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真的是很可爱也很有趣
社会的形态写得比他还狠的,《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算是吧。不过相比之下,老子写小国社会的那种感觉,比《一个》要淡然得多,写了就写了,没有什么戾气,《一个》却很叫人觉得压抑,《一个》的状态解决了很多问题,战争没有了,政(窘)府的愚弄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优越与否的差别没有了,连生存和死亡的落差都没有了。曾有多少热情万丈的人,叫响过关心全人类的口号,这篇小说里,这些人曾提出过的问题,感受过的痛苦,都可以得到解决了。可是到这个份上,又是不是算真的到了美好世界呢?小说读起来真叫人觉得,未必。作者不是在用一砖一瓦建大厦的方式构筑一个理想的社会,而是在不断的关门,把不好的东西的来源去掉,关在门外,最终发展形成的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的,已经很难叫“社会”的人类生存模式。既然连“社会”都差不多没有了,那么令人痛苦的社会问题自然也没有了。一个厌倦的人的乌托邦,小说名字起得很精辟,没有痛苦的地方,当然是乌托邦,前面却又有个“厌倦的人”的定语,让人觉得无奈,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