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者同盟吧 关注:442贴子:82,249
  • 2回复贴,共1

新武夷人 | 踏勘:莒口西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莒口西山踏勘记
  这是我第一次去西山,所以会做一些功课。翻一下书柜,还真找到不少资料。西山顶有古城墙,山腰有“西山”摩崖石刻,半山有莒潭,这是现在可以看到的。而西山精舍、化龙书院,早已不在,不知是否还有遗址留存。这些都是这次踏勘的线索,希望能有所收获。
  相约一同前往的都是以前去过的“老人”,师母、黄家鹏老师、老裴和我,四个人开着一辆车就过去了。
    
  西山不远,站在爱盟楼的通天塔上就可以看见,约莫18公里。从爱盟楼出发,十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山脚,但这次不行。因为黄老师说他有朋友带路,有朋友请吃午饭。所以我们先到云谷山脚下,去余荣贵大哥的“独立西山”小楼做客,听他述说自己和云谷的故事。因为我们要赶路,他也还有任务,我们匆匆告别。基于对家乡历史文化的共同兴趣,我相信,以后我们还会见面的,什么升龙桥、钦差庙、南涧、罗隐的故事,一个都跑不掉。
  黄老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新手“老头”,去年刚刚退休,没有了家庭和工作这两座大山的束缚,他便张开双翅,飞向了属于他的天空。他在历史与文化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重获新生。但爬山是个体力活,若不是可以直接开车到山腰,他铁定是爬不上去的。
  山路难行,司机朋友可要注意,路线图如下:

                建阳区到莒口镇浑头林村的路线
   
                 从浑头林岩下村进山路线
  我们的车在最后2个大上坡熄火了,坡陡加之满地的碎石,真后悔没有听从指示牌的告诫。人往往都是这样的,前人的忠告我们并不会很重视,只有亲身经历之后,才后悔自己为什么不听前人的话。此时,倒车撤退是不可能了,只有一往直前,推车冲上坡去。
  坡顶豁然开朗,一座水库映入眼帘,水库不大,约莫有800米跑道的操场大小,四周都有道路可以通行。想必这水库就是“莒潭”了。水库的上游原来有座小庙,如今已经倒塌。一旁新建起一栋徽派建筑,名为“隐西山房”。从最早的西山精舍,到后来的化龙书院,再到如今的隐西山房。建筑一直都在,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不知,先人们严格律己、发奋苦读的精神是否得到传承?
  绕过小庙,往右侧小路进山。夏日炎炎,穿行在原始森林的我们一点也不觉得热,脚踩枯叶的沙沙声,树林里草虫的鸣叫声,把我们指引到了“官帽岩”和“西山”石刻。找到了“西山”石刻,这次踏勘就成功了一半。接下里就是休息时间,或是吃点干粮,或是四处走走,或是拍照留念。
  这“西山”石刻刻于西山顶峰巨石之上。中间刻楷书“西山”二大字,每字1米见方;上款:“乙卯赐蔡抗”,下款为“宝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下款末了一行为:“理宗皇帝御书”。1983年7月,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悬崖边上,山下村落尽收眼底,真是一片绿色海洋。悬崖上有下山的小路,因少有人走,所以早已被职务遮掩。在返回的路上,我们遇到了岔路,一条是出山回到水库的,一条是去古城墙的。这古城也值得一探,因为约好在村民家中午餐,只匆匆一撇就离开了,待他日有时间再来探索这3000米的古城墙遗址。
  资  料
  1、《建阳文物志》第117页,有关于“西山古城墙”的介绍:西山古城坐落在莒口镇东山村西山之巅。据县志记载,此处相传为唐代村民躲避战乱之所。古城址城墙周长约3000米,墙宽约3.5米,残高月4~6米。城墙石砌,依山凭险而筑。在1982年春文物普查中进行初步勘测。
  2、《建阳文物志》第131页,有关于“西山”石刻的介绍:刻于东山村西山顶峰巨石之上。中间刻楷书“西山”二大字,每字1米见方;上款:“乙卯赐蔡抗”,下款为“宝佑丙辰十月朔,太中大夫参知政事臣蔡抗刻石”;下款末了一行为:“理宗皇帝御书”。1983年7月,建阳县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建阳县志》(道光版)第70页,有关于西山的介绍:西山,在崇泰里,与云谷对峙。周围百里,四面峻峭,山顶平旷。中有绿畴数十亩,可耕可桑。其下涧水通舟,逶迤数十里。顶有石城遗址,盖昔人筑之以避兵者。宋蔡季通结庐其中。时朱文公寓云谷,每有疑难,则揭灯为望而频相过从。宋理宗宝佑乙卯,敕建西山书院,并御书“西山”二大字表之,刻于西南崖上。山麓有莒潭,上有化龙书院。
  4、《建阳县志》(道光版)第605页,有关于西山精舍的介绍:西山精舍,在崇泰里浑头林。宋淳熙乙未,蔡文节元定建。西山与云谷相对,有疑难则彼此悬灯以想往来。宝佑三年,理宗赐以御书“西山”二大字。其孙仲节杭摹刻于山之西北崖。还附有《重建西山精舍序》2篇。
  5、《建阳县志》(道光版)第609页,有关化龙书院的介绍:化龙书院,在崇泰里西山之巅,宋刘希沁应李建。还附有《化龙书院记》。


1楼2021-03-20 15:43回复
    本文于2020年8月15日发表在新武夷人公众号上,作者大山。


    2楼2021-03-20 15:45
    回复
      今天刚去,徽派建筑大体成型,内部进行木工作业。据主人介绍,她和丈夫原来在厦门生活。后回到老家看上这地方,主人一家的外婆和蔡家是亲戚,回到这里重修庙宇,算是给先人一个交代。水塘区域不通电,(靠太阳能和发电机发电:),水塘也没有手机信号。女主人就是这样环境下一步一步把房子盖起来,不为其他,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确实厉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8-30 23: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