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閦佛吧 关注:29贴子:82
  • 0回复贴,共1

阿閦佛的名号 转自(如何修持阿閦佛国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閦佛(梵名AKsobhya-budbha),汉译有阿閦、阿閦鞞、无嗔恚、不动、无动等的名号,在大乘佛法中,有极重要的地位,他出现于初期大乘经典中,是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
阿閦佛于因地时,在东方有阿比羅提国土(梵名Abhirati),译为(妙喜),是甚为可爱意乐的意思,大目(或译为广目)如来出世,宣说菩萨的六波羅蜜行。那时有一位比丘,愿意修学菩萨行。大目如来对他说:学诸菩萨道者甚难,为什么呢?菩萨于一切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不得有嗔恚。
这位比丘受了大目如来的启发,乃发起(对众生不起嗔恚的誓愿)所以大家称他为(阿閦)阿閦就是不嗔恚、无愤怒的意思。引申为对一切众生恒起慈悲心,永不为嗔恚所动,所以称为不动为无动。
不动可以以身不动、心不动于一切来说明。(心不动)是指心不受杂染所动摇,不为八风所吹动:在不动菩萨初发心因缘里更是不为嗔心所动。(身不动)是指恒常安住于三昧之中。由此可看出诸佛菩萨的名号与他的愿行常常有著深深的关系,了解这点,我们可了知:从佛菩萨的名号便可明解他的修持方向。
一位菩萨的成佛,当然要具足许多誓愿,但其中一定有其根本誓愿。(对于一切众生升起慈悲心,不为嗔恚所动)就是阿閦菩萨的根本誓愿,这样的誓愿其实也可说是菩萨行者的共同基础。阿閦佛在因地中的累劫修行,就是秉持著这个誓愿,从事于修习六波羅蜜及断除三毒的修道历程。
根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记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育有十六位王子,后来他们都出家为沙弥,其第十一个儿子名为智积,即阿閦,于东方欢喜国成佛。《悲华经》卷四记载,阿弥陀佛过去世为无诤念王时,育有千子,其中第九子蜜苏即阿閦,在东方成佛,国号为妙乐。
这是阿閦佛过去生的故事,其中显示出阿閦佛在因地修行菩萨行过程的形式之特殊,他成佛后的名号和净土名称都没有改变。这点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等其他的佛菩萨不同,一般成佛前和成佛后的名号是不同的,极乐世界在观世音菩萨成佛后,就改名为众宝世界。而过去广目如来出世时的阿比羅提世界即是妙喜世界,那时阿閦尚未成佛,但他成佛后,其净土仍旧称为妙喜世界。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1-04-22 07: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