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中期处于摇摆状态的伦敦,是你最不可能在银幕上找到关于摄影影像本体论的讨论或对人类感知本质的思考的地方。
同样还是伦敦,卡纳比街(译者注:60年代以出售时装著名的伦敦街道)的日报和公共散步场所奠定了当代风格,滚石乐队和《一周见闻》(暂译,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译者注:BBC电视台于60年代开播的讽刺喜剧节目),可能成为引起人们对视觉和记忆本质的质疑,以及对那个年代常见姿态的质疑的一部电影的背景。
然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是一部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它仍然能够提出关于电影认识论的问题,同时冷酷地记录了一个回想起来似乎非常荒诞的时期。
图片
《放大》
作为对意大利北部中产阶级城市的倦怠的电影记录者,安东尼奥尼的职业生涯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确立。《奇遇》(1960)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奖,而通过《红色沙漠》(1964)——一部关于现代意大利北部工业荒地上空虚生活的纪事,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对人类虚伪的冷眼,以及当代城市中心的某种空虚感。
的确,安东尼奥尼似乎对世人称道的现代性奇迹本身提出了质疑,这与雅克·塔蒂在《我的舅舅》(1958)中滑稽地探讨的问题相呼应:现代生活——尤其是在一个迷恋新事物的城市里,是否会走向恶化。
图片
《我的舅舅》
所有这些都表明,或许安东尼奥尼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非常了解。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声称,任何观察到的事件(无论观察的行为是中性的还是科学的),只要观察者在场,就会发生改变。
因此,观察决不是一个中性的或抽象的过程。当然,如果《放大》的叙事矩阵中有一个核心的告知原则,那就是:没有一种现象是纯粹的——尤其是当人类的情感开始发挥作用时,更不用说像内疚、痴迷和恐惧这样的干扰因素了。
同样还是伦敦,卡纳比街(译者注:60年代以出售时装著名的伦敦街道)的日报和公共散步场所奠定了当代风格,滚石乐队和《一周见闻》(暂译,That Was the Week that Was,译者注:BBC电视台于60年代开播的讽刺喜剧节目),可能成为引起人们对视觉和记忆本质的质疑,以及对那个年代常见姿态的质疑的一部电影的背景。
然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是一部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的电影,它仍然能够提出关于电影认识论的问题,同时冷酷地记录了一个回想起来似乎非常荒诞的时期。
图片
《放大》
作为对意大利北部中产阶级城市的倦怠的电影记录者,安东尼奥尼的职业生涯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确立。《奇遇》(1960)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审团奖,而通过《红色沙漠》(1964)——一部关于现代意大利北部工业荒地上空虚生活的纪事,他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和对人类虚伪的冷眼,以及当代城市中心的某种空虚感。
的确,安东尼奥尼似乎对世人称道的现代性奇迹本身提出了质疑,这与雅克·塔蒂在《我的舅舅》(1958)中滑稽地探讨的问题相呼应:现代生活——尤其是在一个迷恋新事物的城市里,是否会走向恶化。
图片
《我的舅舅》
所有这些都表明,或许安东尼奥尼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不确定性原理非常了解。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声称,任何观察到的事件(无论观察的行为是中性的还是科学的),只要观察者在场,就会发生改变。
因此,观察决不是一个中性的或抽象的过程。当然,如果《放大》的叙事矩阵中有一个核心的告知原则,那就是:没有一种现象是纯粹的——尤其是当人类的情感开始发挥作用时,更不用说像内疚、痴迷和恐惧这样的干扰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