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是学妹线,我第一条通关的线路。
如果说同级生线重点在于ハミダシ,那么学妹线重点就是クリエイティブ了。如果说前者画师的设定是为了「陰キャ」而服务,那么后者则可以说(虽然学妹说不上是狭义的)「陰キャ」则是为了Vtuber服务。事实上相比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或缺但也因此仿佛背景板一般存在的声优与画师而言,Vtuber以及关系相近的youtuber、vocaloid p主/唱见等niconico内容创作者,乃至动画监督,才真正地是整个日本亚文化的中心与主力。如果是声优乃至画师的偶像化不过是新型的商业压榨,那么vocaloid与vtuber却才是真正的艺术(尽管正如马克思预言得那样,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异化)。
16年与17年(我有幸选修了这一年的这个课)的时候东大文学部的现代文学讲义有一个课程是由学艺大的千田洋幸教授担当,内容就是日本动画史与批评(经常被称为「文学部オタク講義」),可惜之后就没了。当时绊爱还没诞生(17年也才诞生不久),『ユリイカ』(文学、流行文化、亚文化评论与学术杂志)出vtuber特辑要等到18年7月——要知道这个杂志对亚文化的反应一直都有前瞻性(而且说实话那一期特辑真的是群魔乱舞,一帮vtuber投了一堆不知所云的文章,也算是挺生草了)。可当时千田教授就通过分析vocaloid的衰退与love live(动画与偶像声优同时、对等的企划)的一时风靡,推断出10年代后半的日本亚文化趋势是“2.5次元化”,并且预言了类似vtuber的新流行文化的存在。
而本作中的学妹就仿佛是这样一个概念的肉身化。她的心伤正是vocaloid的永恒主题,她的“天使”性如同love live式的偶像崇拜与凭依,最终诞生的是vtuber这样一个“位格”(persona)。相比“中之人”,本作中更多(而且显然是有意地)用到的词语是“魂”——当vtuber的形象脱离了“魂”的意志时,她也就死去了。对于学妹来说,真正最重要的并非返回学校,也并不是通过vtuber活动赚更多的钱、赢得更多的粉丝,而是通过vtuber这样一个位格来代替作为“魂”的她的另一个位格,可是向世界传达她同一而唯一的思念。而学妹在其他线路里被动的存在感最强,以及反复被强调却不可捉摸的男主与学妹的boy meets girl的“命运性”,实际上正是那种vocaloid式的阿宅的懦弱和幻想,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种极为挑选读者的雪泥鸿爪、明日黄花,看不懂的人get不到,看得懂的却会有久别重逢之感。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学妹这条线路是我最喜欢的线路,可能也是唯一一条之后可能偶尔会想拿出来重温一下的线路——虽然我并非vtuber粉丝(事实上我连油管都不怎么打开),但是这却是曾经vocaloid全盛、乃至00年代整个日本亚文化全盛期的昔日美好在2020年的,或许该说是“回光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