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boardthread.php?forumcode=14&postid=22982&all_threadpage=&pageid=218"]这是摇滚!!![/url]---------横空一刀
这是摇滚!!!
横空一刀
文/郝舫
形态各异的扬声器巨墙之后,变幻莫测的聚光灯罗网之中,鼓手鬼斧天工般地敲打,吉它扣人心弦地拔响,舞台英雄或嘶哑或高亢的声音唱起,千万歌迷的狂呼响彻云霄--摇滚张扬登场!
如果说90年代之前的中国,摇滚还只是崔健孑然独立的呼喊,是青年们从《伊甸园之门》出发萌生的向往和想象,如今,它却响彻在每一家舞厅、每一部随身听,探头于每一家电台、电视台和大报小报,甚至成了最大众化的口头禅,成了任何一个时麾青年表明自己不曾落伍的口头招贴。而与此同时,无数的人依然在疑惑何为摇滚。
如果非要用定义来限定摇滚,其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摇滚专家”的把戏: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瑕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在《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中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
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乃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同样,当问及摇滚乐迷为什么迷上摇滚时,你也可以听到花样百出、乃至矛盾重重的回答:“我喜欢这种节奏”; “我喜欢这种声音”; “我喜欢这种调调”; “它让人坐不住”; “我觉得听起来过瘾”; “我觉得听起来舒服”; “我不听歌词,只听那种感觉”;
“不听歌词就听不懂摇滚,摇滚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介入生活”; “摇滚就是自由”; “摇滚就是叛逆”; “摇滚就是狂野”; “摇滚就是狂热”……
应当说,所有这些都摇滚,因为多元化就是摇滚的特性。从摇滚的所有定义、专著(仅仅是有关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书籍就已接近百种)或乐迷感觉中挑选一种摇滚的含义,无非是一种盲从;而自造一种定义,也至多是一种任性。
如同任何一个稍微接触过摇滚的人都会感觉到的那样,摇滚固然首先是一种音乐,但这种音乐之中并不存在什么完整的音乐要素可以使人有绝对把握将它同其他音乐形式完全区分开,它的节奏、乐器、音量、旋律、声音都可以从其他音乐形式中找到。但这些四处存在的要素的组合形式却使人可以断定某一首歌是不是摇滚,这不完全取决于音乐要素,勿宁说更多地取决于历史,取决于摇滚包容万象的气概,取决于崇尚摇滚者的信念。
而任何一种“标准”的摇滚定义,则可能会把摇滚之外的东西当作摇滚,而将真正的摇滚排斥在外。 因此,我尊崇并践行在那些最为典型的摇滚歌手身上所表现出现的个性意识,自做主张地选取摇滚的精华或糟粕。尤为重要的是,我自然首先强调摇滚是一种音乐、一种乐趣,但我也坚持认为,摇滚绝不信念是一种音乐,它也是判断、测试时代和人心的最佳手段之一。高唱军歌行进的战士和由情歌伴随成长的恋人会在多年告诉你,他们虽然再也记不得其他一切,却记住当年陪伴自己的歌声。如果说这是音乐力量的见证,则摇滚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它比军歌和情歌更深地与社会和文化相连,从它产生之日起,它不仅造成音乐领域的剧变,而且引发了语言、发型、衣着、生活方式和全部文化、政治、思想方式的剧变,这一切曾经发生在西方,在今天的中国也在初露端倪。
这是摇滚!!!
横空一刀
文/郝舫
形态各异的扬声器巨墙之后,变幻莫测的聚光灯罗网之中,鼓手鬼斧天工般地敲打,吉它扣人心弦地拔响,舞台英雄或嘶哑或高亢的声音唱起,千万歌迷的狂呼响彻云霄--摇滚张扬登场!
如果说90年代之前的中国,摇滚还只是崔健孑然独立的呼喊,是青年们从《伊甸园之门》出发萌生的向往和想象,如今,它却响彻在每一家舞厅、每一部随身听,探头于每一家电台、电视台和大报小报,甚至成了最大众化的口头禅,成了任何一个时麾青年表明自己不曾落伍的口头招贴。而与此同时,无数的人依然在疑惑何为摇滚。
如果非要用定义来限定摇滚,其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让我们来看看那些“摇滚专家”的把戏: 格雷尔.马库斯是闻名瑕迩的摇滚名著《神秘列车》的作者,他认为摇滚无非是“一种美国文化”,比如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无非是“把作为美国人的感受戏剧化,把这种感受的含义、价值和美国生活的利弊作形象表达。”
卡尔.贝尔兹则在他那本《摇滚故事》中视摇滚为“民间艺术”,一种下意识的俚语表达方式。 查理.勒特称摇滚为“城市之声”,认为它是都市少年们创造的新音乐呐喊。
乔纳森.艾森则在《摇滚时代》中称摇滚为“对西方文化伪善的反叛……是一种深刻的颠覆形式。” 戴夫.哈克在《物有所值》中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分析摇滚,认为它是“工人阶级文化”;而保尔.约翰逊则在《新政治家》中视摇滚为资产阶级的阴谋,其目的是招安潜在的革命者,使他们“沉溺于其中而麻木不仁、
懒散不堪并脱离实际。” 理查德.戈尔德斯坦在《摇滚之诗》中则认为,摇滚最重要的特点乃是对青春活力的肆无忌惮的挥霍…… 同样,当问及摇滚乐迷为什么迷上摇滚时,你也可以听到花样百出、乃至矛盾重重的回答:“我喜欢这种节奏”; “我喜欢这种声音”; “我喜欢这种调调”; “它让人坐不住”; “我觉得听起来过瘾”; “我觉得听起来舒服”; “我不听歌词,只听那种感觉”;
“不听歌词就听不懂摇滚,摇滚的可取之处就在于介入生活”; “摇滚就是自由”; “摇滚就是叛逆”; “摇滚就是狂野”; “摇滚就是狂热”……
应当说,所有这些都摇滚,因为多元化就是摇滚的特性。从摇滚的所有定义、专著(仅仅是有关埃尔维斯.普莱斯利的书籍就已接近百种)或乐迷感觉中挑选一种摇滚的含义,无非是一种盲从;而自造一种定义,也至多是一种任性。
如同任何一个稍微接触过摇滚的人都会感觉到的那样,摇滚固然首先是一种音乐,但这种音乐之中并不存在什么完整的音乐要素可以使人有绝对把握将它同其他音乐形式完全区分开,它的节奏、乐器、音量、旋律、声音都可以从其他音乐形式中找到。但这些四处存在的要素的组合形式却使人可以断定某一首歌是不是摇滚,这不完全取决于音乐要素,勿宁说更多地取决于历史,取决于摇滚包容万象的气概,取决于崇尚摇滚者的信念。
而任何一种“标准”的摇滚定义,则可能会把摇滚之外的东西当作摇滚,而将真正的摇滚排斥在外。 因此,我尊崇并践行在那些最为典型的摇滚歌手身上所表现出现的个性意识,自做主张地选取摇滚的精华或糟粕。尤为重要的是,我自然首先强调摇滚是一种音乐、一种乐趣,但我也坚持认为,摇滚绝不信念是一种音乐,它也是判断、测试时代和人心的最佳手段之一。高唱军歌行进的战士和由情歌伴随成长的恋人会在多年告诉你,他们虽然再也记不得其他一切,却记住当年陪伴自己的歌声。如果说这是音乐力量的见证,则摇滚的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它比军歌和情歌更深地与社会和文化相连,从它产生之日起,它不仅造成音乐领域的剧变,而且引发了语言、发型、衣着、生活方式和全部文化、政治、思想方式的剧变,这一切曾经发生在西方,在今天的中国也在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