语言”有能力揭秘“巴别塔”天机。

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一种东方式的另类的“汉语言”诠释。我们根据通用的中译本先来赏析一下有关“巴别塔”的文字。



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类始祖违背与上帝的约定,偷吃了“智慧果”,从此后,人类的眼睛“明亮了”——人类犯了“原罪”;被逐出伊甸园的人类始祖,其后代将罪恶发展到极致;上帝后悔造了人类,决定用洪水来灭亡人类;可是,挪亚的操守赢得上帝的青睐,故,上帝命挪亚造方舟避难。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洪水退后,“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2.“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历经洪水之劫的人类,背井离乡,终于在“示拿地”(据史家考证,“示拿地”在今天战火纷飞、苦难连连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找到可以安“家”的地方。

3.“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巴别塔的秘密,透过上述文字在一句句地诉说和显现。——此时,人与人之间,完全是平等的关系:“彼此商量”,“来吧”。“砖”,可以当“石头”的“砖”,与后面的可以当“灰泥”的“石漆”一样,都是一个“隐喻”。“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细腻而极其到位的描写:把“砖”“烧透”。一个“透”字——好一个“透”字,直接指向了“砖”的“质量”。

显然,这里我们不应该将“砖”和“石漆”简单地、直接地理解为实在的“建筑材料”。那么,“砖”和“石漆”意指的究竟是什么呢?——这里的文字,没有明确地透露出来。——很明显,在这里,埋下了考验人类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伏笔。

4.“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做砖”和“石漆”的目的出现了——建一座“通天塔”,“免得分散在全地上”。于是,大家雄心勃勃,齐心协力,工程进展顺利:一座“城”和一座“塔”,已具雏形。

无疑,本节内容所叙述的人们“免得分散在全地上”的企图是有违上帝欲让洪水之后的人们“遍满了地”(“你们要生养众多,遍满了地。”见《创世记》第9章)的意图的。这样,也就为以下耶和华的作为打下了伏笔。



1楼2005-12-18 17:21回复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先知圣人都发出“人,要认识你自己”的呼声了。因为,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神、上帝。——几千年来,人类遗忘了圣人孔子的教诲:“未知生,焉知死”(笔者发挥为“未知人,焉知神、上帝”),舍近求远,以至离神、上帝越来越远。——人们遗忘了自己与神、上帝的同一性。

    “人,要认识你自己!”——这是以“人的宣言”为名的现代人生哲学的殷切呼唤。

    “巴别塔”坍塌之后,人类社会关系就被理论地简单化为二元的“人——神”结构,这种结构,可能与早期人类社会比较简单的生活、生产关系相匹配。它说明,“信仰”的存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它适应、适合刚出蒙昧不久的人类的实际状况。——这可能就是古代圣人先知的“神道设教”。

    可是,这种为“信仰”留地盘和空间的历史神话,在今天看来,应该是不合理的。因为,“人——神”的二元结构,取代了“巴别塔”的多重矛盾结构,其实质是对等级森严、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回避和掩饰,它将现实中复杂的、多重的、矛盾的人类社会关系掩盖并虚幻化了,它有为今天充满矛盾的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的嫌疑和实际功能。这也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宗教具有麻痹人民的“鸦片”作用的根源。很明显,继续为“巴别塔”的坍塌辩护,就是为“信仰”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就是为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秩序的存在提供合法性辩护。

    “巴别塔”寓言和古典轴心时代几乎所有伟大的思想体系一样,都是为非民主的“等级社会结构”提供辩护和理论根据的。揭秘“巴别塔”寓言,其当代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揭秘和解构“巴别塔”寓言,就是向一切形式的专制和独裁宣战,就是向一切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结构挑战,就是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终极的理论根据。这种揭秘和解构意味着人类在古典轴心时代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伟大思想体系在当代被激活并获得了自己崇高的意义——回归到人类文明源头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的“文化复兴”开始了。[13]可是,这种极为深刻的民主思想却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误解,人们误以为,“巴别塔”倒塌了,人类才会有自由和平等。其实,不建成“巴别塔”,人类所拥有的自由和平等多数是“虚幻”的,是没有经历过“秋季”的“冬季”,是没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所取到的“经”——“伪经”。

    ——科学地解读、诠释和阐发“巴别塔”寓言,为我们构建现代人生哲学“理论巴别塔”提供了可能和契机。“重建理论巴别塔”,就是要理论地恢复、复原并重现人生和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真相——具体的、复杂的、矛盾的等级社会结构秩序,同时为我们现实地摧毁这一结构秩序提供理论根据。



    --------------------------------------------------------------------------------

    [1] 这里,我们说的建造“巴别塔”,主要指“理论地”建造。其实,认识自己的路径并非“理论地”建造“巴别塔”一条,那些在实践中真诚地做“人”的人,他们是用自己的实践在“实践地”建造“巴别塔”,最终,他们也将认识自己——他们是知行合一的。不过,这种非理论的途径已经不能满足、适应当代人类的需要了,当代人类需要在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实践。

    [2] 笔者认为,这一伟大智慧,只为不多几位犹太思想家如马克思、本雅明、阿多尔诺、弗洛姆、马斯洛、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等和现当代的某些后现代思想家所真正领悟并做出了各具特色的伟大阐释。从犹太教背景下走出的犹太人思想家,都是深悟巴别塔天机的伟大思想家,可以说,他们是些为人类勇敢地“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3] 比较有新意的是,有些人认为当代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全球化、网络化是“巴别塔时代”的重现,还有人说世界性的宗教大会的召开是企图“重建巴别塔”。另有人认为“世界语”的创立和传播其根据来自“巴别塔”寓言。有些文学家如卡夫卡把人类建造“巴别塔”的失败归于人类的“骄傲”,故提出“向下”建造“巴别塔”的思路。——现代西方语言学应该能够解开“巴别塔”的秘密,不过,笔者尚未具体见到。通过欧文·沃尔法思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创世记”》一文的晦涩艰深的文字,我们看到,本雅明已经接近解开巴别塔之谜:“在本雅明看来,堕落(Fall)首先是一种语言的堕落,是从以上帝为灵感的命名语言上的堕落,同时标志着‘人的语言的诞生’。……巴别废墟就是写在墙上的寓言书写。借‘历史天使’那凝视的眼光来看,这些废墟被‘进步’的旋风卷起,以‘一堆废墟’的形式继续‘向天空’堆积。这就是一个‘向后看的预言家’所看到的现在的‘真相’。……” 参见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第27—42页,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楼2005-12-18 17:21
    回复
      巴别


      6楼2005-12-18 1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