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有哪些?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如下:
1.植被光谱曲线
所有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的特点,即接近可见光绿波段(0.5~0.6μm)有一个反射峰,而该反射峰的两侧,即蓝光波段(0.38~0.5μm)和红光波段(O.6~0.76μm)则有两个植物叶绿素的吸收带,形成光谱曲线的两个低反射谷,这也是我们人眼看到植物是绿色的原因。这一特征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第二个反射峰出现在近红外波段(O. 76~1.1μm),其中0.7~0.8μm反射率陡峭上升,形成光谱曲线上的“陡坡”。1.3μm以后反射率又开始快速下降,并形成两次明显的起伏,即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的绿色植物含水量吸收带,形成低谷。但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不论植物种类,或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或长势状况,植物光谱曲线的基本形态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其反射峰和吸收谷的值有高低差异。
2.水体光谱曲线
水体的反射率总体很低,小于10%,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地物。因此遥感图像上水体或湿地都呈现为深色调甚至黑色。对于清水在蓝绿光波段有较强反射,在其他可见光波段吸收都很强,在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使得反射率几乎是0。当水体中含有其他物质时,水体的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如含有泥沙时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会增加,反射峰值出现在黄红区;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是遥感影像上分析水体泥沙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依据。
3.土壤光谱曲线
土壤表面反射光谱曲线都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峰谷,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土壤的色调区别不太明显。一般情况下,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土壤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根据这一特征,通过同种类型土壤的反射率变化,可以测定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等。
4.岩石的光谱曲线
不同类型岩石的反射光谱曲线都较平缓,没有明显的波段起伏,但反射率的值相差很大。岩石表面反射率的大小因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度、色泽度等而异。总体来说岩石在近红外波段的区分能力较强,如TM5(1.55~1.75μm)和TM7 (2.08~2.35μm)波段能较好地区分岩石性质。
常见地物的光谱曲线如下:
1.植被光谱曲线
所有植物的反射光谱曲线呈明显的双峰双谷的特点,即接近可见光绿波段(0.5~0.6μm)有一个反射峰,而该反射峰的两侧,即蓝光波段(0.38~0.5μm)和红光波段(O.6~0.76μm)则有两个植物叶绿素的吸收带,形成光谱曲线的两个低反射谷,这也是我们人眼看到植物是绿色的原因。这一特征是由于植物叶绿素的影响,叶绿素对蓝光和红光吸收作用强,而对绿光反射作用强。第二个反射峰出现在近红外波段(O. 76~1.1μm),其中0.7~0.8μm反射率陡峭上升,形成光谱曲线上的“陡坡”。1.3μm以后反射率又开始快速下降,并形成两次明显的起伏,即以1.45μm、1.95μm和2.7μm为中心的绿色植物含水量吸收带,形成低谷。但在中红外波段(1.3~2.5μm)总的趋势是逐步下降的。
不论植物种类,或是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或长势状况,植物光谱曲线的基本形态特征是一致的,只是其反射峰和吸收谷的值有高低差异。
2.水体光谱曲线
水体的反射率总体很低,小于10%,远低于其他大多数地物。因此遥感图像上水体或湿地都呈现为深色调甚至黑色。对于清水在蓝绿光波段有较强反射,在其他可见光波段吸收都很强,在近红外波段吸收更强,使得反射率几乎是0。当水体中含有其他物质时,水体的反射光谱曲线会发生变化,如含有泥沙时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会增加,反射峰值出现在黄红区;含有叶绿素时近红外波段反射率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是遥感影像上分析水体泥沙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重要依据。
3.土壤光谱曲线
土壤表面反射光谱曲线都比较平滑,没有明显的峰谷,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土壤的色调区别不太明显。一般情况下,土质越细反射率越高,有机质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土壤含水量越高反射率越低。根据这一特征,通过同种类型土壤的反射率变化,可以测定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等。
4.岩石的光谱曲线
不同类型岩石的反射光谱曲线都较平缓,没有明显的波段起伏,但反射率的值相差很大。岩石表面反射率的大小因矿物成分、矿物含量、风化程度、含水状况、颗粒大小、表面光滑度、色泽度等而异。总体来说岩石在近红外波段的区分能力较强,如TM5(1.55~1.75μm)和TM7 (2.08~2.35μm)波段能较好地区分岩石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