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立论
立论是准备阶段最开始的工作,也是辩论比赛的第一项环节。立论,顾名思义,开宗明义,竖立理论。
关于常见的立论,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定义,标准,论点。
我通俗地解释一下,这四部分就是: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什么、用什么衡量出我方观点高于你方、我方观点成立的因果关系。
⑴ 定义: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什么?
【对辩题定义的解读是第一步,制定定义的目的是确认双方对辩题的理解尽量一致,在相同认知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辩论。而解读辩题的定义时,原则是尽可能的中正。】
以上是我之前帖子里关于定义部分的讲解。这里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因为辩论里,也包括定义之争,但我的理解是,争定义一定要慎重。理由也在前帖里阐述过了:
【篡改定义属于饮鸩止渴,抛开评委水平过低这种情况,如果为了获得优势轻易地把普遍认知的定义改变,很容易让听者产生胡言乱语、指鹿为马的感觉】
如果是比较简单明了的辩题,其中词汇都有明确的解释,就一定要尊重权威解释,切莫自造定义。目前大学生比赛较少有资料检视环节,但定义的检视太过简单,一本词典就可以解决,一旦为了方便论证而在定义上弄虚作假,摆出严重违背普遍认知和权威解释的定义,会立即失去评委和观众的信任,是非常严重问题。
这里补充一点,关于诡辩,也有在定义上做手脚的,但诡辩并不是投机取巧,只是把本该用在论点上的成本,用在了定义、标准上,因为一旦被对方质询到定义和标准的篡改部分,同样要花费极高的论证成本,且还要承担评委那边对诡辩是否认可的风险。我的看法是,诡辩是剑走偏锋,需要极其高超的语言技巧,而且对听众的要求也非常高。
举一个非常经典的诡辩案例,白马非马(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查阅)。公孙龙论证的核心是:白马强调颜色,马强调形,所以白马不是马。他的论证思路是,白马不同于黄马,假设白马是马,那么黄马也是马,但两者不同,所以白马(和黄马)不是马。
现在看,学习过逻辑里的包含关系就能很轻松地找出白马非马之诡辩谬误在哪里。马之定义是所有颜色马匹的全集,白马是马之子集,而非所有马匹的全集。也就是说,结合实际语境,讨论白马是不是马,其中“是不是”,本是判断是否是包含关系,但是公孙龙的诡辩将其改为等价关系。白马当然不能等价为所有的马,白马自然非马(全集)。
然而,公孙龙最终并没有因为一番诡辩逃掉过关税金,因为驿卒虽然无法指出公孙龙的谬误,但在他篡改定义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得出一个反常识的结论,就已经不会被驿卒信任了。也许,将驿卒换成一个纵横家,会因为欣赏公孙龙的诡辩而免单,但辩论赛上,我们没有权力去要求别人一定能够欣赏,所以在初学之时,还是不要自作聪明,做到前贴所言:
【基本的词汇一般在各种辞典百科里都可以找到,应尊重并完整引用;当下很多辩题里出现了不少新兴词汇,这里虽然不易找到一个绝对权威的解释,但原则同样不变——尽可能符合大众的普遍认知】
⑵ 标准:用什么衡量出我方观点高于你方?
在前帖中,我举了一个关于标准的例子,这里再次打磨引用:
在一次聚餐过后,一位来自四川的同学,认为鱼香肉丝比鲍鱼鸡好,而另一位广东同学的结论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如果我们继续采访,四川的同学会说,鱼香肉丝鲜香麻辣,很下大米饭;而广东的同学会告诉我们,鲍鱼鸡营养丰富,对身体大补。
我们会发现,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而分歧就是因为比较的标准不同——四川同学评价哪个菜好的标准偏向口感,广东同学评价的标准偏向营养。
这里我们继续引申,假如将两位同学采访的VLOG在班里播放出来,如果观众里面四川的同学居多,那么支持哪个结论的人更多?
答案一目了然,而原因才值得深思:当我们更认同某个评价标准时,就更容易认同其结论。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
一桶水和一通黄金,你选哪个?
假如我们是问正常生活的人,大家都会选择黄金;但如果是问已经在沙漠里失去水源的迷路旅人,相信大部分人会选水。
因为判断选择哪者的标准不同:沙漠外的黄金值钱,沙漠里的水可以救命。
所以,我们制定标准前,决不能以“我觉得这样比较更好”的个人感官来粗糙地决定方向,务必要首先思考:我们今天要说服的人,更关心什么问题?
这里引入一个词,痛点。
痛点一词常常出现在商务公关活动中:客户想要什么,关心什么,说什么能引起客户兴趣,做什么能让客户满意。抓住客户的痛点,就更容易推进谈判,达成合作。
某种角度讲,辩论也是一种类似“商务公关”的活动,而辩手就是向观众评委销售观点的公关员。如果我们不考虑观众评委的痛点,自以为是地去强行推销我们的想法,就难以进行有效的说服。
依然引用前帖的一个例子:是否应该让上小学孩子参加课外辅导。
如果来听辩论的群体是家长,不论正反方,都要首先分析家长的心态和关心的问题。
正方要充分利用家长望子成龙、赢在起跑线的愿望,强调课外辅导对于孩子提高基础、先人一步的重要性;而反方就不可在这一点上撼其锋芒,假如去反驳提升孩子成绩的重要性或者经济问题,就是选错了方向——因为家长们大多有“希望孩子多花时间学习”“为了孩子舍得花钱”的心态。作为反方,同样可以去抓住家长们的同样在意的身心健康问题,如逼迫年幼的孩子去参加大量的课外辅导,尤其是小学时期,正值孩子身心发育,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近视、抑郁、孤僻、叛逆等等,并给出“应该更加注重发掘孩子潜力兴趣、性格品德塑造、培养亲子关系”的更优解。
这里补充一点,评委和观众的差异。优秀的评委,在听取双方一辩的标准时,就会立即听出来“双方试图说服怎样立场的对象”,会先进行一个视野的比较:比如大学辩论里,如果正方的说服方向是面对大多数大学生,而反方的说服方向是少数特殊的学生群体,不论评委本身属于哪个立场,会在普适性上给正方加分——即使评委可能是少数特殊群体的一员。当然,前提是这些评委遵循白板原则且足够优秀。如果不优秀,那么评委也就是有权限、稍微了解辩论的吃瓜群众。具体情况请具体分析。
⑶ 论点:我方观点成立的因果关系
论点,即我方理论,也是证明己方立场的逻辑链。基本格式是“因为……(标准的优异性)所以……(标准下的结果更优异)故而……(辩题)”
举个例子:因为在小学期间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的重要时期且相对学习成绩提升更加受益长远,所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会错过孩子身心健康培养的关键时期,相对提升小学成绩来说,属于顾此失彼、浪费成长机会成本,因此不应该增加小学课外辅导。
关于什么是好的理论,怎样的理论才更科学,这里进行纲领介绍:
① 经验性,指尽量避免概念指向概念。举个例子,“活着只是因为没有理由去死”,这句话本意是调侃讽刺很多人活着漫无目的,但深入分析,这句话并不好,因为“没有用理由去死”并没有直接解释“活着”的意义、好处,“不想死”相比实现个人价值、享受人生美好、陪伴亲人这些实实在在、看得见体会的到的意义,属于模糊、不准确的空洞概念。同样,如上述辅导的例子,如果用“厌学是孩子的天性”来试图证明“课外辅导不好”就不妥当,因为并没有说明孩子为什么厌学、这种天性是否必须顺从、又应该如何去做,只是从一个空洞的概念导向另一个概念。
② 相关性,指对因果的追溯要适度。接着上述例子,如果探究孩子厌学的原因,我们可以分析出,学习相对玩耍比较枯燥、孩子们还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没有体会到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快乐等,但是如果我们过度追溯,比如是因为当年第一只猴子就不爱学习,所以后来人类进化过来就天生不爱学习,这就非常荒诞滑稽了。
③ 普遍性,即反对特设性假说。还是如上例所言,比如某个孩子天生就非常爱学习,三岁就会弹钢琴,五岁就演出,那是莫扎特。要是用莫扎特的例子,来试图得出符合大部分孩子的结论,就会南辕北辙。
④ 探索性,有证伪之可能性预测。这里引用一下百科里的介绍。卡尔·波普尔在其著作《猜想与反驳》提出科学和非科学划分的证伪原则。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在波普尔这里得到了明确界定而且是一反常识的。非科学的本质不在于他的正确与否,而是在于它的不可证伪性。于是数学和逻辑学便被划分为非科学的。同样,心理分析学说,占星说,骨相学。它们都不可被证伪。数学和逻辑学之所以被划分到了非科学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需要经验去检验它们,他们被休谟称为必然真理。而科学和非科学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它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殊的设定或限制以使得理论能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在我看来,应用到辩论里,就是反对绝对的、形而上的态度去做理论,杜绝绝对论、一棒子打死,留存证伪之可能供双方讨论分析。
⑤ 简单性,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也称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简单有效原理”。公元 14 世纪,来自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kham)对当时无休无止的关于“共相”“本质”之类的争吵感到厌倦,于是著书立说,宣传只承认确实存在的东西,认为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所主张的“思维经济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因为他叫威廉,来自奥卡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句话称为“奥卡姆剃刀”。这把剃刀出鞘后,剃秃了几百年间争论不休的经院哲学和基督神学,使科学、哲学从宗教中彻底分离出来,引发了始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科学革命,最终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学,完成世界性政教分离,成果表明无神论更为现实。同时,这把剃刀曾经使很多人感到威胁,也被认为是异端邪说,威廉本人也受到伤害。然而,这并未损害这把刀的锋利,相反,经过数百年越来越快,并早已超越了本来狭窄的领域而具有广泛的、丰富的、深刻的意义。
顾名思义,在辩论领域中,奥卡姆剃刀非常重要——保证了讨论的效率和质量,围绕着核心争议点,而非东一榔头西一杠子,平添和主题无关的空想内容。
⑥ 协调性,应尽与现有价值体系相容。这一点在讨论具有跨时代话题时非常重要,比如评价封建社会女性裹小脚,我们可以理解这一行为在当时价值体系里存在并被推广的理由,但是绝不能和现有价值体系相悖,将陋习美化,改变批判的态度。
以上为立论的主要内容,在准备阶段,要尽可能地找到中正的定义,制作能够切合观众评委痛点的标准,完成逻辑缜密、科学的理论。上述篇幅并不算多,理解起来也并不存在太大的困难,但实际操作时,才是考验各位能否运用的关键。对此,我也依然尚在学习阶段,只是将自己所知讲出来,与所有吧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