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插茱萸醉瑶台吧 关注:320贴子:21,901
  • 8回复贴,共1

唐诗里面听音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诗之所以是中国诗歌的顶峰,是因为时代风气的开放、民族血脉的健旺,也因为各种艺术门类极大发展,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之上出现了诗歌的高峰,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间接的影响不论,唐诗中与绘画、音乐、舞蹈有关的就不少。现在只说写音乐的。



1楼2010-03-18 21:03回复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过隐居生活。
        李颀是最早对音乐投入极大热情的诗人,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皆有来往,诗名颇高。其诗格调高昂,风格豪放,慷慨悲凉。诗的内容丰富,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
    


    2楼2010-03-18 21:04
    回复
           他有三首写音乐的诗,分别是《琴歌》《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这后两首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时代风气的开放和多方面的发展。
           第一首《琴歌》,自然写琴。以动静二字为主(“一声已动物皆静”),全从背景着笔,写“主人有酒欢今夕”弹奏鸣琴的交融情景,读之如入其境。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3楼2010-03-18 21:05
      回复
            第二首《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这首写觱篥,(觱篥读“必立”,又叫笳管,一般竹制,上开八孔,管口插有芦制的哨子,今已失传。)
        “南山截竹为觱篥”,先点出乐器的原材料。
        “此乐本自龟兹出”说明乐器的出处。两句从来源写起,用笔质朴无华、选用入声韵,与《琴歌》、《胡笳歌》起笔相同,这是李颀的特点,写音乐的诗,总是以板鼓开场。
        


        4楼2010-03-18 21:09
        回复
              接下来转入低微的四支韵,写觱篥的流传,吹奏者及其音乐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指安万善)为我吹,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写出乐曲美妙动听,有很强的感染力量,人们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下文忽然提高音节,用高而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懂得一般地听听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以致于安万善所奏觱篥仍然不免寥落之感,独来独往于暴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这一句中的“自”字,着力尤重。
               行文至此,忽然咽住不说下去,而转入流利的十一尤韵描摹觱篥的各种声音了。
               觱篥之声,有的如寒风吹树,飕飗作声;树中又分阔叶落叶的枯桑,细叶长绿的老柏,其声自有区别,用笔极细。有的如凤生九子,各发雏音,有的如龙吟,有的如虎啸,有的还如百道飞泉和秋天的各种声响交织在一起。
              四句正面描摹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
              接下来仍以生动形象的比拟来写变调。先一变沉着,后一变热闹。
              沉着的以《渔阳掺》鼓来相比,恍如沙尘满天,云黄日暗,用的是往下咽的声音,热闹的以《杨柳枝》曲来相比,恍如春日皇家的上林苑中,百花齐放,用的是生气盎然的十一真韵。
              接着,诗人忽然从声音的陶醉之中,回到了现实世界。
              杨柳繁花是青春景象,而现在是什么季节呢?“岁夜”二字点出这时正是除夕,而且不是做梦,清清楚楚是在明烛高堂,于是诗人产生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想法。尽情地欣赏罢!
              “美酒一杯声一曲”,写出诗人对音乐的喜爱,与上文伏笔“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呼应,显出诗人与“世人”的不同,于是安万善就不必有长飙风中踽踽凉凉自来往的感慨了。由于末了这两句话是写“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所以又选用了短促的入声韵,仍以板鼓收场,前后相应,见出诗人的着意安排。
          


          5楼2010-03-18 21:14
          回复
                第三首《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6楼2010-03-18 21:16
            回复
                  这第三首是写胡笳?
                  如果是胡笳,应该是吹奏,这位董大如何是弹?
                  原来《胡笳弄》是一首历史名曲,它是按照胡笳声调翻为琴曲的,因此这首诗的第一句就写到蔡文姬和她的《胡笳十八拍》:“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所以这首诗写的是弹琴而不是吹胡笳。
                  至于董大,是当时著名琴师董庭兰,琴艺和气质受到士大夫们推崇,高适的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就是写给他的。


              7楼2010-03-18 21:20
              回复
                    唐人的生活离不开各种乐器和歌声,笔端常常飘动着音符。
                    喝酒喝到兴高,会“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将进酒》)”的李白,对音乐自然不是外行,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听蜀僧浚弹琴》《春夜洛城闻笛》等。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高适《塞上听吹笛》,刘长卿《听弹琴》,钱起《省试湘灵鼓瑟》,郎士元《听邻家吹笙》,李端《鸣筝》,柳中庸《听筝》,李益《听晓角》《夜上受降城闻笛》,窦牟《奉诚园闻笛》,韩愈《听颖师弹琴》,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听旧宫人穆氏唱歌》,白居易《琵琶行》《夜筝》,李贺《李凭箜篌引》,李商隐《锦瑟》《银河吹笙》……
                    ……不胜枚举。


                8楼2010-03-18 21:46
                回复
                      用文字写音乐,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诗人们自有高招。
                       写琴声,他们常常用到“流水”“松风”这类字眼。因为琴声常常给人带来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的既清且和的感觉。刘长卿写来是“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李白则是“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以丰富想象力将无形的瑟曲写得具体而鲜活,伸手可及,最妙的是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镜头突然拉远,一片明净空灵,只留回声,不见伊人,而余情不绝。
                       郎士元《听邻家吹笙》也别具一格:“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碧桃是天上王母的桃花,“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所以这想象中的碧桃花,写出笙声美妙而奇特,好像从天上传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大通感版本。
                  


                  9楼2010-03-18 21: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