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半天没舍得多花300充值ED,选的是高配版。
虽然没有玩过几个望远镜(之前都是山寨货),但是也是多年摄影玩家,600多的镜子有这个表现,还是挺意外的,毕竟佳能501.8这个俗称塑料痰盂的破烂镜头我买的时候也是600多。而这只镜子的光学部分成本个人认为远高于痰盂,只能说现在国产货真是价格屠夫。
这只镜子估计也卖了很多年了,大家都挺熟悉,我也没什么对比,光学性能就不多说了, 就说说从产品经理角度看还可以有哪些改进。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首先是眼点(出瞳距)的问题:
作为高度近视用户,带眼镜的话本身可视角度就小一些,因为看边缘的时候 眼镜度数和中心不一样,以及眼睛边缘干涉, 视野本身就不如裸眼。
所以对于出瞳距要求非常高,一般要非常精准的对准眼点,才能有最大视野,那么这个镜子是标准的二段旋升眼罩,只有全开,半档,全收三个档位,出瞳距每次全靠找,比较累。 如果能做成多段位(多定位点)旋升,比如7段,或者高阻尼的3-4圈螺纹旋升,那么每次依靠眼罩旋升,然后贴住眼镜,就完成了找眼点动作。
有两个好处,一是望远镜一侧贴住眼睛,相当于固定,会更稳定。二是快速找眼点,作为家庭旅游时,观测突然出现的目标,更快捷,比如突然窜出一只鸟,松鼠之类的动物或者某些场景,等你调整完镜子,没准目标都跑了。
然后是屈光度校准问题:
左右眼视力有差异就需要屈光度校准, 首先是这只镜子的屈光度校准刻度是包胶上的细小凸起字符,非常不明显,建议改成凹坑填白漆。
其次如果是家庭出游,一般不会一人一个望远镜,顶多全家带一个,那么如果有两个人校准程度不一样,换着用的时候还要校准,要么就得凑合。 所以 可以在刻度上下功夫,比如活动转盘或者镜身上印上+4+3+2+1 0 -1 -2 -3 -4
这样只要记住自己是+2,媳妇是-1 就可以了。 更简单粗暴的是用无纹路的磨砂白色作为调节环,直接马克笔画。
携带问题:
作为挺脆弱的光学器件,挂胸口逛来逛去不填靠谱, 用腰包挂腰带影响活动,尤其爬山。 所以可以像某些单反一样,做成胸挂,挂在背包肩带或者胸前。像马田的减压胸挂那样,不过马田的挂的位置太靠下。
如果挂在胸前,传统望远镜的侧面绑绳子的位置就不是很合适了,如果能加上 镜桶下部绑带就好了。
虽然没有玩过几个望远镜(之前都是山寨货),但是也是多年摄影玩家,600多的镜子有这个表现,还是挺意外的,毕竟佳能501.8这个俗称塑料痰盂的破烂镜头我买的时候也是600多。而这只镜子的光学部分成本个人认为远高于痰盂,只能说现在国产货真是价格屠夫。
这只镜子估计也卖了很多年了,大家都挺熟悉,我也没什么对比,光学性能就不多说了, 就说说从产品经理角度看还可以有哪些改进。个人看法 仅供参考。
首先是眼点(出瞳距)的问题:
作为高度近视用户,带眼镜的话本身可视角度就小一些,因为看边缘的时候 眼镜度数和中心不一样,以及眼睛边缘干涉, 视野本身就不如裸眼。
所以对于出瞳距要求非常高,一般要非常精准的对准眼点,才能有最大视野,那么这个镜子是标准的二段旋升眼罩,只有全开,半档,全收三个档位,出瞳距每次全靠找,比较累。 如果能做成多段位(多定位点)旋升,比如7段,或者高阻尼的3-4圈螺纹旋升,那么每次依靠眼罩旋升,然后贴住眼镜,就完成了找眼点动作。
有两个好处,一是望远镜一侧贴住眼睛,相当于固定,会更稳定。二是快速找眼点,作为家庭旅游时,观测突然出现的目标,更快捷,比如突然窜出一只鸟,松鼠之类的动物或者某些场景,等你调整完镜子,没准目标都跑了。
然后是屈光度校准问题:
左右眼视力有差异就需要屈光度校准, 首先是这只镜子的屈光度校准刻度是包胶上的细小凸起字符,非常不明显,建议改成凹坑填白漆。
其次如果是家庭出游,一般不会一人一个望远镜,顶多全家带一个,那么如果有两个人校准程度不一样,换着用的时候还要校准,要么就得凑合。 所以 可以在刻度上下功夫,比如活动转盘或者镜身上印上+4+3+2+1 0 -1 -2 -3 -4
这样只要记住自己是+2,媳妇是-1 就可以了。 更简单粗暴的是用无纹路的磨砂白色作为调节环,直接马克笔画。
携带问题:
作为挺脆弱的光学器件,挂胸口逛来逛去不填靠谱, 用腰包挂腰带影响活动,尤其爬山。 所以可以像某些单反一样,做成胸挂,挂在背包肩带或者胸前。像马田的减压胸挂那样,不过马田的挂的位置太靠下。
如果挂在胸前,传统望远镜的侧面绑绳子的位置就不是很合适了,如果能加上 镜桶下部绑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