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善必然/未必有善报
正方:
【定义】善:良好的价值与行为,它可以是独善其身,历练修身;也可以是兼善天下,惠及他人;而善所产生的正面效应,都可以称之为善报。
【论点】①从善的角度而言,善的广泛影响力,能够引发不同类型的报。
②从善报的角度来看,形式多元的善报会因人而异,只要善能带来其中一种善报,我方立场同时成立。
【补丁】我方只要论证报的其中一种就能成立。
善不等于有全部的善报。
【论据】善带来的报有四种。
第一是回报,释迦摩尼佛普度众生的例子。
第二是觉报,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例子。
第三是福报,正言法师的例子。
第四是延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反方:
【定义】对方将报偷换成了德,将自得和感受等同于回报和报答。
自得:是自身的获得。(工作中得到了锻炼)
回报:外界的回馈和报答。
善报:必须是其他主体给予的。
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善与善报是一前一后,是两个善,是两个主体的关系。
必:一定、绝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未必:是对善必的一种或然性否定,就是不一定。
【论点】善到善报是一个复杂的因果链条,有多重因素会介入并影响其不一定。
对象不同,造成结果迥然。
时机不当,也影响善报的产生。
背景的复杂也会导致未必有善报。
【论据】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老板说有提升就不给工资。
三国时期,吕伯奢款待曹操。
——————————
核心冲突:
必然产生的善报与未必产生的善报下,到底对于善报的定义是什么。
设计问题:
对于正方:
非作用在行善者本人的报属于他的善报吗?
对于反方:
您方对于善报的定义是否太过狭隘呢,一定有物质上的回应才等于报吗?
————————————
我站在反方立场设计的问题:①只要我方论证出有一个人做了善事不存在善报就我方得证?
②吕伯奢没有任何对方辩友提出的报,那这不就是印证我方立场了吗?
③自我的满足并不等同于外界的认同,如果我在外界的指责中对自己的善行动摇,即使有存在可能得延报,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种伤害,这还是善报吗?
个人总结:①其实应该缩短问题的长度,提高表达效率②准备例子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③对于定义的要求一定要扎实,正方直接把反方所认为的善报弄成了功利报,其实这样子于情上就不好说了。
从接质上来看,其实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立论的扎实,只有扎实的立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才能够很好的解释自己这方的立场。尤其是正方的对于善报的定义这方面做的非常好,因为有了这个基础,我能够在站在正方的立场时相对较好的接下质询,才能够更加具备说服力。
——————————
【第二场】顺境/逆境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正方:
【定义】顺境:良好的境遇,逆境与之相对。
人的成长: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以及充分社会化的过程,以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角色趋向成熟两个指标来显示。
【论点】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一方面,科学的营养供给、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比起匮乏的物质保障、欠缺的公共卫生服务,更有利于人的生理成长。
另一方面,顺境更有利于人心智的成长,人心智的成长包括认知能力的提升、性情的陶冶品格的养成。
【论据】逆境顺境对人的影响对比。
顺境有利于满足各方面的成长需求,有利于人社会角色的成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反方:
【定义】逆境:一个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他所付出的努力及遭遇的困难,是高于一般所谓的预期。
成长:一个人在知识、经验以及能力和人格方面获得增进。
【标准】当人付出的努力活着他遭遇的困难高于他自己本身的预期的时候,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上的发展。
【论点】①逆境增长了人的历练与知识。
②逆境拓展课人的视野和格局。
③逆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潜能。
【论据】爱迪生花了二十年时间做了五万多次实验。
西游记,西天取经。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补丁】这种逆境不能威胁到他的生命,否则这是绝境,不在讨论的范围。
————————
核心冲突:对于顺境的定义。到底是过程中的顺利境遇,还是结果的顺利境遇。
设计问题:
对于正方:
您方是否承认顺境中的人缺少对于逆境的处理能力呢?
对于反方:
您方是否承认逆境会对人的心态产生负面印象呢?
从马薇薇的接质里反思到的更多,她其实有避而不谈一个问题,但是仍然因为前面的回答的好而让对手忘记继续追问了。其实正方的辩论技巧比较明显,观点没有特地的加固,感觉就是用单纯的语言上的技巧在辩论,容易转移战场。
——————————
站在正方的立场问三个问题:①您方如何区分绝境和逆境呢?所以只要有威胁就可以被称作绝境吗?②同样的一个事情,您方是否承认顺境完成任务会比逆境快呢?③逆境是不是在本质上是去解决问题使得自己处在一个顺境的过程中的呢?
个人总结:我觉得辩论是需要留有余地的,我感觉如果是我,也许正方会把逆境形容成绝境,而反方完全把顺境当作享受,这样其实是不给对方余地的,这种极端应该在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