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重在遇知己”
“知己”是什么?
这个满带着江湖气息的词,在现代可能使用频率已经不高了,那我们替换成一个现代的词先思考一下——“朋友”是什么?不是随口而来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
朋友是我们有共同的语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不嫌烦的人。
朋友是我愿意把自己狼狈的、不愿示人的一面展现给TA的人。
朋友是两个人在一起,即使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的人。
朋友是我会跟TA拥有独属于我们的秘密,跟他吐诉我不敢或者不愿跟别人说的话的人。
朋友是相处久了,有了不可言说的默契的人。
但是说来说去,“朋友”始终没有脱离另一个词——“了解”,语言的了解、习惯的了解、性格的了解、喜好的了解,诸多了解相互契合或互补,信息交融盘缠,才决定了谁是自己的朋友。
“知己”是朋友,却又不是朋友,它有着朋友的骨架,却远高于朋友的核心。
如果说朋友是相互了解后的信任与托付,是对等映射后的具现,知己则是一无所知时的并肩而立,是不对等才能带来的动容。
如果有人说,山河令崩了“重在遇知己”这个内核,那我要说,你低看了它。
山河令没有体现出的是“重在遇朋友”。
山河令从头到尾体现出的都是“重在遇知己”。
从温客行第一眼看到周子舒,便知道这个看起来落魄潦倒的乞丐是在晒太阳。
从周子舒第一眼看到温客行,他原本懒散的眼眸里便有了警惕,知晓对方并非常人。
不需要知道你是谁,不需要知道你的过去,不需要知道你的立场。
但我知道,你就是,那个人。
我懂你,比我了解你,要难很多很多。
你是我的知己,比你是我的朋友,也要难很多很多。
高山流水,一声琴音便知何为知己,管鲍之交,各自为主也晓何为知己。
所以知己从来都不是所谓的共进退同生死。
在芸芸众生中拨动你灵魂的那一个,才是知己。
人生在世,只要活着,就会有不为外人道也的秘密和心理,因为我们独自来到这人间,又独自离开,孤独是我们必经的路,是作为一个人最原始的磨炼。
而有幸遇见知己,是生命的烟火最高点绽放的刹那,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山河令做到了双向奔赴,一个不对等的双向奔赴,一个无我的双向奔赴。
山河令也浓墨重彩地诠释了“重在遇知己”,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知己,一个足以慰藉浮生的知己。
关于制作和剪辑
不得不说,这是山河令这部剧给我最大的遗憾,却又是让我觉得十分无能为力的。
要恨就恨自己不够努力,不然我一定投个几亿,让这部剧好好做,好好剪,连头发丝都挑不出错的那种。
后期制作水平一般,这是毋庸置疑的,特效就不说了,乍一看能尴尬到让我忍不住闭眼,很多可以做成经典的转场和镜头色彩,也被粗暴拼接和二极管滤镜害的不浅。
剪辑其实没有大到让人不能接受的问题,31和32被嘲的一塌糊涂的剪辑也没有那么糟糕,但是的确有几处存在明显的逻辑断层,很像是应该存在的镜头被仓促剪去。从剧情上说也能顺的下来,但是为了更加令看客从逻辑上信服,可以通过增加空镜或者人物闪现的方式做个引导,就不会让人觉得特别突兀。
其余的地方小毛病能挑出来不少,大毛病却不多,导演本身的拍摄构图十分唯美,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弥补了后期制作和剪辑的不足。
非专业人士只能表示遗憾,并真心希望它可以做的更好,但是却没有理由去对它攻讦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