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重庆江北码头上每天急切需要补充营养和体力的巴奴们惊喜地发现了一种美味:毛肚。节俭的巴奴们为了果腹,每天去江边找寻人们宰杀水牛后留下的牛肚等内脏,再用江边石块支起残锅,配上辣椒、花椒等煮食,顿时麻辣翻滚,香气袭人。而后渐渐发觉这样吃毛肚还能驱寒、祛湿、补中益气,养脾胃。于是,巴奴们越发用心研究用料和调味,也积累了大量挑选、烫制毛肚的绝活儿,几经流传,竟成巴蜀一绝---毛肚火锅,亦称巴奴毛肚火锅。巴奴们每日在江边“烹调”美味毛肚,深谙经营之道的小贩照猫画虎,将毛肚火锅如法炮制并挑担沿街叫卖,遂成江北远近闻名的美味。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的一家小饭店将它从担头移到桌上。四川火锅发源于重庆,而重庆火锅最初历史上就叫毛肚火锅。老重庆们一直把毛肚火锅推崇为最具代表的最正宗美味的重庆火锅。巴奴即纤夫,纤夫发明了火锅,创始人杜中兵为了弘扬团结同心、逆流而上的纤夫精神,起名为巴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