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JO队长
(最近有吧友提到老龄化问题,说是扬中底下几个镇上都是老年人,没有什么年轻人。今年过年期间,听朋友们也聊到了扬中的老龄化还是挺严重的,据说34万常住人口中,有8万60岁以上的人口,这还是保守估计,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在人口迁徙的背景下,扬中乃至其他县级市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关注的问题。本人生长在扬中,也在南京工作过,最后又由于工作回到了扬中,可以算是一个标准的“小镇青年”了——而我平常也是经常思考城乡二元体系以及人口流动的问题。今日漫步步行街,品一杯星巴克,突来灵感,故作此文,希望能更好的构建一个新时代下人口尤其是学历人口的流动范式)
以2008年的全面改革开放为嚆矢,滥觞于产业经济,尤其是金融,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崛起,以及巨量转移支付带来的拆迁基建模式,这些东西分别重塑了中国一二线大城市与大多数普通三线及以下的城市的面貌。一种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全球化的,资本化的城市生态建立起来了。全国连锁,全球大牌,衣,食,住,行,高度细化的商品与服务,高度便捷的销售与物流,将人的身体与精神裹挟进去。那是充满了轻奢与精致的,乃至浮华的味道。
这是一种真正和过去告别的城市新生态。它和旧的本地单位社会是相对割裂的。尽管它们确实也起始于地方体制权力下的各项制度,政策,资源的主导,但市场经济本身的人力,资本的萌发,流动却注定是跨越地缘的。这是在旧的单位社会之上,另外生长出来的东西。
而小镇青年们追逐的就是这些,他们疯狂大量涌入了大城市,但他们已经不像前一世代的同乡那样慌张和局促。互联网与电商经济,家乡新建的综合体,逐步进驻的连锁品牌(尽管通常还比较低端),都使得他们对这种生活提前得以预习,而后在大城市充分扩展并重塑了自己——不仅是消费与打扮,而是连自己也参与到这个庞大的社会分工模式中去,成为这种新经济下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对这个新的城市生态的更深刻的融入与认同。
对于90年代年的小镇青年们。不,或许很大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城镇土著,只是住在郊区自建房,而后又随着城市化拆迁入城的乡民子弟。他们见证了小镇的发展,然后还是飘向远方。他们供职于朝气蓬勃的电商,网媒,游戏,直播等新经济。上班,加班,赚钱,消费,周而复始。他们热爱这座城市奢华的一切,也努力让自己变得和这座城市一样光鲜亮丽。他们流连在商场,酒吧,健身房与夜色之中,他们更原子化,更潮流,更先锋,更告别传统与乡土。



(最近有吧友提到老龄化问题,说是扬中底下几个镇上都是老年人,没有什么年轻人。今年过年期间,听朋友们也聊到了扬中的老龄化还是挺严重的,据说34万常住人口中,有8万60岁以上的人口,这还是保守估计,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在人口迁徙的背景下,扬中乃至其他县级市的发展将走向何方,是每一个年轻人都关注的问题。本人生长在扬中,也在南京工作过,最后又由于工作回到了扬中,可以算是一个标准的“小镇青年”了——而我平常也是经常思考城乡二元体系以及人口流动的问题。今日漫步步行街,品一杯星巴克,突来灵感,故作此文,希望能更好的构建一个新时代下人口尤其是学历人口的流动范式)
以2008年的全面改革开放为嚆矢,滥觞于产业经济,尤其是金融,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崛起,以及巨量转移支付带来的拆迁基建模式,这些东西分别重塑了中国一二线大城市与大多数普通三线及以下的城市的面貌。一种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全球化的,资本化的城市生态建立起来了。全国连锁,全球大牌,衣,食,住,行,高度细化的商品与服务,高度便捷的销售与物流,将人的身体与精神裹挟进去。那是充满了轻奢与精致的,乃至浮华的味道。
这是一种真正和过去告别的城市新生态。它和旧的本地单位社会是相对割裂的。尽管它们确实也起始于地方体制权力下的各项制度,政策,资源的主导,但市场经济本身的人力,资本的萌发,流动却注定是跨越地缘的。这是在旧的单位社会之上,另外生长出来的东西。
而小镇青年们追逐的就是这些,他们疯狂大量涌入了大城市,但他们已经不像前一世代的同乡那样慌张和局促。互联网与电商经济,家乡新建的综合体,逐步进驻的连锁品牌(尽管通常还比较低端),都使得他们对这种生活提前得以预习,而后在大城市充分扩展并重塑了自己——不仅是消费与打扮,而是连自己也参与到这个庞大的社会分工模式中去,成为这种新经济下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对这个新的城市生态的更深刻的融入与认同。
对于90年代年的小镇青年们。不,或许很大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城镇土著,只是住在郊区自建房,而后又随着城市化拆迁入城的乡民子弟。他们见证了小镇的发展,然后还是飘向远方。他们供职于朝气蓬勃的电商,网媒,游戏,直播等新经济。上班,加班,赚钱,消费,周而复始。他们热爱这座城市奢华的一切,也努力让自己变得和这座城市一样光鲜亮丽。他们流连在商场,酒吧,健身房与夜色之中,他们更原子化,更潮流,更先锋,更告别传统与乡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