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别苑吧 关注:9贴子:811

回复:关于兵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机射暗器中,背弩是鲜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背弩不大,一般长26厘米,箭体长24厘米,用竹铁混制。使用者用二段绳索把弩系在后背上,这二段绳索正好系于双肩,另一段绳索的一端系于弩机,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带。这时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机扣紧。发射时无须动手启动弩机,只要使用者低头躬腰,腰带上的绳索由于腰背的拉长,就会开启扳机,将箭通过后脑射杀敌人。一般杀手往往对被杀者行礼乃至叩头拜倒,受礼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经着箭。
索系暗器就是绵绳套索。以绵绳制的网状物,使用时类似抛掷渔网,手系一端,另一面铺开自上而下套住对手,使之无法挣脱,束手就缚。药喷就是喷洒迷药或毒药,一般用牛角或竹筒制成,用口或机械喷出,使敌昏厥。
虽然暗器的种类很多,就其源流,手抛、索系等是在骑兵与步兵的广泛对抗中出现的。在马上与步兵搏斗,远了长兵够不到,张弓搭箭一是太慢,二是占用双手,一旦步兵快速靠前,就来不及相搏,而单手使用的暗器正好弥补了这些缺点,远近皆宜。而机射与药喷发展稍后一些,是是暗器普及到民间以后,武林人士多方改进的成果。暗器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冷兵器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脱胎于古代大型战斗武器的短小精制的兵器种类,对研究中国古兵器史及武侠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IP属地:天津136楼2010-03-11 20:01
回复
    中国古代另类冷兵器
    1、铜铍:
    铍(皮),金属元素,符号Be,灰白色,质硬而轻,用于原子能工业中,铍铝合金用来制造飞机、火箭等;铍,做长针、长矛讲,属于矛的一种变形兵器,也是一种锐利的刺杀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
    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2、吴钩:
    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3、钩镶:
    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小说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4、戚:
    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5、钺戟:
    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 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6、铩:
    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
        
    7、啄:
    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8、鋋:
    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9、镰:
    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10、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
    


    IP属地:天津139楼2010-03-11 20:19
    回复
      日本刀的资料


      IP属地:天津143楼2010-03-11 21:37
      回复

             13.日本刀为何有‘帽子’的设计?其大小就功效性而言有何差别?答:‘帽子’,是实战中最常应用的部位,也是刀最锐利与坚硬的主体部位。就造型与功效的关系而言,大帽子锐利,小帽子坚硬,各人就其使刀习惯而选用不同帽子。
             14.日本刀为何有刃文(水波纹)?答:其实不只日本刀有刃文,中国上档次的铁制古刀剑也有刃文,只是日本刀在工序上更加精密。刃文是热处置 (淬火)造成的,最原始用意是增添刃口的硬度,而后演化成强调艺术的各种纹路,有直刃、弯刃、乱刃、涛澜、蟹爪、三本杉、互之目、丁子等等。各有艺术特质,年代较老的实战刀直刃最多。
             15.血槽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作用?答:血槽是用刨刀刨出来的,其作用并不是为了放血畅通,而是平衡刀的重心。通常又厚又长的实战刀大多开血槽,以求重心安稳及增强使刀的速度。
             16.刀茎的铭文如何分辨真伪?答:必须多看实物多做比拟,除了参考书籍上的铭文材料外,刀茎的锈色,真铭文与伪铭文的对比等都是累积鉴定知识的基础工夫。
             17.同一刀匠的作品价钱是否一样?答:其作品在同一程度者价钱相差不多。但即使同一作者得看瘕疵多少,刀姿、完全性、平衡性、整体构造及刃文、地肌的艺术性而定。每件作品价钱不会完整一样。
             18.在品相相当的基本上有铭文的刀是否较无铭文者价钱高?答:没错,但是有铭文者首先得看铭文的真伪,如果是假铭文其价钱通常较无铭文者低。
             19.刀茎的造型与长短对刀的价值有无影响?答:刀茎对于刀大体而言有两方面的关连;(1)鉴定年代与真伪的主要参考。(2)刀茎的形状及长短,对于刀而言具有平衡的决议性因素,因此是否具备好刀的条件,除了刀身之外,刀茎的主要性也不可疏忽。
             20.国内有无修理古刀剑的刀处所?答:修理分刀身打磨及刀鞘装具,日本刀的打磨必须受过专业训练的研磨师收拾,研师就刀的体质及其锈蚀、损害的水平顺势而为,为刀做整形与复观。刀装具缺损可以自行配换。柄绳及刀鞘也需专业者修复。一般而言日本的修理与研磨技巧具有较专业的程度,欧洲、美国也有相当程度。国内这类专业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也不乏能工巧匠,但专业程度与美、日相比仍有差距。国内古玩界有部份刀剑是委托国内匠师修复的。
             21.日本刀的配件[镡](护手)是否必须讲求原配,刀上的镡可否更替互换?答:镡是刀的重要配件,可以拆卸组装,极为便利。镡的造形、图样、纹饰、材质等品项众多,持刀者可就其所好随时随地调剂刀镡,古代武士大多备有木制镡箱,里面装着各式各样的镡,就像换衣服一样,就其不同环境而调剂。镡是另一门独立艺术。一把刀的好坏不能看镡而定,刀与镡是两个门类的工艺,这个观念很主要,否则难以进入准确的珍藏与鉴赏。
             22.镡的制造是否和刀刃一样,需经过锤打锤炼,再进入表面细工?答:镡的材质五花八门,以铁镡为例,一般经过精练后做为地材,经过雕刻或镶嵌始成作品。或者经折叠锻打露出自然肌理纹路,因此镡的制造方式与刀不同,但其工序也相当庞杂。
             23.镡是否与刀一样有匠师之系谱,制造作风是否与时期、地域派别而异?答:镡与刀一样具有体系的师谱,作风与时期、地域、派别有所差别,镡所用的材质极多,镡艺术的发展比刀来的深邃,刀的可比拟性大,而镡的可比拟性小。换句话说,镡的设计千变万化,有些创意与巧思经常是不可思议。甚至令人赞叹,设计题材非常丰盛多彩。可将无边无际的想象空间落实在巴掌大小的规格里,欣赏之余,令人爱不释手。
        


        IP属地:天津145楼2010-03-11 21:39
        回复

               24.初入门者是否接触刀一段时光以后再接触镡比拟好?答:这是两个门类,不冲突,有人偏好刀,有人偏好镡,应用上虽然须要互相搭配,但在制造工序与设计上是两个门类,观赏角度也不同,因此同时珍藏或只单收一样也可以。
               25.国内有无修配刀剑的处所?答:国内有些作坊,装配与研磨的程度与日本还有段差距,工艺程度还不错。珍藏界或古玩店可能知道这些作坊的所在。
               日本刀的材料 (二)(2050字) 2002-5-29 21:04:46 众所周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武器制造之优良誉满寰宇,如重见天日之吴王剑与越王剑,至今仍难解其繁复之锻造进程。进入铁器时期亦不乏优美作品,唯因我国素有入土陪葬习俗,铁器特征与铜器相反,铁器一旦入土大多锈蚀殆尽,因此我国传世之优良钢铁武器为数不多,日本鲜有入土陪葬的风气,加以日人勤於颐养,所以其传世武器为数不少。东洋刀最早仿自我国西汉环头直刀,至唐朝模拟 “唐大刀”,其后以“唐大刀”为基础蓝图,对冶炼方式,淬火技巧,造形变更等逐年加以改良,至仓时期初期(西元第十二世纪)其武器之制造已脱胎於我国而自成一格,而且对於历代刀工名录,各系锻造方式均做极有体系的收拾,其系谱如字典般准确而且查阅敏捷。到了明朝冶炼技巧已超出我国,明朝末年日寇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朝廷戚继光带领大军围剿,当时之日寇并非政府军,而是一群流落的海盗,每次侵略我国沿海人数并不多,少则数十人,多则近千人,但朝廷已穷於敷衍,最后戚继光发明日寇武器较明军精良,於是透过管道向日本购置武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戚将军持刀也改成相似日本刀造形之单手刀,后世称为戚家刀,如此才得抗衡日寇终年边患。?C刀身制造进程相当庞杂,刀身之优劣除了靠刀工的技巧外,还要靠几分运气,并非完整可以用经验与技巧加以把持。通常一名锻造师四名助手合力锻造,历时约二个月可成一把刀,完工后再交给研磨师研磨。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炉来冶链铁矿,提链出庖丁铁与玉钢,再加反覆折叠锻链以增其弹性与韧性,就像揉面粉做馒头一样,揉得越到家吃起来越带咬劲,软硬适中,回异於机器馒头。经锻链后以玉钢为心铁,庖丁铁在外,将玉钢包於其内,庖丁铁具弹性与韧性做为刀的外皮,玉钢具有坚硬的特征合适做刀口的资料。锻造复合成刀型后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层特制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较厚泥土,依次渐薄而下,刃口处则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时刀口未包泥土处(刀刃波浪纹部份)直接与水接触可增添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并未与水直接接触可增添其韧性与弹性。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置,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使刀口坚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应软硬兼备,於搏斗时刀之两侧具有弹性可接收化解对方武器攻击造成之震力,避免手掌被震麻痹而武器有脱落之虞,而刃口因坚硬的特征不易成缺口,胜利的战胜了传统铁器过软或过硬的抵触,使之软硬统筹攻守得宜,这是东洋武器的特征。东洋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全部刀身是以圆为基本造型,刀身之所认为弧形重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的变更所造成。锻刀时其雏形弯弧并不大,形状接近直刀,但由软硬钢材组合加以火红刀身覆以泥土入水淬火,使得刀身各部位与水接触的温差都不同。冷缩热胀的原理刀身头尾往上翘,於是加深其弯度,弧度浑然天成,越接近圆周率越尺度。东洋剑术著重劈砍,弯度适中的刀在空气中挥动时合乎力学原理,应用顺畅,加以双手使刀力道强劲,刀背脊呈三角形二个平面,左右两侧各二个平面,共六个平面六条弧线。所有平面与线条在刀尖处汇合成一尖点,刀尖之尖利可想而知,因此其剑术除著重劈砍也统筹突刺的功效。刀身的厚度由护手处依次由厚转薄,而至刀尖最薄。宽度同理,近护手处最宽依次第窄,至刀尖最窄。所以刀身的横截面积由头至尾皆不等,越往刀尖的横切面积越小,重量越轻刀锋也越利。设计上纯出於攻守皆宜的适用性斟酌,宽厚部份利於招架攻击,窄薄部份便於劈刺。厚度的变更也强化了刀身的平衡,一把讲求平衡的刀应用起来挥动自如,聪颖敏捷,能克敌机先。刀身造形与淬火进程各刀工均极讲究锻刀完毕对各部细节均详加检讨,甚至听辨敲打刀身所发出的声音,近护手处浑朴消沉而近刀尖时转而轻脆洪亮,若音色节奏变更唐突则表现材质不均或厚薄宽窄不匀,这种刀即使已完工,刀工也会将之丢弃,以免毁其名誉。检验及格才交由研磨工研磨,木工及漆工制造刀鞘,金工制造装潢配件,各部门工艺均极严谨,充足表示日人尚武的民族性。经返覆揉合摺叠打锻链,刀身裹以特制泥土在火红状况下入水淬火,淬火是铁水火三者最后一赌输赢的要害,由於复合不同材质又裹上厚薄不等的泥土,在水中强烈温差的变更使刀身也发生许多纹理变更,除了刃口边的波浪纹之外,还有相似金线银线雷电闪光等独特条线,又有或大或细的结晶颗粒。另有摺叠锤打锻造时留下的痕迹,有如松树皮纹者也有如流水漩窝者,另有如木材年轮者,如浮云如高山如朝露如晚霞如朗攀? 锾位ǎ涓? 多端各具神态。刀两面之纹路并不一样,细看之下与我国长卷山水画颇为神似,只是它是经由淬火发生的自然美,其美只能用视觉观赏,以手触摸只感一片光滑柔嫩,其美术并非只存在表面,就算将表面磨掉里面还是一样,它的美术后果是磨不掉的,这就是东洋武器令人向往的处所。


          IP属地:天津146楼2010-03-11 21:39
          回复

                 1.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长66.10CM。平安后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来为室町将军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时代落入秀吉手中,后来秀吉将它赐予前田利家。刀铭:三池光世
                 2.数珠丸恒次,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日莲上人所有。
                 3.童子切安纲,具体情况不明,传说为源赖光所有。
                 4.三日月宗近,山城国刀工三条宗近所作,具体情况不明。
                 5.鬼丸国纲,具体情况不明,相传为镰仓北条家家传宝刀,随北条一门的全灭而散落人间。(这里的所说的北条氏与战国时代的小田原北条氏毫不相干,后者是伊势新九郎长盛冒姓北条,改名为北条早云后形成。
            名刀2:菊一文字则宗
                 菊一文字则宗,太刀,刃长78.48CM。后鸟羽院时期备前国刀工则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传说后来为新撰组剑士冲田总司所有。
                 刀铭:菊一文字则宗
                 
            名刀3:长曾弥虎彻
                 长曾弥虎彻,胁差,刃长45.75CM。越前国刀工虎彻于宽文三年所作。为新撰组剑士近藤勇的爱刀。
                 刀铭:长曾弥虎彻入道兴里
            名刀4: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长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组剑士土方岁三所有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铭: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铭文:临兵斗者皆阵烈在前。这句语出《抱朴子》的话(原文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在战场上很流行,据说可以起鼓舞士气的作用。
                 刀铭:和泉守兼定
            刀5:堀川国广
                 堀川国广,刀,刃长70.6CM。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国广所作,传说是国广作品里的第一杰作。后为新撰组土方岁三所有。
                 刀铭:堀川国广
            名刀6:葵纹越前康继
                 葵纹越前康继,胁差,刃长35.3CM。江户时代著名刀工越前康继所作,作为御神刀供奉在尾张热田神宫(御神刀:放在神宫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于战斗)。刀的两侧分别铸有梅纹和竹纹。而之所以名为葵纹越前康继,据说是由于是受家康赐予德川家葵纹之名,因而改铭。成刀于庆长十一年左右。
                 刀铭:葵纹越前康继
            名刀7:肥前国忠吉
                 肥前国忠吉,刀,刃长67.3CM。江户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后来为冈田以藏所有。
                 刀铭:肥前国忠吉
            名刀8:长船(名物大般若长光)
                 长船,太刀,73.63CM。又名名物大般若长光,名刀工长光的作品,在室町时代即价值六百贯。因为大般若经刚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长光。本为室町末期将军足利义辉所有,后来经由三好长庆、织田信长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长筱合战后,家康将之赐予奥平信昌。
            刀铭:长船
            名刀9:正宗
                 正宗,刀,刃长64.4CM。相州名刀工正宗作于镰仓末期,战国时为石田三成所有,关原合战后被敬献给德川家康,后来不知为何流落到萨菲罗斯手里(笑)。刀的全称为名物观世正宗。
                 刀铭:(无铭)
            名刀10:村正
                 村正,刀,刃长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势州村正所作,斩切能力出类拔萃,被德川家视为“不吉”的象征,斥之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时的长州倒幕派中人气极高。    
            刀铭:村正
            


            IP属地:天津152楼2010-03-11 21:48
            回复
              中国古代名枪
              1、项羽:霸王枪在《西汉演义》故事中天下无敌,也是以后各代枪法的鼻祖。由于是最早的枪,传到后来一定有遗漏或者有后人补充完善的地方,因此不好说霸王枪是否强于后人的枪法。感觉霸王枪属于力量型,需要项羽这般力大无穷的人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也就是说不要说戳刺,即使用枪杆扫也能死一大片。 2、赵云:赵云的枪在《三国》评话中被称为“百鸟朝凰枪”,其变化复杂,虚实并济,属于技巧型。赵云之所以成为三国故事中的常胜将军,很大程度上仰仗于高超的枪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没有真本事哪来一身的胆量?赵云的枪可以击败张绣、张颌、张任这三条名枪,可见其非凡的功力。凡是听过评话三国的,无不对赵云的“七探蛇盘枪”这一自创的绝招印象深刻!赵云的枪综合了以上两种枪法,可谓三国中的第一枪。 3、马超:马家的枪在《三国》中仅次于赵云。说次于只是因为两人没有交手的记录,而马超的战绩也不如赵云那么显著。但是仅凭他能和张飞的矛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就可看出其枪法的高超。马家枪也属于力量型,适合与许楮、张飞这类的悍将交手。 4、张绣、张任:在评话《三国》中,二张的枪和赵云的枪是出于同一师门,只是各有应敌变化的不同而已。张绣是大师兄,号称“枪王”,在长坂坡与赵云大战三百合,却死于赵云的蛇盘枪下;张任的枪法不及大师兄和小师弟,但是张任更有机智,竟然可以射杀庞统,不过在武力上敌不过张飞和赵云。 5、孙策:孙策的枪有点类似于霸王枪,也属于力量型。不过孙策没有与三国中其他名枪交手的记录,因此是否徒有虚名尚不得知。6、姜维:姜维的枪在《三国》中没有出处,最显赫的战役是在天水关与老赵云大战百合不分胜负。赵云是年老力衰,还是起了怜惜之意,不得而知。 7、伍云召:伍家枪成名于《隋唐演义》的南阳关,是隋唐里的第一枪,无人可敌。可惜伍云召死于一匹畜生的尾巴下,死得有些不明不白。感觉《说唐》里“罗成夺魁”这一回死掉的英雄太多了,如果伍云召不死,罗成哪能夺魁?我一直把伍云召看作是与三国中赵云似的人物。 8、罗成:《隋唐》故事中流芳百世的名枪。罗家枪属于技巧型,最大特点是能败中取胜--“回马枪”开创了枪法中崭新的一面,可与关羽的拖刀计媲美。正因为这点,使得罗成几乎成为了象赵云一样的常胜将军。最终罗成被苏定方设计害死,其时隋唐故事也近尾声,可见其在小说中的生命还是挺长的。 9、罗松罗永年:只在单田芳《隋唐》评书中出现的人物,使用双枪,其枪法更胜于罗成。如果让他与伍云召交手,不知谁胜谁负? 10、丁延平:双枪将,罗成的义父。单田芳《隋唐》评书中出现的人物。 11、薛刚:不知薛刚怎么会改练了枪,薛仁贵应该是练戟的才对。薛家枪在武则天时代是第一名枪,可惜他的儿子薛葵改练了锤,使得薛家枪后继无人。 12、高思继:《赵匡胤演义》中最著名的高家枪。“白马银枪”高思继是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他的孙子高怀德、高怀亮亦成为了北宋开国的英雄。只是传到后来,高家枪不如杨家枪了,高怀亮也改练了双鞭。倒是呼延瓒继承了高家枪,并把高家枪改成了呼家枪传了下去。 13、杨衮:“火山王”杨衮的枪也是五代十国的名枪,其名头甚至比高家枪更响亮。他原是唐末潼关名将金刀杨会之子,自幼随父学刀,后又向神枪手夏书棋学枪,向飞锤将金良祖学锤,练会全身武艺,名震中原。他曾与刘知远、高行周结拜为兄弟。不过杨衮精通各种兵器,他的七个儿子有的学枪,有的学刀,学多了也就杂了。结果杨继业擅长的是刀,倒是他的孙子杨延昭、杨延嗣将杨家枪发扬了光大。杨家枪不愧为北宋第一名枪。14、王彦章:五代十国时期大梁的铁枪将,在残唐演义及评书中是一位武力更甚于高思继的名枪。曾日不移影,连败唐将一十三员。《旧五代史》卷21《王彦章传》说,他‘常持铁枪,冲坚陷阵‘,当时人把他称为‘王铁枪‘。王彦章骁勇善斗,每战必胜,然而最后还是败在枪法似更高一筹的夏鲁奇(即夏书棋)枪下。但,宋以后的话本杂剧里,‘王铁枪‘是五代故事里最重要的人物,‘铁枪‘的名号也随之传扬天下,后来不断有人以‘铁枪‘作为名号,应该与王彦章的影响有关。五代另一个惯使铁枪的将军,是后梁的王敬荛。 15、呼延瓒:老呼家的枪是跟老高家学的,呼延瓒的枪法不及高怀德、高怀亮,他唯一的贡献是把这一路枪法传了下去。 16、杨延嗣:杨继业第七个儿子,人称杨七郎,自幼受高人指点,又从爷爷杨衮那里继承了杨家枪,成为了抗辽战役中的一代枪王。杨七郎的枪将力量与技巧融合在了一起,只可惜死得太早,他的枪没有传人。而六郎杨延昭的枪纯粹就是照搬杨衮的枪法,一直到年纪大了才有所创新,其力量方面显得不足。
              


              IP属地:天津153楼2010-03-11 21:51
              回复
                27、隋世昌:蒙古军将领用铁枪者以隋世昌最有名。《元史》卷166《隋世昌传》载:‘隋世昌,其先登州栖霞人。......善骑射,身长八尺,锻浑铁为枪,重四十斤,能左右击刺。‘隋世昌的父亲原本也是金朝军官,后降顺元太宗。浑铁即未经锻炼的铸铁,以铸铁为枪,枪体笨重无弹性,又重达四十斤,足见其人必是非常健壮多力的人。说隋世昌‘能左右击刺‘,说明他的铁枪不止用于直剌,还可以左右横‘击‘。一个‘击‘字,对我们了解铁枪的实用功效大有帮助。 28、白燕驼:元朝第一名枪,在评话《英烈》中被誉为“枪祖宗”。白家的枪多半是继承了三国时期赵云的枪法,很多绝招都有相似之处。 29、方国珍:在评话《英烈》中号称“枪王”,是仅次于白燕驼的名枪。他是白燕驼的徒弟,但是却反叛了元朝,成为一路诸侯。在著名的武校场一段书中与常遇春交手,因爱惜对方枪法而故意败走,成全了常遇春夺得武状元。在北方评书《明英烈》中使枪的名气不大。 30、常遇春:无论是南方评话《英烈》还是北方评书《明英烈》,常遇春的枪都是前半部书中的一代名枪。感觉常家的枪好象当年的罗成,其经历也非常相似,都是在武科比试中夺得了状元却都受到朝廷的迫害。作为明朝开国功臣,马跳围墙的常遇春成为了流传后世的名将。 31、田再彪:单田芳《大明英烈》中著名的小将,也是明朝历史上继常遇春之后的又一条名枪。


                IP属地:天津155楼2010-03-11 21:52
                回复
                  世界三大名刃
                  伊斯兰诸族(印度、伊(蟹)朗、阿(蟹)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俗称大马士革刀 )Damas de cristallisation
                       马来诸族(新加坡、马六甲、爪洼、婆罗洲、菲律宾)的糙面焊接花纹刃Damas de Corrayage(俗称马来克力士剑 )
                       日本 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就是日本武士刀的全称)


                  IP属地:天津157楼2010-03-14 21:27
                  回复
                        
                    磨砺
                          刀剑淬火后,由煅冶工用砺石开出锋刃,锋刃的厚薄与使用需要有关。锋刃开出后,由专门的研磨师研磨,再将刀装上试验柄进行试刀和鞘之类装饰由专门的鞘师完成。
                    各国刀刃发展
                         在西方国家,刃体形状和手柄是判断武器年代的重要方式。 15世纪以前流行宽厚的刀剑;16至17世纪开始流行击刺用的击剑,这种剑极轻而细长,剑术独特,代表西洋击剑的风格,在电影和小说中经常能看到人们用它决斗,如电影《佐罗》等。这种剑的护手多样。 最初是细边的17世纪出现半圆包成的护手。贵族使用的剑装饰华丽,士兵用的则比较简单,护手是直的。当火器盛行时,短剑代替了轻剑。 17至18世纪短剑非常流行,剑把很粗,用铁、钢或银丝来装饰。在很多情况下,护手部造型越小年代越晚。1770年左右短剑被淘汰了,但作为身份象征还使用着,如法庭人员、宫廷和军队武官等。
                         德国刀剑享有盛名 花纹刃在西方古代也有,如在公元二世纪,罗马铁匠就能制造一种称为“焊纹剑”的兵器,在西方产生一定影响,但在工艺上与亚洲小有不同,在实用中也不如亚洲出色。8至10世纪的加洛林王朝的刀剑,还有中世纪以来的德国克林根塔尔的刀剑也有花纹工艺。在西方一些地区,虽然不是花纹刃,但也很有名气的制剑地也不少,如9世纪的西班牙托莱多城生产的摩尔式剑享有盛名。尤其是19世纪的德国索林根刀剑制造厂和美国的艾姆斯制造厂非常有名。在挪威,瑞典,法国和丹麦都曾发现10世纪名叫英格布雷的铁匠制造的“焊纹剑”。
                         刀剑上面的装饰和配件也是鉴赏的主要内容。大马土革良刃的装饰是世界一流的。1798年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土耳其。阿拉伯、埃及联军骑兵相遇,一阵枪战将其击退。拿破仑一向以制军严明而闻名,但这次却控制不了局面了,因为法国士兵发现敌军死士身上均佩有镶金银珠主的弯刀,争相抢夺,场面大乱,拿破仑本人也禁不住好奇心择取了一件很好的带回,至今还陈列在巴黎东方兵器博物馆。 大马士革良刃上有手工错主纹饰,嵌满黄金宝石, 印度刀还饰有珐琅彩工艺, 真是珠联璧合,精美之极。
                         在一般情况下,判断刀剑的年代和产地要看它的整体式样。大马士革刀是长弯月形状的。有的长刀竟弯成弓背状,刀身大体分两种,一种窄刃平面无血槽,而上宽下锐的居多数。另一种刃体较宽而下部近尖锋处特别放宽,并加划一道血槽或几道血槽。在伊斯兰部落中,骑士们杀敌时不是用刀砍劈,而是策马急驰将刀平持手中,使刀锋平划切抹敌人首级或身体,这种刀术促成刀是长弯月状。不懂这种刀术的人用这种刀会很不自然。
                         在大马士革刀中,伊朗刀的把是直茎弯头直形,护手均做成斜扁长方十字形。
                         土耳其人作战特别喜欢短兵相接,昔日刀剑精锐不亚于伊朗和印度,其刃体有花纹刃的,也有白钢无花纹的,这种白钢刀往往加入白银,所以有白银光。土耳其刀在占全刃三分之一的近刃尖处刃体突然弯曲并加宽成剑形的尖,其近柄部三分之一是直形,脊背T字母状,血槽较宽;护手十字形,中部如斜长方形;柄用黄牛角片在两边夹上,手柄的茎与头成直角,柄头是圆形,茎与头的直角连接处突然变细是土耳其刀最大的特征。 土耳其还有一种本民族用的刀。手柄头是马蹄形,弯刀的刃在内弯面,与大马士革刀外弯刃正好相反。 印度刀种类较多,以D字形、串字形和土字形手柄居多。这些特征是鉴赏看所关注的内客之一。
                         马来刃的造型不同于世界其它民族的兵刃,让人一看便知。
                         在马来旧俗中,每人腰插3件克力士剑,一件是家传的,一件是结婚时妻子所赠。还有一件是自行选购的,其中妻子所赠的一把往往刃纹纤细精绝,即使大马士革花纹也为之逊色,有的克力士上利用糙面刃纹铸成凸凹在刃身直接展开浮雕造型,巧妙之极;柄和鞘以象牙、金银、硬木居多。钻刻花、鸟。兽形,精细的程度是中国刃和日本刃难以比较的,因为马来是崇拜诸神的国家,这样为手柄提供了丰富的雕刻造型式样,构成独特风格。 另外,马来刃还有香刃和霉刃两种, 19世纪末爪哇尚有香刃可购,其香味极浓烈,常上百年不变味。毒刃是在刃纹上浸人毒液,因马来刃糙面花纹孔隙很多,所以毒液也是上百年不变。这些内容使马来刃变得更加神奇。


                    IP属地:天津160楼2010-03-14 21:34
                    回复
                      • 221.239.53.*
                      佩服一下楼主


                      162楼2010-03-17 17: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