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吧 关注:280,439贴子:6,602,045
  • 59回复贴,共1

【闲聊娱乐】个人对超强台风天鹅第一次巅峰的简单再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把二巅云图当一巅再分析贴的镇楼图的屑(


IP属地:江苏1楼2021-03-14 21:06回复
    是的,大鸽王冒了个泡。
    在简单地看了看Niran和Habana后对呆儿风又燃起了一丝兴趣,所以突发奇想地对Goni进行了再分析,虽然两者没什么因果关系(。
    结果是时隔4个月重新翻查Goni的帖子和相关数据,再结合经验,发现了一些关于其发展过程的有意思的现象,让我对它的两次巅峰都产生了新的认识。不过本篇再分析完全不专业,个人定位也就是一个娱乐向的再分析,毕竟是突发奇想才重新看看。
    娱乐第一,这是我撰写本篇再分析的初衷,希望各位能够对这篇过于娱乐的文章加以包容。
    不过本篇再分析只讨论Goni的一巅,其主要分成两个部分,首先是对一巅发展过程的个人看法,其次是对SAR的一些探讨和提问。


    IP属地:江苏2楼2021-03-14 21:07
    回复
      第一部分 — 对Goni一巅发展过程的再分析
      天鹅一巅的发展过程相对其他顶级热带气旋来说都比较独特,在翻查一巅部分的帖子及来源于agora的高清BD连续视频时,发现自巅峰开始(30 00z)至巅峰结束(31 00z)之间,有两个分界点——30 06z和30 12z,06z的比较模糊,12z的比较明显
      这两个分界点(及之后的2~3小时)都有共同的特点:
      ①对流环出现小幅度的衰弱现象,眼温波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30 12z;但在3小时以后,形态便逐渐稳定并有再次加强的趋势。
      ②CDO和风眼都有比较明显的缩小,尤其是30 12z;缩小的过程与上一点中的衰弱过程在时间段上基本重叠
      依此,天鹅的一巅过程可以大致列为:
      00z~06z:清空风眼,扩大CDO,对流活动趋于旺盛
      06z~09z:CDO与风眼缩小,对流环小幅度衰弱
      09z~12z:CDO巩固,对流活动恢复
      12z~15z:CDO和风眼再次缩小,眼温波动增大,对流环小幅度衰弱
      15z~21z:CDO和眼温再次巩固,对流活动恢复
      随后CDO吹起了气球,风眼进一步缩小,进洞开始,第一次巅峰以置换而告终。
      结合我所积累的少量的追风经验,秉持着娱乐第一的态度,我们猜测天鹅一巅的增强曲线是阶梯型的,存在风速巅峰位于18z附近的可能。
      理由在于:CDO与风眼的缩小可能提高整体结构的密度,从而拉大中心附近的气压梯度,抬高了风速增强的基础,对流活动也提供了风速爆发的平台。也就是说更小更紧还爆起了对流。而Goni经历过两次这样的过程,18z附近正处于第三阶梯的顶峰,并且其他可能和强度相关的要素都没有较大的变化,因此做出了这样的判定。
      当然这只是单纯的经验猜测,可以说连推估都算不上,而天鹅巅峰确实太长,也有人提出12z和06z巅峰的说法,都有道理。
      不过到这个时候就又引出了几个新问题:为什么会调整?0930z附近的SAR显示的双层RMW又是怎么回事?
      这正是第二部分要讨论的。


      IP属地:江苏3楼2021-03-14 21:07
      收起回复
        第二部分 — 对SAR的简单探讨及提问
        确实,SAR在30 0926z扫出了一张很有意思的风场图:

        这张图反映了天鹅在0926z时就已经存在疑似双层RMW的结构,可能已经进入置换,并且其进入置换的时间远比想象中的早。当然在同时间并不只有这一张图,还有一张比例尺更大的图:

        还有经过处理的500m精度的版本:

        这几张的图得到了同样的扫描结果:类似置换的双层结构。但很奇怪的一点在于,根据上图的经纬网可以大致目测这个双层结构的尺度,这个尺度很小,只有大概0.3个纬距。
        在附近还有一张微波扫描,如果一一对应起来,这个小尺度的结构是出现在核心区内的。

        当然不止0926z有sar,在2116z也有一套sar,并带一张附近的微波:



        同样得出,小尺度的双层结构依然存在,还是挤在核心区里。
        不过现象不止于此,实际上相较于0926z的sar,2116z是,Goni的外围风力有明显的提高,而风力提高的区域正好对得上微波中的外眼墙。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双层结构是双眼墙吗?
        最佳答案:我不知道.jpg
        实际上SAR在其他tc上也扫出了类似的结构,例如Dorian和Halong

        Dorian

        Halong
        但看起来都没有天鹅的那么明显。
        也许这种镶嵌结构是天鹅调整的诱因,或者只是成像问题。因为我没有研究过SAR,不知道成像原理,也不清楚SAR是否会像其他的雷达测风产品那样可能受到倾角或遮蔽的影响。
        不过就noaa算法来看,SAR对高风域的扫描确实是会出过分偏强的bug,比如我在渲染500m精度的色阶图时经常得到194kt的Vmax,这个数值是爆表的,并且可能和算法有关系。
        2116z附近也有一张nrl算法的sar色阶图,在高风域上和noaa算法相比似乎更合理,而且得出的风场结构比noaa更加均匀。那么哪种算法更加合理,我也不大清楚,如果有大佬知道nrl算法,希望能够透露一下(

        希望对sar有了解的大佬能够帮忙回答一下这些问题,这真的很重要!
        不过就从经验论来看,天鹅自00z~21z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进洞现象(有小幅度的摆动),可以判断:置换的可能性并不是一锤定音的。那种镶嵌结构还可以有其他解释,同时也并不排除存在扫描问题的可能性。至于为什么会发生那两次结构调整,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也许这种结构是真实存在并且引导了两次调整,也许是别的原因。


        IP属地:江苏4楼2021-03-14 21:13
        回复
          总结:
          本篇再分析侧重于猜测天鹅的巅峰位置并对sar扫描风场进行一些简单地探讨,而我个人并不希望本贴变成强度自评贴甚至**贴,所以没有对强度进行评价。
          总之我个人对一巅发展过程的看法是:天鹅的增强阶梯为,12z是在06z的基础上增强的,而18z是在12z的基础上增强的,我们将风速巅峰定在了18z。
          可以说天鹅一巅的数据并不算少,但还是很迷的。
          在文章的最后,我对一些想不到有什么办法插入文章,但又想表示的想法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在最后展示,欢迎讨论。
          1、为什么你没有二巅的再分析?
          虽然二巅只有巅峰后的sar,但是有实测和SMAP,这让二巅的风速可能性区间介于处于一个比较小的区间,没什么悬念,所以没什么好说的。
          2、你觉得天鹅的气压巅峰在什么时候?
          我无意中看到某位大佬提过一个观点:对于一个强tc来说,水汽最佳的时候一般是气压最低的时候,因为水汽是暖心强度的一个反映。
          我觉得有道理,并且可以进一步推论——水汽与风速之间的关系链可能是:
          水汽→暖心→气压→风速,即水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暖心强度,暖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气压强度,气压与风速具有对应关系。
          但因为每一段关系链的传递都存在来自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这削弱了单一要素的相关性,因此也可以解释有大佬统计时,发现水汽强度和实测风速是弱相关的现象。
          当然这只是猜测。所以我觉得天鹅的气压巅峰在3021z附近。
          3、为什么你认为整体紧缩并且对流活动恢复时风速可能继续上爆?
          因为我认为风速的根源在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整体紧缩和对流活动都能有效提高系统内的气压梯度。这也是为什么我不会给大散比高强度。
          4、那么什么时候更新自评贴?
          呃,其实我做完了1979、1981、1982、1983的初稿,1984和1989分别做了一半,但是对数据的整理是很麻烦的事,加上我个人对贴吧这个平台失去了兴趣,所以咕了(
          未来也许会复更,但什么时候更,尚不清楚(
          欢迎讨论,如果有错误也欢迎大家指出,因为本篇文章娱乐第一,提了一些我觉得比较大胆的猜测,专业性是没有保证的,感谢包容。
          最后,感谢@我不是Carl2 的鼎力相助!
          如上


          IP属地:江苏5楼2021-03-14 21:14
          回复
            支持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1-03-14 21:17
            回复
              我们之前也与lz深入讨论过关于天鹅的问题,结合lz的分析和自己的想法,我们也有以下几个猜想(有一些也是在总结lz的结论):
              1.天鹅在09z和21z的sar扫出的嵌套的类双眼结构,显然不是后来导致置换的外眼。
              2.从天鹅的数张sar里可以看出,sar上扫出的嵌套结构是从外向内发展的,即先有外圈再有内圈,对应着天鹅的逐步缩眼。因此我们认为这种结构不能算是双眼结构。有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天鹅在09z时围出外眼,导致12~14z的眼温下降,随后外眼破裂,强度重新上升,21z重新围上外眼准备置换,这种说法应该是不合理的。
              3.SAR在高风速段的表现很可能没那么靠谱,我们也不认为天鹅的风速会像sar那样只有半边,但是sar确实应该会对天鹅的眼墙结构有一定揭示。
              4.12~14z短暂的眼温下降可能只是非常微小的波动,只是因为眼径太小以及同步卫星自身的原因,波动被放大了。
              5.赞成lz把风速巅峰定在18z的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sar扫出的结构并不是双眼,而天鹅在18z之前基本没有受到外眼影响,因此风速巅峰定在18z是合理的。
              我们在周末会进一步解释我们做出这些猜想的原因,今天就不发长篇大论了当然,也欢迎大家来质疑和批判我的猜想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1-03-14 21:34
              收起回复
                HWRF有一张预报是三层套娃
                (应该没关系吧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3-14 22:37
                收起回复
                  屁话太多,能否直接定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3-14 22:42
                  收起回复
                    我们之前定BST的时候给的18Z巅峰
                    然后Carl说建议提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3-14 22:43
                    收起回复
                      记得有人说过Tip也出现过巅峰期间缩眼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3-15 00:11
                      收起回复
                        我们放几张图 先解释一部分我们的猜想
                        以下图片皆为等比例的2*2经纬度

                        0926z SAR star.nesdis.noaa那边的算法

                        0800z SSMIS color 这张便是许多人认为是双眼雏形的底层

                        简单地叠加了一下两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到SAR扫出的风眼附近的嵌套结构完全在微波扫描中心那一团里面,而所谓的“外眼”处风速很弱

                        2116z SAR

                        2035z SSMIS color

                        合成后
                        这时候SAR上的眼墙嵌套结构也是完全在微波扫描中心那一团内,而从叠加后的图可以看出,微波扫描扫出的外眼(这也是后来导致置换的外眼)很好的对应了SAR上扩大的飓风区。
                        通过这几张图我们可以看出,微波扫描从来没有扫出过SAR上的“类双眼”的嵌套结构(实际上以SSMIS的分辨率,整个眼估计也只有两个像素),而微波扫描上08z扫到的显然不是后来导致置换的外眼
                        你们觉得有无道理


                        IP属地:美国12楼2021-03-15 19:01
                        收起回复
                          意思是终于出现了一个比海燕更像78Rita的台风对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3-15 22:00
                          收起回复
                            我們認為只是很簡單的精度內推問題?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03-16 00:52
                            收起回复
                              我觉得你可以结合PCT分析一下
                              这种一团糊的底层看PCT能看到很多东西


                              IP属地:广西15楼2021-03-16 16:4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