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第三条之前请看

所谓的“一拍脑袋”;“什么都没有”的第三条逻辑
先上全图

顾诚在这里的逻辑是:
1.文献中作者的态度使数据夸张失真。明军兵力数据夸张到这种地步、同篇章内的顺军损失数据可想而知。
虽然没有列举提到的“可信史料”
但是如果顺军在宁武2月22日损失数万,然后3月1日赶到大同。面对损失惨重的顺军会出现以下画面?

难道顺军的建制保持度、组织力度这么不一般么?但拥有这样的组织力度,又为何战力差到打宁武会损失数万。
其中号称大同兵10万的姜襄,在后来反清有2万士兵。
号称居庸关20万的唐通,带着8千士兵去北京勤王。
PS:不过他们的士兵确实可能存在被削减或者没全部带上的情况,稍微参考吧。
2.实际军事作战上对敌军数目进行侦查,不至于失真到如此数据。这句话不过出自作者计六奇之口,李自成不可能会这么说。无非是远在江南的计六奇在康熙年间写作时以1644年的李自成为垫脚石塑造明军的创作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