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卫辉看卫辉
哪曾想,在卫辉工作了30年,因工作需要又换了地方。当我走出生我、养我的卫辉那一刻,一种难以割舍的纠结和情愫至今难以言表。同志情、兄弟情、战友情,执手相看泪眼的分别场景,永刻在了我的心中。因此,离别卫辉两年有余了,但关于卫辉的点滴信息,都在我的关注之中。因我时时都在企盼着卫辉腾飞发展,繁荣富裕。为此,也总想把走出卫辉两年来的感受向家乡的父老亲人一吐为快。
刚走出卫辉时,有些不太适应。总感觉都市里的人少有卫辉人坦诚的礼节和实在。想想,市里人都是天南地北汇聚一起,文化风俗各有不同,平常又在广阔地域散居,多点平淡,少点人情味也实属正常。凡事,日久见人心嘛。
随着工作、生活中的交往,我才知道,在新乡工作的卫辉人还真不少,可以说各行各业、各个层面无所不有,还有很多人已身居要职。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令人血液沸腾彻夜的长谈,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以及不同场合推盏碰杯的欢聚,让我了解了很多卫辉人不俗的业绩,以及令人感叹的创业故事,相当一部分人都在不同岗位、层面能够独当一面和担当重任。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新乡人眼中的卫辉人:好朋友、仗义、哥们、实在、有能力,乐于和卫辉人交往。然而,随着日月的推移,让我渐渐感受到一种现象,卫辉家乡人日常之间的交往并不多,老乡之间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
反之,让我感受颇多的是封丘县“朋”的浓浓亲情。封丘人喜欢“朋”,“朋”就是朋友,一旦结为朋友,无论官至何位,朋友家只要有了红白喜事,“朋”就必然到场,甚至灵堂下一起跪守先人。那种不论贵贱的浓浓真情,令人感慨万千。日常生活中更是你来我往,亲如兄弟,一人有难,八方声援,其凝聚、团结,卫辉人自叹不如。
还有长垣县,我们从小都有印象的讨饭人最多的地方,颤颤抖抖的身影,开口就喊大爷、大娘,给上半个馒头、半碗剩饭,就连连鞠躬作揖感谢半天。如今的长垣,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大名鼎鼎,全县出了多少大款老板,我说不清,在我认识的几位老板中,也都经历了当初乡下人那种贫穷的酸楚。
一位侯姓老板在郑州发展,前不久才买了一辆千万元的汽车,全省数一数二,有谁知他13岁时就提着一个油漆破桶登楼下矿闯天下了,35年的打拼,让他现在成为集化工、房产开发、金融、餐饮等集团化大老板。还有一位唐姓老板,15岁与其父的朋友闯关东,历经30年,如今东北三省,提起唐老板,无人不知,还常常成为省领导的座上宾,他的水力发电资产已达数十亿元。这只是长垣众老板的一个缩影。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奇迹,又不是奇迹,辩证地去认识,其中奥妙令人回味。在他们身上都会让你感受到一股睿智、大气、豪气、苦干、实干、忍辱负重,不服输的气场,也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对此,我将卫辉与他们比对了很多,卫辉的历史比它们悠久,卫辉的文化底蕴比它们深厚,卫辉的人脉关系比它们广泛,卫辉的交通比它们便利,卫辉的经济基础比它们要好,卫辉的地理位置比它们优越,可如今的卫辉从经济发展到看的着、摸的着的城市建设和投资规模,却没有显现出多少比它们超前、比它们突出超越的地方。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
前不久,新乡一位搞了多年房地产、并且与卫辉有着复杂人脉关系的经济人士,曾动情地与我交流说:卫辉是一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民风淳朴,并且人情上从不排外,一块少有的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风水宝地,如今却没有显现出她应有的魅力。依我看,卫辉缺乏战略规划,水是卫辉一大特色,这是豫北地区乃至全省都不多见的。然而,依水做了多少文章?数千亩水面犹如一位大家闺秀而深屋藏娇。名胜古迹,也是卫辉一大特色,以此又做了多少动作?一个个景点破烂不堪,独居一偶,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令人心疼不已。如果一个个以不同形式连成片,穿成串,景色又会如何?如果把卫辉方方面面的优势,一个个都发掘出来去整体谋划,卫辉至少在河南独步无双。既有自然景观的优美显现,又有人文景观的壮观存在,古今并存,实属难得。然而难得的优势资源却给浪费了,让一个有独特优势的县城,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味,毫无特色的地方,并且卫辉人眼高手低,好内耗,这是一大陋习,也是影响卫辉发展的一大因素。
朋友的一席话,让我一个卫辉人陷入深深的沉思。这位朋友与卫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沟通联系,他熟知卫辉的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其所言不无道理,我似乎也从中找到了些答案。
由此,我联想到在卫辉的新乡医学院,一座百年老校,因为扩校征地不顺,搬离了卫辉,这是一个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啊,在卫辉留存了百年,就这样悄悄离去。想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差点,多少卫辉人不是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健康壮大,而是都想在她身上捞点好处,蹭点油水,至今门前的一条行人路还是半截路,面对如此发展环境,她能不走吗?如果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再搬走,卫辉西部将人稀车少,直接倒退30年。
还有一座百年老校,新乡一师,在卫辉人眼里并没有多少人把她看得多么重要,然而又有多少卫辉人知道,这里孕育出了一大批政界精英,官至厅、部级领导不计其数,并且至今在位。可他们也许想不到母校多少年后仍面貌依旧,至今绻曲在一条狭窄小巷深处的角落。为此,多少学子面对母校泪洒满面。然而,又有多少卫辉人利用了她的存在及人脉,彰显其价值和能量。同时,谁又想过去为其做些什么?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们都没有去充分利用呀。
华新纱厂,一座卫辉人曾为之骄傲的万人百年国企,因为工人的“革命”而被贱卖给一个私企老板,从此华新人犹如无娘的流浪儿般,散落到全国各地,寄人篱下,打工保命,往日公主般的高傲自信荡然无存。一场“革命”,让卫辉没有受益,华新人又有几人从中获得好处?冲动的折腾,造成华新不可逆转的衰败,几乎每个家庭都和华新有联系的卫辉人是否也应思考些什么?想当初,冲动的人们是否应理性的去选择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当时的危机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卫辉人的切肤之痛,历史不能重演,教训可以从中吸取。纵观卫辉的历史演变,细看走出卫辉的人的德行,再想家乡父老乡亲的现状,迷茫的朦胧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制约卫辉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支配人言行的思想观念。古时,有个故事讲的好:三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一个和尚有水吃。是否折射了部分卫辉人的心态?由此,让人感觉卫辉人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更缺了点什么?
理性的思维,应该让我们认识到,卫辉人多的是唯我独尊,心浮气躁,等、靠、要实则为懒的状态,少的是凝心聚气、踏实苦干的态度,缺的是昂扬向上、忘我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劲。
卫辉的优势很多,卫辉的人脉很广,卫辉的基础很好,卫辉的当政者更是佼佼者,何不经常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将身在他乡的名流、贤者请过来沟通座谈,集思广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谋划卫辉的发展呢?
我曾听说:部分卫辉籍人士对家乡并不热心。探其究竟,他们并不是不关心家乡,而是家乡人伤了他们的心。在外地,他们对家乡人一百个热心,可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家乡人不但没感情,并借口躲避,特别是对他们求助的推诿,麻木不仁,让他们伤心了。由此,我又体会到长垣人做事,当家乡人找到他们时,他们能设法将车开到飞机的停机坪接客人,以示他们的重视,而当他们回到家乡时,书记、县长都能百忙中抽身陪同或看望他们。良性的互动,让长垣的发展日新月异,走进长垣让你绝不相信,这是黄河滩上的一个县级城市。
发展卫辉是当政者的职责,更是所有卫辉人的企盼和责任,为了卫辉更好的明天,卫辉人应该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放下身架,敞开胸怀,众志成城,少折腾,多苦干,整体科学谋划,发展优势特色,多引进像“百威”一样的超强企业,创收增利,让卫辉真正成为休闲宜居、美景如画、人人富裕、经济雄厚、谈古论今、游山玩水的商贸旅游胜地。
这是卫辉人的梦想,更是卫辉人的企盼,我们卫辉人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梦想,只要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我对卫辉的明天充满信心。
哪曾想,在卫辉工作了30年,因工作需要又换了地方。当我走出生我、养我的卫辉那一刻,一种难以割舍的纠结和情愫至今难以言表。同志情、兄弟情、战友情,执手相看泪眼的分别场景,永刻在了我的心中。因此,离别卫辉两年有余了,但关于卫辉的点滴信息,都在我的关注之中。因我时时都在企盼着卫辉腾飞发展,繁荣富裕。为此,也总想把走出卫辉两年来的感受向家乡的父老亲人一吐为快。
刚走出卫辉时,有些不太适应。总感觉都市里的人少有卫辉人坦诚的礼节和实在。想想,市里人都是天南地北汇聚一起,文化风俗各有不同,平常又在广阔地域散居,多点平淡,少点人情味也实属正常。凡事,日久见人心嘛。
随着工作、生活中的交往,我才知道,在新乡工作的卫辉人还真不少,可以说各行各业、各个层面无所不有,还有很多人已身居要职。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欣喜,令人血液沸腾彻夜的长谈,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以及不同场合推盏碰杯的欢聚,让我了解了很多卫辉人不俗的业绩,以及令人感叹的创业故事,相当一部分人都在不同岗位、层面能够独当一面和担当重任。同时,也让我知道了,新乡人眼中的卫辉人:好朋友、仗义、哥们、实在、有能力,乐于和卫辉人交往。然而,随着日月的推移,让我渐渐感受到一种现象,卫辉家乡人日常之间的交往并不多,老乡之间似乎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
反之,让我感受颇多的是封丘县“朋”的浓浓亲情。封丘人喜欢“朋”,“朋”就是朋友,一旦结为朋友,无论官至何位,朋友家只要有了红白喜事,“朋”就必然到场,甚至灵堂下一起跪守先人。那种不论贵贱的浓浓真情,令人感慨万千。日常生活中更是你来我往,亲如兄弟,一人有难,八方声援,其凝聚、团结,卫辉人自叹不如。
还有长垣县,我们从小都有印象的讨饭人最多的地方,颤颤抖抖的身影,开口就喊大爷、大娘,给上半个馒头、半碗剩饭,就连连鞠躬作揖感谢半天。如今的长垣,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大名鼎鼎,全县出了多少大款老板,我说不清,在我认识的几位老板中,也都经历了当初乡下人那种贫穷的酸楚。
一位侯姓老板在郑州发展,前不久才买了一辆千万元的汽车,全省数一数二,有谁知他13岁时就提着一个油漆破桶登楼下矿闯天下了,35年的打拼,让他现在成为集化工、房产开发、金融、餐饮等集团化大老板。还有一位唐姓老板,15岁与其父的朋友闯关东,历经30年,如今东北三省,提起唐老板,无人不知,还常常成为省领导的座上宾,他的水力发电资产已达数十亿元。这只是长垣众老板的一个缩影。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奇迹,又不是奇迹,辩证地去认识,其中奥妙令人回味。在他们身上都会让你感受到一股睿智、大气、豪气、苦干、实干、忍辱负重,不服输的气场,也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对此,我将卫辉与他们比对了很多,卫辉的历史比它们悠久,卫辉的文化底蕴比它们深厚,卫辉的人脉关系比它们广泛,卫辉的交通比它们便利,卫辉的经济基础比它们要好,卫辉的地理位置比它们优越,可如今的卫辉从经济发展到看的着、摸的着的城市建设和投资规模,却没有显现出多少比它们超前、比它们突出超越的地方。这又是何种原因造成?
前不久,新乡一位搞了多年房地产、并且与卫辉有着复杂人脉关系的经济人士,曾动情地与我交流说:卫辉是一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文化底蕴,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良好,民风淳朴,并且人情上从不排外,一块少有的要山有山、要水有水的风水宝地,如今却没有显现出她应有的魅力。依我看,卫辉缺乏战略规划,水是卫辉一大特色,这是豫北地区乃至全省都不多见的。然而,依水做了多少文章?数千亩水面犹如一位大家闺秀而深屋藏娇。名胜古迹,也是卫辉一大特色,以此又做了多少动作?一个个景点破烂不堪,独居一偶,犹如一位风烛残年的孤寡老人,令人心疼不已。如果一个个以不同形式连成片,穿成串,景色又会如何?如果把卫辉方方面面的优势,一个个都发掘出来去整体谋划,卫辉至少在河南独步无双。既有自然景观的优美显现,又有人文景观的壮观存在,古今并存,实属难得。然而难得的优势资源却给浪费了,让一个有独特优势的县城,变成了一个平庸无味,毫无特色的地方,并且卫辉人眼高手低,好内耗,这是一大陋习,也是影响卫辉发展的一大因素。
朋友的一席话,让我一个卫辉人陷入深深的沉思。这位朋友与卫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沟通联系,他熟知卫辉的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其所言不无道理,我似乎也从中找到了些答案。
由此,我联想到在卫辉的新乡医学院,一座百年老校,因为扩校征地不顺,搬离了卫辉,这是一个在省内外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啊,在卫辉留存了百年,就这样悄悄离去。想来他们的生存环境是差点,多少卫辉人不是想为她做点什么,让她健康壮大,而是都想在她身上捞点好处,蹭点油水,至今门前的一条行人路还是半截路,面对如此发展环境,她能不走吗?如果新乡医学院一附院再搬走,卫辉西部将人稀车少,直接倒退30年。
还有一座百年老校,新乡一师,在卫辉人眼里并没有多少人把她看得多么重要,然而又有多少卫辉人知道,这里孕育出了一大批政界精英,官至厅、部级领导不计其数,并且至今在位。可他们也许想不到母校多少年后仍面貌依旧,至今绻曲在一条狭窄小巷深处的角落。为此,多少学子面对母校泪洒满面。然而,又有多少卫辉人利用了她的存在及人脉,彰显其价值和能量。同时,谁又想过去为其做些什么?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我们都没有去充分利用呀。
华新纱厂,一座卫辉人曾为之骄傲的万人百年国企,因为工人的“革命”而被贱卖给一个私企老板,从此华新人犹如无娘的流浪儿般,散落到全国各地,寄人篱下,打工保命,往日公主般的高傲自信荡然无存。一场“革命”,让卫辉没有受益,华新人又有几人从中获得好处?冲动的折腾,造成华新不可逆转的衰败,几乎每个家庭都和华新有联系的卫辉人是否也应思考些什么?想当初,冲动的人们是否应理性的去选择更好的办法来应对当时的危机呢?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卫辉人的切肤之痛,历史不能重演,教训可以从中吸取。纵观卫辉的历史演变,细看走出卫辉的人的德行,再想家乡父老乡亲的现状,迷茫的朦胧中,我仿佛找到了答案。制约卫辉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支配人言行的思想观念。古时,有个故事讲的好:三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一个和尚有水吃。是否折射了部分卫辉人的心态?由此,让人感觉卫辉人多了点什么?又少了点什么?更缺了点什么?
理性的思维,应该让我们认识到,卫辉人多的是唯我独尊,心浮气躁,等、靠、要实则为懒的状态,少的是凝心聚气、踏实苦干的态度,缺的是昂扬向上、忘我拼搏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劲。
卫辉的优势很多,卫辉的人脉很广,卫辉的基础很好,卫辉的当政者更是佼佼者,何不经常性、有计划、分层次有步骤,将身在他乡的名流、贤者请过来沟通座谈,集思广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共同谋划卫辉的发展呢?
我曾听说:部分卫辉籍人士对家乡并不热心。探其究竟,他们并不是不关心家乡,而是家乡人伤了他们的心。在外地,他们对家乡人一百个热心,可当他们回到家乡时,家乡人不但没感情,并借口躲避,特别是对他们求助的推诿,麻木不仁,让他们伤心了。由此,我又体会到长垣人做事,当家乡人找到他们时,他们能设法将车开到飞机的停机坪接客人,以示他们的重视,而当他们回到家乡时,书记、县长都能百忙中抽身陪同或看望他们。良性的互动,让长垣的发展日新月异,走进长垣让你绝不相信,这是黄河滩上的一个县级城市。
发展卫辉是当政者的职责,更是所有卫辉人的企盼和责任,为了卫辉更好的明天,卫辉人应该自上而下,统一思想,群策群力,放下身架,敞开胸怀,众志成城,少折腾,多苦干,整体科学谋划,发展优势特色,多引进像“百威”一样的超强企业,创收增利,让卫辉真正成为休闲宜居、美景如画、人人富裕、经济雄厚、谈古论今、游山玩水的商贸旅游胜地。
这是卫辉人的梦想,更是卫辉人的企盼,我们卫辉人要有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来一步步实现我们的梦想,只要我们走出了第一步,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我对卫辉的明天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