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吧 关注:155,990贴子:1,235,705

关于辩论的一家之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整理贴吧过去精品贴时,也重新审阅了一下去年自己发的关于引导新人接触了解辩论的帖子
彼时正逢辩论吧摆脱无主之地的尴尬境地,之所以发前贴,既有庆贺新吧务团队上任之心,又有减少首页混乱场面之意,且综合其他原因,相对简单。
况且自我上任以来,还未在本吧正式发表主题帖。奈何精力、能力有限,综合考量了一番,与其再费周折重找话题,倒不如将之前的帖子重新打磨、补充拓展。
以上是本帖发表的原因。同时取消前帖精品,并将此贴加精。按理说,辩者不自评,奈何本吧只有一个大吧主,也就只好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了。
本帖主要面对辩论初学者,包括参加大学辩论赛的新人。之所以强调新生赛的辩手,也是因为根据以往经验,很多辩手在新生赛结束后,就不再接触辩论。作为辩论爱好者,我固然是有私心的,希望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更多的小伙伴,不论是赶鸭子上架还是一时兴起,既然和辩论结缘,就能有更多的收获——诚然,我也更希望小伙伴们在初始的热情消却、完成学校任务后,依然可以喜欢辩论。
本帖不单单讲述如何面对辩论赛,同时会透过辩论赛,介绍我眼中的辩论。


IP属地:河北1楼2021-03-29 20:13回复
    言归正传,以下为本帖目录:
    一 辩论的本质
    二 批判性思维
    三 辩论赛的应对


    IP属地:河北2楼2021-03-29 20:13
    收起回复
      一 辩论的本质
      1.1 辩论是什么?
      很多从未接触过辩论,亦或是未曾深入了解辩论的人,对辩论很容易产生朴素情感上的偏见——辩论是吵架、抬杠、嘴上不饶人。
      我曾经和本吧以及其他地方的同好探讨过,为什么辩论会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价值匮乏的辩题、滥竽充数的评委、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就师心自用的辩手,种种都是降低辩论在他人心中印象分的因素。辩论也因此被混淆成了吵架、抬杠,甚至出现一些人“为了提升吵架水平、哗众取宠才接触辩论”的现象。至于辩论和吵架、抬杠的区别,我将在1.2里进行讲解。
      将辩论看成一个圈子,因为辩论本来就是要引导、说服听众,而今让听众产生了偏见,这种偏见的责任,主要在圈内而非圈外。
      究其原因,是因为原本门槛较高的辩论活动,在推广的过程中失真,且失真后的产物存在市场,进而出现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放眼古今,从西方的哲学、东方的纵横开始,到如今的法庭、议会、公司决策审核会议,以及部分国家的选举等,其活动内容都离不开辩论,甚至一旦失去辩论环节,这些活动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再深入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辩论的一些特点。在上述活动里,绝大部分辩论有严格的规则,保证辩论可以顺利进行;辩论有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并给予了正反方向第三方公平阐述己方立场观点的机会;辩论允许对对方进行充分的质询,同时也允许受质询方进行辩解维护,因此双方不能自说自话,必须充分分析两方的立场。
      综上,我的理解,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结合论据进行说理,为第三方提供决策判断的语言活动。
      1.2 辩论和吵架的区别
      之所以在1.1里卖了个关子,单独拎出来讲,是因为在我看来,认清辩论和吵架的区别,是真正走进辩论的第一道门槛。
      引用周玄毅老师的观点——辩论和吵架的区别,在于是否混沌情绪化。
      我对此观点深以为然,珠玉在前,结合自己的理解发表一下看法:
      ⑴ 从根本目的角度看,混沌情绪化对于辩论而言,没有意义。
      黄神说过,无裁判,不辩论。也就是说,参与辩论的人一定要明晰,辩论说服的对象,并不是“对方辩友”,而是作为决策者的第三方。
      小到一场辩论赛,我们要说服评委、观众认可我方观点,进而判胜;大到政策、理念的推行,让权限者或者权限团体认可我方立场,采纳我方意见。
      客观上,真正影响辩论结果的是决策者,且仅单方面听取辩论,并不会和我们对话,是沉默的倾听者。换而言之,决策者是否认同我们,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是无法知道的。
      对此,我们真正要说服的、决定我们胜负的,是不会反驳我们的人。所以从根本利益上看,混沌情绪化没有任何意义。
      ⑵ 从立场对立角度看,辩论不需要混沌情绪化。
      当正反方确立时,就注定双方的对立性会持续到辩论结束,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因为辩论的前提就是存在观点矛盾。
      因此,我们不需要质疑“为什么对方不认同我方立场”。血气方刚的新人辩手,经常会被“对方辩友”坚定不移地反对,气的怒不可遏。曾经不止一个人问过我,如何克制因为对方“胡搅蛮缠”的反驳而产生的愤怒。
      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当我们明白了说服的对象是谁、观点矛盾的必然性,这份愤怒就显得南辕北辙了——胡搅蛮缠、撒泼打滚,本质也是一种混沌情绪,而真正认真聆听的评委、观众,想听到的是双方对于观点的阐述和矛盾的梳理,并不会因为对方的耍赖、我们斥责而影响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看得出对方胡搅蛮缠,评委和观众同样也可以看得见。但如果忘了目的,用同样混沌情绪化的愤怒应对胡搅蛮缠,就是被对方拉下水。至于如何应对,将在后续辩风部分里详细介绍。
      如果各位小伙伴认同以上论述,会自然明白,我们身边,并没有太多严格意义上的辩论——和室友拌嘴、和网友争执,甚至新生杯上眼里只盯着对面四个穿西装的、用各种方法反驳我们的人,就算我们使用了部分辩论的形式,却并没有掌握辩论的精神。
      1.3 辩论的精神
      有小伙伴诉苦:辩论被妖魔化了,经常被同学们贴上“他搞辩论的,我们说不过他”这种标签,被人误解成“辩论的人擅长妖言惑众”。
      我问他,平时是怎么向同学们展示辩论的,他告诉我,发生了分歧,就算其他人都反对他,他也可以在话头上不落下风。
      对此,我的看法是,只得其对立之形,不得其说服之神。
      辩论,必须要具备理解和包容的精神,必须兼顾理性和感性,必须时刻以说服讲理为目的。生活中,我们会见到根本不听他人观点的情景,一旦遇到反驳,很容易产生对对方本人而非理论的反感情绪。但在备战辩论时,我们都会预先试图代入对方立场,来思考预判对方理论,这未尝不是一种换位思考;比赛过程中,辩手们必须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尽管立场对立且聆听的态度,这种尊重本质是“理解其他观点存在之可能”的态度;经过辩论,梳理出求同的部分,对异议进行各自的以理论证,并非非黑即白地将对方观点否定的一无是处,而是向决策者展现我方观点的优异先进,进而说服,这也体现了求同存异之精神;比赛过程中,越是真诚、富有感染力、讲话亲和的辩手,更容易引导观众的思维……这些都是理解包容、理感调和的表现。
      因此,在我看来,如果不具备理解、包容的精神,不以说服为目的,不能将理性和感性调和好,眼中只有辩论里对立的形式,这种行为本质是尖酸刻薄的语言对峙,也就是场面上的口舌之争。


      IP属地:河北3楼2021-03-29 20:13
      回复
        二 批判性思维
        这部分内容并不多,但在我看来,却是辩论的重中之重。
        对于很少接触辩论的人来说,往往习惯对于一个话题发表的单一的论断性看法。比如看到某个新闻,我们的朴素情感往往非常简单:爽!或者,不爽!
        在拿到一个辩题时,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帖子:下周就要比赛了,这个辩题一点思路都没有,怎么办呀?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再看另一种现象,比如一些论坛里的长评,会发现随着回答者思考量上升,就能够呈现、丰富爽或者不爽的理由;当思考量达到某个高度,评价就不再是“我觉得爽或者不爽”,而是引用证据去证明“对不止是自己的利益相关者好或者不好”,同时,即使认为好也可以看清其中不好的地方,认为不好也会承认其中好的地方,对于。这种探索、批判、求证的思维,正式辩论的核心思维——批判性思维。
        谣言止于智者,批判性思维是克制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良药,但并非否定主义、怀疑主义。批判性思维的基点是科学的分析方式,其本身并不带有肯定性和否定性,而是对接受的信息进行独立思考,通过科学的求证,避免盲从盲信,但绝非庸人自扰疑神疑鬼。而科学的求证,需要遵循科学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的证据、实践检验等。
        在之前的帖子里,我举出了两种辩论赛里常见的缺失批判性思维的现象:缺少自我批判思考导致的夜郎自大;缺少批判思考的盲目认同。其实殊途同归,
        【很多新人辩论队在做理论时,会经常自圆其说,其过程往往是某个相对开朗的辩手,提出了一个理论,然后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来附和,越做越自我感觉良好。而一旦到了场上,被对手抓住漏洞,只能磕磕巴巴,面面相觑】
        这种就是典型的缺少自我批判。当我们阐述一个观点之前,是否想过,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逻辑是否有断层,因果关系是否通顺,如果有问题又该如何完善?
        【在场上比赛时,新人经常会直接认同对方缺乏论据、因果关系的结论】
        这种就是缺少批判思考的盲目认同。当听到一个结论时,我们是否去问过,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证据是什么?为什么这个证据能够佐证你的观点?
        本帖在此补充一点,不论是否在比赛,不要为了否定对方 运用批判性思维,而是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梳理对方的逻辑链,找出逻辑问题,才能进行质疑和反对。因为在没有经过思考就主观上否定的态度,本就和批判性思维的精神相悖,也与辩论的理解包容之精神相悖。
        当然,对于自我批判和批判,尤其是接触辩论不深的吧友,在对辩论深入了解之前,不要纠缠于这点,根据自我情况尝试着去理解,先享受辩论或者辩论赛的过程,避免因为理解偏差导致矫枉过正,走向完全否定对手或者自卑自怯的极端。


        IP属地:河北4楼2021-03-29 20:14
        回复
          三 辩论赛的应对
          如果吧里刚刚接触辩论的小伙伴,尚且不太理解第一、第二部分的内容,不必为之烦恼,可以只看第二部分。
          辩论讲究实事求是,本帖亦如此,关于理念上的东西不再赘述,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帮大家梳理眼前快要到来的比赛辩题和分析方法。
          以校园常规辩论赛来看,主要内容为辩风、立论、质询、自由辩、结辩、场外应答。本帖将以时间流程为基准,从理论制定、比赛应用两个方向平行分析。


          IP属地:河北5楼2021-03-29 20:14
          回复
            3.1 辩风
            辩风,包括辩手的形象、风格、气质、举止等。
            十年前,大部分辩论赛的评分表里,都包含辩风这一项,表面分值大约在百分之5-10左右。现在不知道是否有所更改。
            之所以将辩风放在最先,是因为在我理解里,辩风实际的影响并不止是纸面上的小分值。如果用网络游戏做类比,可以理解为“隐藏分”、“幸运值”这种虽然不直观但影响很大的属性。
            不论辩手水平多高、评委多么公正的辩论赛,终归也是由人来评判胜负。既然是人,就逃不开五感和七情六欲。辩手不是冰冷的文字,需要在赛场上进行生动的表现。
            关于辩风,参与过辩论比赛的人都有发言权,这里仁者见仁,仅谈一谈我的感想。
            我在做评委的时候,比较看重辩手辩风里的形态和语气。
            形态,包括坐姿,站姿,肢体语言,眼神等。试想,一个在台上咔咔抖腿,站起来摇头摆尾,张牙舞爪,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的辩手,很容易给评委留下“不靠谱、不稳重”的印象。
            同理,语气唯唯诺诺,说话结结巴巴,很容易让人感觉“缺少底气、不自信、心虚”;说话盛气凌人、肆无忌惮,又容易引起反感。
            所以,良好的辩风虽然属于感性认同,固然会影响理论的理性认同,但由于裁判是人,所以无法绝对避免,是人之常情。
            至于如何拥有好的辩风,我的总结是:站得直,坐得正,动作利索,肢体语言适度,眼神诚恳坚定,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


            IP属地:河北6楼2021-03-29 20:14
            回复
              3.2 立论
              立论是准备阶段最开始的工作,也是辩论比赛的第一项环节。立论,顾名思义,开宗明义,竖立理论。
              关于常见的立论,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定义,标准,论点。
              我通俗地解释一下,这四部分就是: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什么、用什么衡量出我方观点高于你方、我方观点成立的因果关系。
              ⑴ 定义: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什么?
              【对辩题定义的解读是第一步,制定定义的目的是确认双方对辩题的理解尽量一致,在相同认知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辩论。而解读辩题的定义时,原则是尽可能的中正。】
              以上是我之前帖子里关于定义部分的讲解。这里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辩论里,也包括定义之争,但我的理解是,争定义一定要慎重。理由也在前帖里阐述过了:
              【篡改定义属于饮鸩止渴,抛开评委水平过低这种情况,如果为了获得优势轻易地把普遍认知的定义改变,很容易让听者产生胡言乱语、指鹿为马的感觉】
              如果是比较简单明了的辩题,其中词汇都有明确的解释,就一定要尊重权威解释,切莫自造定义。目前大学生比赛较少有资料检视环节,但定义的检视太过简单,一本词典就可以解决,一旦为了方便论证而在定义上弄虚作假,摆出严重违背普遍认知和权威解释的定义,会立即失去评委和观众的信任,是非常严重问题。
              这里补充一点,关于诡辩,也有在定义上做手脚的,但诡辩并不是投机取巧,只是把本该用在论点上的成本,用在了定义、标准上,因为一旦被对方质询到定义和标准的篡改部分,同样要花费极高的论证成本,且还要承担评委那边对诡辩是否认可的风险。我的看法是,诡辩是剑走偏锋,需要极其高超的语言技巧,而且对听众的要求也非常高。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诡辩案例,白马非马(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公孙龙论证的核心是:白马强调颜色,马强调形,所以白马不是马。他的论证思路是,白马不同于黄马,假设白马是马,那么黄马也是马,但两者不同,所以白马(和黄马)不是马。
              现在看,学习过逻辑里的包含关系就能很轻松地找出白马非马之诡辩谬误在哪里。马之定义是所有颜色马匹的全集,白马是马之子集,而非所有马匹的全集。也就是说,结合实际语境,讨论白马是不是马,其中“是不是”,本是判断是否是包含关系,但是公孙龙的诡辩将其改为等价关系。白马当然不能等价为所有的马,白马自然非马(全集)。
              然而,公孙龙最终并没有因为一番诡辩逃掉过关税金,因为驿卒虽然无法指出公孙龙的谬误,但在他篡改定义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得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就已经不会被驿卒信任了。也许,将驿卒换成一个纵横家,会因为欣赏公孙龙的诡辩而免单,但辩论赛上,我们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一定能够欣赏,所以在初学之时,还是不要自作聪明,做到前贴所言:
              【基本的词汇一般在各种辞典百科里都可以找到,应尊重并完整引用;当下很多辩题里出现了不少新兴词汇,这里虽然不易找到一个绝对权威的解释,但原则同样不变——尽可能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
              ⑵ 标准:用什么衡量出我方观点高于你方?
              在前帖中,我举了一个关于标准的例子,这里再次打磨引用:
              在一次聚餐过后,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认为鱼香肉丝比鲍鱼鸡好,而另一位广东同学的结论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继续采访,四川的同学会说,鱼香肉丝鲜香麻辣,很下大米饭;而广东的同学会告诉我们,鲍鱼鸡营养丰富,对身体大补。
              我们会发现,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而分歧就是因为比较的标准不同——四川同学评价哪个菜好的标准偏向口感,广东同学评价的标准偏向营养。
              这里我们继续引申,假如将两位同学采访的VLOG在班里播放出来,如果观众里面四川的同学居多,那么支持哪个结论的人更多?
              答案一目了然,而原因才值得深思:当我们更认同某个评价标准时,就更容易认同其结论。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一桶水和一通黄金,你选哪个?
              假如我们是问正常生活的人,大家都会选择黄金;但如果是问已经在沙漠里失去水源的迷路旅人,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水。
              因为判断选择哪者的标准不同:沙漠外的黄金值钱,沙漠里的水可以救命。
              所以,我们制定标准前,决不能以“我觉得这样比较更好”的个人感官来粗糙地决定方向,务必要首先思考:我们今天要说服的人,更关心什么问题?
              这里引入一个词,痛点。
              痛点一词常常出现在商务公关活动中:客户想要什么,关心什么,说什么能引起客户兴趣,做什么能让客户满意。抓住客户的痛点,就更容易推进谈判,达成合作。
              某种角度讲,辩论也是一种类似“商务公关”的活动,而辩手就是向观众评委销售观点的公关员。如果我们不考虑观众评委的痛点,自以为是地去强行推销我们的想法,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说服。
              依然引用前帖的一个例子:是否应该让上小学孩子参加课外辅导。
              如果来听辩论的群体是家长,不论正反方,都要首先分析家长的心态和关心的问题。
              正方要充分利用家长望子成龙、赢在起跑线的愿望,强调课外辅导对于孩子提高基础、先人一步的重要性;而反方就不可在这一点上撼其锋芒,假如去反驳提升孩子成绩的重要性或者经济问题,就是选错了方向——因为家长们大多有“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学习”“为了孩子舍得花钱”的心态。作为反方,同样可以去抓住家长们的同样在意的身心健康问题,如逼迫年幼的孩子去参加大量的课外辅导,尤其是小学时期,正值孩子身心发育,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近视、抑郁、孤僻、叛逆等等,并给出“应该更加注重发掘孩子潜力兴趣、性格品德塑造、培养亲子关系”的更优解。
              这里补充一点,评委和观众的差异。优秀的评委,在听取双方一辩的标准时,就会立即听出来“双方试图说服怎样立场的对象”,会先进行一个视野的比较:比如大学辩论里,如果正方的说服方向是面对大多数大学生,而反方的说服方向是少数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论评委本身属于哪个立场,会在普适性上给正方加分——即使评委可能是少数特殊群体的一员。当然,前提是这些评委遵循白板原则且足够优秀。如果不优秀,那么评委也就是有权限、稍微了解辩论的吃瓜群众。具体情况请具体分析。
              ⑶ 论点:我方观点成立的因果关系
              论点,即我方理论,也是证明己方立场的逻辑链。基本格式是“因为……(标准的优异性)所以……(标准下的结果更优异)故而……(辩题)”
              举个例子:因为在小学期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时期且相对学习成绩提升更加受益长远,所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会错过孩子身心健康培养的关键时期,相对提升小学成绩来说,属于顾此失彼、浪费成长机会成本,因此不应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
              关于什么是好的理论,怎样的理论才更科学,这里进行纲领介绍:
              ① 经验性,指尽量避免概念指向概念。举个例子,“活着只是因为没有理由去死”,这句话本意是调侃讽刺很多人活着漫无目的,但深入分析,这句话并不好,因为“没有用理由去死”并没有直接解释“活着”的意义、好处,“不想死”相比实现个人价值、享受人生美好、陪伴亲人这些实实在在、看得见体会的到的意义,属于模糊、不准确的空洞概念。同样,如上述辅导的例子,如果用“厌学是孩子的天性”来试图证明“课外辅导不好”就不妥当,因为并没有说明孩子为什么厌学、这种天性是否必须顺从、又应该如何去做,只是从一个空洞的概念导向另一个概念。
              ② 相关性,指对因果的追溯要适度。接着上述例子,如果探究孩子厌学的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出,学习相对玩耍比较枯燥、孩子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体会到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快乐等,但是如果我们过度追溯,比如是因为当年第一只猴子就不爱学习,所以后来人类进化过来就天生不爱学习,这就非常荒诞滑稽了。
              ③ 普遍性,即反对特设性假说。还是如上例所言,比如某个孩子天生就非常爱学习,三岁就会弹钢琴,五岁就演出,那是莫扎特。要是用莫扎特的例子,来试图得出符合大部分孩子的结论,就会南辕北辙。
              ④ 探索性,有证伪之可能性预测。这里引用一下百科里的介绍。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在我看来,应用到辩论里,就是反对绝对的、形而上的态度去做理论,杜绝绝对论、一棒子打死,留存证伪之可能供双方讨论分析。
              ⑤ 简单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称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简单有效原理”。公元 14 世纪,来自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叫威廉,来自奥卡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神学,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最终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学,完成世界性政教分离,成果表明无神论更为现实。同时,这把剃刀曾经使很多人感到威胁,也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本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顾名思义,在辩论领域中,奥卡姆剃刀非常重要——保证了讨论的效率和质量,围绕着核心争议点,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平添和主题无关的空想内容。
              ⑥ 协调性,应尽与现有价值体系相容。这一点在讨论具有跨时代话题时非常重要,比如评价封建社会女性裹小脚,我们可以理解这一行为在当时价值体系里存在并被推广的理由,但是绝不能和现有价值体系相悖,将陋习美化,改变批判的态度。
              以上为立论的主要内容,在准备阶段,要尽可能地找到中正的定义,制作能够切合观众评委痛点的标准,完成逻辑缜密、科学的理论。上述篇幅并不算多,理解起来也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实际操作时,才是考验各位能否运用的关键。对此,我也依然尚在学习阶段,只是将自己所知讲出来,与所有吧友共勉。


              IP属地:河北7楼2021-03-29 20:15
              回复
                3.3 质询
                如果将立论比作建造一座城池,那么质询的规则,注定它是最强力的攻城车。
                在大部分赛制里,质询阶段,是单方面提问、回答,也就是说,质询方拥有绝对的自由度,而被质询方必须且只能强制回答问题。
                依照我的看法,质询可以做准备,但绝不能照本宣科。新人辩论经常会拿着剧本去质询,但效率极差——明明对方和己方定义统一,还浪费时间问一遍;对方一旦回答了剧本之外的答案,就瞬间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
                对此,我们应该明晰质询的目的。在我看来目的有两个,第一,摸清对方立论过程中春秋笔法模糊的东西,包括定义、标准、逻辑线里的环节;第二,诱导对方,将争论方向强制进入我方逻辑线。
                所以,质询是最考验临场能力、战略能力、控场能力的环节。质询者既是队伍里的侦察兵,也是牵着对手鼻子的特种兵。
                质询需要提前预判,更要在对方立论时马上寻找纰漏、弱点。当然,优秀的质询对于新人来说比较难,在此,针对本吧大多抱着求助目的的吧友,我倾向于优先学习如何“诱敌深入”,即将质询的重点放在诱导对方思维进入我方逻辑线。通俗讲,就是把精力多放在提前准备阶段。当然,对于想要提升的辩手们,可以慢慢试着培养临场能力。
                这里继续举例,反方进行了如下立论:
                【因为在小学期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时期且相对学习成绩提升更加受益长远,所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会错过孩子身心健康培养的关键时期,相对提升小学成绩来说,属于顾此失彼、浪费成长机会成本,因此不应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
                当我们在赛场上看到这样一个立论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此论点成立的前提是“身心健康培养”和“学习成绩提升”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的体现就是进行课外辅导。
                那么正方马上就可以去质询一个核心问题:课外辅导是否必然导致身心健康培养和学习成绩的矛盾?
                即便对方给出了相对合理的解释,第二个问题也就呼之欲出:适度的课外辅导是否也会引起孩子身心健康的损害?
                正方通过这个质询的收益,在于一方面增加反方论证成本,去解释“课外辅导大概率引出身心健康的危害”的原因,另一方面,引出己方“适度课外辅导并不妨碍身心健康培养,同时可以提升成绩”的思路,将课外辅导的争议点由“该不该”引向“该,但要适度”上。
                当然,实际操作中,反方如果有充分准备,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论证小学课程简单、课外辅导是不必要的,同时强调身心健康培养的机会成本问题,即同样的时间,课外辅导是最没有必要的——这就是反方质询时的事了。以上论点和质询问题,仅仅是作为解释说明的范例,随想随讲,请各位不要较真。


                IP属地:河北8楼2021-03-29 20:15
                回复


                  IP属地:河北15楼2021-03-29 20:24
                  回复
                    3.5 结辩
                    以我的不正式的、不代表任何人看法的立场的看法来说,对于很多新生比赛,四辩是最没有人权的——基本上那些名为评委其实就是大二的辩手们,已经开始评分并准备安排下一场比赛了。当然,这不是在打击所有四辩选手,毕竟除了一些水平较低的比赛,四辩的陈词还是举足轻重的。
                    当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激烈的自由辩结束后,基本上双方的理论,评委和观众们也都知晓的清清楚楚了,四辩陈词环节处在天生不利的位置——很难有耳目一新或者刺激感。
                    但是,这反而让富有表现力、情绪感染力的正四,和一人之力可以抓崩全场的反四更加亮眼。
                    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金钱辩,当时的马来亚大学反四胡渐彪,临场变稿,步步锁紧包围圈、刀刀由浅入深地指向正方错误的表现,堪称反四的教科书。后来还流传出不可靠的传说,反方胜利是因为反四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当然这个说法是否属实,就不得而知了。
                    再看十年后用人不疑辩题武大的结辩,层层梳理,步步为营,将整场的内容全部掌控并浓缩于短短的几分钟内,最后致敬当年惜败前辈的人性之光,已然成为辩圈佳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没有介绍如何去做一个优秀的结辩。在我看来,结辩是非常灵活的,却又必须要死扣己方立场核心的,就算是新人辩手,也是可以试着去进行脱稿、自由的发挥。其实关于这点,我曾经还和原来的队友产生过很大的分歧。他们希望新人四辩可以按部就班的把提前准备好的辩词念出来,包括对准备好的论点进行总结、价值的导向等等,但我个人对四辩有着相对浪漫主义的看法,四辩的辩词应该是从整场的笔记里归纳出来,自成文章,以演讲式的激情最后一次带动全场,感染评委和观众,要么死亡,要么成为英雄。


                    IP属地:河北16楼2021-03-29 20:24
                    回复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从2011年开始接触辩论,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现在和辩论的唯一交集,就是在辩论吧做一个票友,有一茬没一茬的水帖。
                      从当初想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热血青年,变成了安安心心工作、照顾家庭的社会人士。生活中没有什么机会去辩论,甚至面对分歧也不需要去辩论了。
                      在参与辩论期间,查阅的资料、阅读的书籍、扩充的知识,面对谣言,不会轻信;面对困难,冷静沉着,这些都是可以一直受益的宝贵财富。而最珍贵的,莫过于至今还偶有寒暄的老朋友,和一些不好意思拿出来的老照片。
                      对于辩论的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但至少有一点,我想所有人,不论老的新的,现在还接不接触辩论的,都会认同。
                      这一点,也是我们面对困难、痛苦最需要的力量——
                      场上,我们永不认输。


                      IP属地:河北18楼2021-03-29 20:25
                      回复
                        写得真好!爱了爱了!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1-03-29 22:01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21楼2021-03-30 08:40
                          收起回复
                            好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03-30 08:43
                            收起回复
                              dd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1-04-03 11: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