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最重量级的文章当属上海交大赵立平、张晨虹与彭永德团队一起发表在 2018年3月Science[IF:41.058]上的文章—Gut bacteria selectively promoted by dietary fibers alleviate type 2 diabetes。重要成果揭示高膳食纤维的饮食可以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 并鉴定出15株可产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这类菌群与糖尿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相关。 其中12个来自厚壁菌门,2个来自放线菌门,1个来自变形菌门。下一步,将会分离出所有关键菌株,逐一阐明作用机制,以发展新一代的益生菌。并且希望能开展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获得更多的科学证据,争取让膳食纤维调控菌群防治糖尿病进入各国的糖尿病临床防治指南,令广大患者受益。
图片
其次是北京大学姜长涛研究团队发表在11月的Nature Medicine [IF:32.621]上的文章—“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FXR mediate the clinical benefits of metformin”。
姜长涛课题组发现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后,肠道菌群发生重塑,脆弱拟杆菌的丰度下降和结合型胆汁酸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的含量升高。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脆弱拟杆菌产生的胆汁酸水解酶BSH活性,使GUDCA的水平增加。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揭示GUDCA是人法尼醇X受体FXR的内源性拮抗剂,具有潜在的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二甲双胍通过肠道脆弱拟杆菌—胆汁酸GUDCA—肠FXR代谢轴发挥降糖作用, 提示了胆汁酸GUDCA与肠FXR可以作为治疗肥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新靶点。
图片
二甲双胍降糖新机制
此外,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教授与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马文军研究员合作发表了题为“Regional variation limits applications of healthy gut microbiome reference ranges and disease models”的文章,在广东省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人群肠道菌群与慢病项目——广东省肠道菌群计划(GGMP),获得了肠道菌群诊断和评估疾病风险的区域化特征研究重要进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8月27日Nature Medicine杂志上。
发表在Immunity [IF:22.845]的也有2篇:一篇是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许丹副教授发表了题为“Human Enteric α-Defensin 5 Promotes Shigella Infection by Enhancing Bacterial Adhesion and Invasion”的文章,发现具有抗微生物活性的人肠道防御素(defensin)HD5能够在体内外促进志贺菌的吸附及感染; 另一篇是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翟宗昭课题组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Bruno Lemaitre教授合作在Immunit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Cell-specific Imd-NF-κB responses enable simultaneous antibacterial immunity and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 shedding upon bacterial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果蝇Imd/NF-κB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与哺乳动物TNFR通路在组成上高度相似)不仅控制抗菌肽的产生以清除侵染细菌,同时也是细菌感染导致的肠上皮细胞脱落所必须的。 该发现为全面认识天然免疫通路的细胞功能以及调控肠道上皮细胞脱落和更新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发表在Gut [IF:17.016]上的有3篇。一篇是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对CRC肠道真菌组的研究—Enteric fungal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ecological altera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他们鉴定出CRC相关的肠道真菌组特征,提示肠道真菌失调可能参与CRC的发生,真菌粪便标志物具有用于CRC诊断的潜力。此前Immunity背靠背发表了两篇肠道真菌与CRC的研究,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研究阐明肠道真菌组在疾病与健康中的作用。
图片
结肠癌微生态系统内与微生态系统间的紊乱 (CRC)
另一篇,浙江大学医学院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以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阚全程教授展开合作,首次建立了基于肠道微生物的肝癌早期诊断AI模型,也发表在Gut上。他们描述了从健康到肝硬化以及从肝硬化到早期肝癌过程中,粪便微生物的变化,还找到了30个最佳的区分早期肝癌和健康人的微生物标志物,并且在不同地区的癌症患者样本中得到了验证。
研究人员发现,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健康人相比显着降低,而早期肝癌患者相比肝硬化患者却是显着增加的。与肝硬化患者相比,早期肝癌患者的放线菌门细菌明显增加,而且,包括Gemmiger、Parabacteroides和Paraprevotella在内的13个属的细菌明显富集。而与健康人相比,早期肝癌患者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细菌明显减少,从属的水平上来看,包括Alistipes、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和瘤胃 球菌属(Ruminococcus)在内的12个属的细菌也明显减少了,与此同时,包括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嗜血菌属(Haemophilus)在内的6个属的细菌则增加了。
图片
第三篇G ut是来自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团队关于孕期健康可塑造新生儿的初始菌群的。Dysbiosis of maternal and neonatal microbiota associated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广州胃肠病研究所汪健平教授和哈佛医学院Xinhua Chen合作发表在12月的Nature Microbiology [IF:14.174]上的文章—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s induce VEGF-A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to promote disease pathogenesis。
图片
研究发现:艰难梭菌毒素诱导产生的VEGF-A和结肠血管渗透性在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 低氧诱导因子信号可介导毒素诱导的结肠镜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的产生,从而进一步刺激人小肠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内中和VEGF-A及其信号通路的抑制均能减弱CDI。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I患者血清VEGF-A水平明显升高,治疗后下降。作为病原体靶向治疗的替代方法,本研究可能为治疗严重难治性CDI提供新的宿主导向治疗方法。
行文至此,让笔者不禁想到2017年还有上海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发在cell上的Fusobacterium nucleatum Promotes Chemoresistance to Colorectal Cancer by Modulating Autophagy, 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发在Nature Medicine上的Gut microbiome and serum metabolome alterations in obesity and after weight-loss intervention, 我们深深感受到: 中国科学家在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正在开始展露身手,发出自己的声音!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肿瘤免疫、肥胖、 糖尿病、情绪方面有调控和治疗作用。 未来, 基于肠道微生物的治疗药物将会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特别是针对中国人群的肠道特点开展的临床研究更有价值, 将使更多中国患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