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局数?长考?哪个重要?
是下尽量多的棋?还是把一局棋下好?哪一个更利于提高水平?这真是个比较难的问题。秀哉先生是个长考派的巨匠。
“一般的人经常尽量增加对局的局数,胡乱地不计后果地致力于增加对局的数量,对于围棋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比起上面这种做法,尽可能的深思熟虑,不局限于某一局部,经常性地通观全局,总结一局棋中的利害得失,总结某一手棋对棋局的影响,并请棋力强者给予指导,请高手纠正自己一局棋中出现的差错,水平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
在日本棋院成立之前,几乎对对局时间都无限制。到了长考派秀哉先生的时代,长考可谓是登峰造极。比如秀哉先生确立棋界第一位的那局棋,即明治四十年的“田村保寿-中川千治第四次十番棋”的第一局。
从记录上来看,这盘棋始于十二月二日,接下来在六,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继续比赛,这局棋竟耗时九日!可谓是马拉松式的比赛。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第148手,这手棋居然用时8小时!此时面临的无非只有三种选择,虽然也不太好处理,但用时8小时……
从以上这手棋的处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秀哉先生为何劝我们比起注重对局的数量,更注重深思熟虑一局棋的原因了。
但也有对秀哉先生这种倡议持有疑问的棋手。在当时还身为六段的瀬越宪作即是如此。瀬越先生如是说:“增加对局的数量是必要的,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我想与秀哉先生唱反调。我所强调的增加对局数量也不是指一天下几十盘棋。当然下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深思熟虑,在此基础上,当然是多下为上。思考时间过长自然会造成对局数量的减少。”
不管这种争论的结果是谁对谁错,我们不妨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从初学开始到达中级水平之时不妨增加对局的数量,在达到较高水平时再深思熟虑每一手棋。水平越高的旗棋手可能对一个局面考虑得越多,对局数量自然较少,有人三小时可以下十盘棋,但仔细下五盘,下三盘。。。。。。在一定时间内你考虑得越多,你的水平就会越高。
接下来,秀哉先生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一般的人,只是出于乐趣而下棋,所以无法提高棋力。如果在对局的时候,不作好吃苦的准备,那么,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在这句话里,有一些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认为如果把下棋作为乐趣,才会对棋感兴趣,为提高棋力提供了先决条件。秀哉先生的看法其实是:“这里的一般人指的是单纯出于好玩的人。”
其实,下围棋的乐趣和苦闷只隔着一层纸。举例而言,在思考如何化解对手的攻势或如何更有效的攻击对手时确实很苦的,但是,一旦通过计算解开难解的局面,发现通往胜利的道路,那种兴奋和快乐却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苦恼到欢喜,如此之反复,难道不是提高水平的一种表象吗?
六:请记住定式
渐渐的,我们开始涉及技术类。首先,从定式开始。
虽然,秀哉先生并未言及记住定式的重要性,但是瀬越先生的说法还是很有力的。
“即使下棋有相当实力的人,也有不知道定式的,但定式还是可以培养围棋中的是非观念,可以通过看有关的书籍或杂志记住定式。”
在这里瀬越先生也并未强调如何更好的掌握定式。确实,很难把定式大辞典里所摘录的定式全部背下来。在此,瀬越先生强调的是把那些基本的定式和可能导致胜利的定式掌握好,对于一个棋手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七:记住棋形
“我下了很大的工夫来研究所谓的形。除此之外,虽然也有被称为手筋的变化存在,但是,手筋相对于棋形而言要求上更为严格一些。这些当然都有必要记住,但我认为首先记住棋形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如果很好的掌握了棋形,则下棋的水平可以马上有二三子的提高。”
进攻中最好的手段称为手筋,防守时最好的手段为形,虽然可以如此认为,但并非二者之间就能很清楚的区分不同之处。
背诵棋形和手筋并非是围棋水平提高的特效药。建议大家还是在实战中多学习,多读棋书,掌握棋形为好。
八:棋不是一个人下的
“下棋是需要对手,由两个人完成的。与凭一个人的喜好来行事的事物不同。如果仅凭个人的意识行事必然会走出有悖于形势的棋来。这一点必须引起下棋者的注意。围棋水平提高后,要经常考虑到对方的下法。这一点必须引起下棋者的注意。”
以上是瀬越先生的话。这可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关于围棋水平提高的劝导了。
事实上,我们在下棋的时候很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忘了对手的存在,仅凭个人的认为的较好的方式去行棋,认为自己可以如何如何,而对手不能采取什么手段,或臆想着对手会依自己的想法去行棋,这样下棋多半会下出一厢情愿的棋来。
是下尽量多的棋?还是把一局棋下好?哪一个更利于提高水平?这真是个比较难的问题。秀哉先生是个长考派的巨匠。
“一般的人经常尽量增加对局的局数,胡乱地不计后果地致力于增加对局的数量,对于围棋水平的提高并无益处。比起上面这种做法,尽可能的深思熟虑,不局限于某一局部,经常性地通观全局,总结一局棋中的利害得失,总结某一手棋对棋局的影响,并请棋力强者给予指导,请高手纠正自己一局棋中出现的差错,水平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
在日本棋院成立之前,几乎对对局时间都无限制。到了长考派秀哉先生的时代,长考可谓是登峰造极。比如秀哉先生确立棋界第一位的那局棋,即明治四十年的“田村保寿-中川千治第四次十番棋”的第一局。
从记录上来看,这盘棋始于十二月二日,接下来在六,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日继续比赛,这局棋竟耗时九日!可谓是马拉松式的比赛。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第148手,这手棋居然用时8小时!此时面临的无非只有三种选择,虽然也不太好处理,但用时8小时……
从以上这手棋的处理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秀哉先生为何劝我们比起注重对局的数量,更注重深思熟虑一局棋的原因了。
但也有对秀哉先生这种倡议持有疑问的棋手。在当时还身为六段的瀬越宪作即是如此。瀬越先生如是说:“增加对局的数量是必要的,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我想与秀哉先生唱反调。我所强调的增加对局数量也不是指一天下几十盘棋。当然下棋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深思熟虑,在此基础上,当然是多下为上。思考时间过长自然会造成对局数量的减少。”
不管这种争论的结果是谁对谁错,我们不妨采取一种折衷的态度。从初学开始到达中级水平之时不妨增加对局的数量,在达到较高水平时再深思熟虑每一手棋。水平越高的旗棋手可能对一个局面考虑得越多,对局数量自然较少,有人三小时可以下十盘棋,但仔细下五盘,下三盘。。。。。。在一定时间内你考虑得越多,你的水平就会越高。
接下来,秀哉先生提出了如下的建议:
“一般的人,只是出于乐趣而下棋,所以无法提高棋力。如果在对局的时候,不作好吃苦的准备,那么,水平就不可能提高。”
在这句话里,有一些地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认为如果把下棋作为乐趣,才会对棋感兴趣,为提高棋力提供了先决条件。秀哉先生的看法其实是:“这里的一般人指的是单纯出于好玩的人。”
其实,下围棋的乐趣和苦闷只隔着一层纸。举例而言,在思考如何化解对手的攻势或如何更有效的攻击对手时确实很苦的,但是,一旦通过计算解开难解的局面,发现通往胜利的道路,那种兴奋和快乐却是难以用语言表述的。从苦恼到欢喜,如此之反复,难道不是提高水平的一种表象吗?
六:请记住定式
渐渐的,我们开始涉及技术类。首先,从定式开始。
虽然,秀哉先生并未言及记住定式的重要性,但是瀬越先生的说法还是很有力的。
“即使下棋有相当实力的人,也有不知道定式的,但定式还是可以培养围棋中的是非观念,可以通过看有关的书籍或杂志记住定式。”
在这里瀬越先生也并未强调如何更好的掌握定式。确实,很难把定式大辞典里所摘录的定式全部背下来。在此,瀬越先生强调的是把那些基本的定式和可能导致胜利的定式掌握好,对于一个棋手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七:记住棋形
“我下了很大的工夫来研究所谓的形。除此之外,虽然也有被称为手筋的变化存在,但是,手筋相对于棋形而言要求上更为严格一些。这些当然都有必要记住,但我认为首先记住棋形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如果很好的掌握了棋形,则下棋的水平可以马上有二三子的提高。”
进攻中最好的手段称为手筋,防守时最好的手段为形,虽然可以如此认为,但并非二者之间就能很清楚的区分不同之处。
背诵棋形和手筋并非是围棋水平提高的特效药。建议大家还是在实战中多学习,多读棋书,掌握棋形为好。
八:棋不是一个人下的
“下棋是需要对手,由两个人完成的。与凭一个人的喜好来行事的事物不同。如果仅凭个人的意识行事必然会走出有悖于形势的棋来。这一点必须引起下棋者的注意。围棋水平提高后,要经常考虑到对方的下法。这一点必须引起下棋者的注意。”
以上是瀬越先生的话。这可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关于围棋水平提高的劝导了。
事实上,我们在下棋的时候很容易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忘了对手的存在,仅凭个人的认为的较好的方式去行棋,认为自己可以如何如何,而对手不能采取什么手段,或臆想着对手会依自己的想法去行棋,这样下棋多半会下出一厢情愿的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