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
在采石矶临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只嵌入石头的大脚印,相传是元朝末年,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采石矶大脚印
常遇春,字伯仁,凤阳怀远县人,是明朝开国功臣,勋业名望仅次于徐达。
常遇春早年投奔大盗刘聚,做打家劫舍的勾当,时间久了,常遇春认为刘聚只知道抢掠,胸无大志,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念头。
至正十五年(公元355年),常遇春外出打劫时,遇到领军攻打和州的朱元璋。
常遇春久闻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扰民,就打算带领手下前去投奔。
常遇春画像
但朱元璋认为常遇春归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最初态度十分冷淡,但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仪表不凡,言辞间透着真诚,就把他留在了队伍里。
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采石矶遭到元军顽强阻击。
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领部队突击,只见常遇春乘小船冒箭雨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
采石矶岸边石头上的大脚印,据说就是常遇春这次登岸时所留下。
当然,人不可能在石头上踩出脚印,所以,这个脚印应当是后人为纪念常遇春而凿出来的。
元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义军其余将领随后跟进,一举占领采石。
史书记载:“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占领采石后,常遇春一马当先,又攻下太平,朱元璋大喜,授予常遇春总管府先锋。
第二年,元朝中丞蛮子海牙出动水师,占据采石,切断了长江两岸义军的联系。
朱元璋闻讯,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收复采石。
常遇春率领水军出击,亲自操纵战船,冒着箭雨冲向敌军,将士大声鼓噪,紧随其后,将蛮子海牙的水师战船冲成两段。
义军从左右两边冲向元军,经过激战,击败蛮子海牙,缴获了他的战船。
两次采石之战,常遇春立下头功,从此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驰骋疆场,勇猛善战,一生未遭败绩。
常遇春自称率领十万大军就可以横行天下,所以人称“常十万”。
朱元璋后来与常遇春结成了儿女亲家,长子朱标赢取了常遇春的长女。
洪武二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回朝,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病逝,年仅四十岁。明太祖亲自为他在钟山之阳择地而葬,并追封为“开平王”,谥“忠武”,并配享太庙。
朱元璋曾如此评价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在南京鸡笼山(今鸡鸣山)仿照唐朝凌烟阁建功臣庙,将21位开国功臣供入其中,“死者作像祀,生者虚其位”,在世的功臣以徐达为首,去世的功臣以常遇春为首。
后来,朱元璋为纪念采石之战,把“采石驿”改名为“皇华驿”,而且下诏减免马鞍山一带百姓的租税。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的采石矶,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大名矶”。
在采石矶临江边的石头上,有一只嵌入石头的大脚印,相传是元朝末年,常遇春攻打采石矶时留下的。

常遇春,字伯仁,凤阳怀远县人,是明朝开国功臣,勋业名望仅次于徐达。
常遇春早年投奔大盗刘聚,做打家劫舍的勾当,时间久了,常遇春认为刘聚只知道抢掠,胸无大志,就萌生了另寻出路的念头。
至正十五年(公元355年),常遇春外出打劫时,遇到领军攻打和州的朱元璋。
常遇春久闻朱元璋的部队纪律严明,不扰民,就打算带领手下前去投奔。

但朱元璋认为常遇春归附,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最初态度十分冷淡,但看到常遇春身材魁梧,仪表不凡,言辞间透着真诚,就把他留在了队伍里。
不久,朱元璋渡江南下,进攻集庆(今江苏南京),在采石矶遭到元军顽强阻击。
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领部队突击,只见常遇春乘小船冒箭雨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如入无人之境。
采石矶岸边石头上的大脚印,据说就是常遇春这次登岸时所留下。
当然,人不可能在石头上踩出脚印,所以,这个脚印应当是后人为纪念常遇春而凿出来的。
元军四散奔逃,溃不成军,义军其余将领随后跟进,一举占领采石。
史书记载:“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
占领采石后,常遇春一马当先,又攻下太平,朱元璋大喜,授予常遇春总管府先锋。
第二年,元朝中丞蛮子海牙出动水师,占据采石,切断了长江两岸义军的联系。
朱元璋闻讯,亲自率领大军前往,收复采石。
常遇春率领水军出击,亲自操纵战船,冒着箭雨冲向敌军,将士大声鼓噪,紧随其后,将蛮子海牙的水师战船冲成两段。
义军从左右两边冲向元军,经过激战,击败蛮子海牙,缴获了他的战船。
两次采石之战,常遇春立下头功,从此得到朱元璋的信任。
常遇春对朱元璋忠心耿耿,驰骋疆场,勇猛善战,一生未遭败绩。
常遇春自称率领十万大军就可以横行天下,所以人称“常十万”。
朱元璋后来与常遇春结成了儿女亲家,长子朱标赢取了常遇春的长女。
洪武二年,常遇春自开平班师回朝,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病逝,年仅四十岁。明太祖亲自为他在钟山之阳择地而葬,并追封为“开平王”,谥“忠武”,并配享太庙。
朱元璋曾如此评价常遇春:“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
朱元璋在南京鸡笼山(今鸡鸣山)仿照唐朝凌烟阁建功臣庙,将21位开国功臣供入其中,“死者作像祀,生者虚其位”,在世的功臣以徐达为首,去世的功臣以常遇春为首。
后来,朱元璋为纪念采石之战,把“采石驿”改名为“皇华驿”,而且下诏减免马鞍山一带百姓的租税。
参考资料:《明史·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