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姓宗谱记载的周朝张仲以上的世系
张华封 ①

提 要;西周宣王时期的张仲,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真实张姓人物。无论传世典籍、出土文物、张姓宗谱,明代中期以前都没有张仲以上至始祖之间的完整世系记载。明万历年间由“谱师”撰修的《泾川张氏宗谱》,始出现了“始祖挥”至张仲之间的完整世系。此后张姓宗谱中这一类世系多了起来,或沿相抄袭,或另行编纂,皆非真实!本文列述几种,以窥一斑。
关键词;张姓宗谱 谱序 张仲 世系
历史上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张姓人物为周宣王时期的张仲。自宋代开始,私家谱牒修撰兴起。许多张姓宗谱(族谱、家谱)中称“挥”是张姓始祖,并称“挥”是黄帝之子或青阳少昊之子。关于“挥”的来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所论述的是周朝张仲以上的世系,就是张姓宗谱所记载的“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本文是把“挥”当作始祖存在的符号看待的。
从流传至今的张姓宗谱或谱序看,明代中期以前还没有张仲以上至“挥”之间的完整世系记载。
最近,湖北张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剑扬先生在其文《张氏家谱先秦世系起源初探》中引述了两篇谱序(载中华文化促进会张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2018年5月所编之《首届张华张氏文化论坛论文初选汇编》)。其一是湖北鄂州孝友堂《张氏宗谱》所载《西汉张氏谱序》,署名撰者是东汉的“张纲文纪”,日期是“汉元兴三年”(107)。张纲,字文纪,键为武阳人,司空张皓之子,官为广陵太守。《后汉书》有传。此《序》说;“五帝无纪族之志,三代无传姓之书……自李斯作篆,一改虫鸟迹之旧,而谱之说斯详。”另一篇是1998年张向荣续修的《江西乐平纪岗张氏宗谱》所载之《姿源甲道阳坑张氏谱序》,署名撰者是“八十翁张彻”,日期是“开宝元年”(北宋太祖年号,乃公元968年)。其中说;“予观历代帝王之传授及故家旧族之源派,未有不由于有所作而后可继述之也。本宗自挥公而下,既无所作,亦无所述,代次根源漫不可考。”撰者张彻当是徽州张氏共认祖,始迁地是姿源甲路。这两篇《序》是否是署名的二人所撰,本文没有根据断定,但其说“五帝无纪族之志,三代无传姓之书”,“本宗自挥公而下,既无所作,亦无所述,代次根源漫不可考。”反映了张氏没有早期世系流传,宋代以后众多张姓宗谱的记载也与其一致,是客观事实。
宋元祐八年(1094)沣州司法参军张述所撰《江西德兴张氏族谱序》较早。此《序》说;“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曰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以孝友称。”以文对照,此述显然取自《新唐书·张姓宰相世系表》。南宋淳熙五年(1178)张文叔为《剡西张氏宗谱》所撰《张氏图谱序》说;“按;《姓繤》,张氏出于黄帝之后,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始制弓矢,因姓张氏。考诸载籍,其著焉者,张仲见于《诗·雅·六月》……”此文已经说明是“按;姓繤”。《姓繤》既唐林宝所撰《元和姓繤》。此二谱序都没有述及“挥”之张仲之间的世系。这是因为所依据的《元和姓繤》《新唐书·张姓宰相世系表》都没有那样的记述。北宋陈彭年等所撰《重修广韵》、邵思所著《姓解》,称“挥”是黄帝之子,但同样没有记述“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重修广韵》的记述是;“张;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姓解》的记述是;“张氏,出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南宋留传下来的张氏谱序较多,不仅上述张文叔所撰序,其他也无一记有”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礼部尚书张珏于乾道四年(1168)所撰《姿邑东溪续谱序》说;“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赐姓。厥后列为十四望。至周有仲,以孝友称;汉则良,以功业著。”庆元元年(1195)理学大家朱熹为江西萍乡三堡村张氏(明代迁广东龙川县田心屯)所撰《张氏宗谱序》说;“张氏之先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张弓矢,张罗网,因赐姓张氏。延流唐、虞、夏、商列国。事远年湮,难以考究。”
元代,著名书画大家赵子昂(赵孟頫)约前至元23年(1286)受姿源甲路张氏邀为张氏宗支繤修《统宗谱》,所撰《张氏家谱分迁序》说;“深明氏族之说者,吾于徽郡甲路张氏见之矣。尝阅其家谱,其先本于黄帝第五子,封青阳郡。公名挥,观弧制矢,赐姓曰张;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国于青阳,后改郡青(清)河。历尧、舜、夏、商,代有闻人。仕周者曰仲,以孝友称,于《诗》名……”此序虽称“历尧、舜、夏、商,代有闻人”,但举出名子的还是周朝的张仲。泰定二年(1325)张正斋所撰《福建屏南县甘棠张氏族谱序》说;“张氏之谱也,其来远矣!自轩辕氏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母曰附宝,生黄帝,黄帝第五子名青阳,生挥。观弧星,始造弦弧,主祀弧星,出以张网取禽鱼,世掌官职{罗泌《路史》指为“世掌宫职”,因氏焉。遂居清河郡。《鲁史》指《春秋》,乃春秋鲁国纪年史。张氏孟,指张老。字孟”},周《雅》{《诗经·小雅·六月》},则有张氏仲。”至顺三年(1332)衢州路刺史徐珩所撰《开遂张氏宗谱序》说;“张氏之姓,始于黄帝第五子挥公,以世掌弓失,主祀弧星,故赐姓张。然自唐、虞、三代而降,元嚣之后,鲜有显著于世,独张仲与老,一见于周宣王《诗》,一见于晋《檀弓》文。其他皆邈茫无证也。”
明初,大学士宋濂受四十五代天师、正一真人张正常所托为其族谱《天师世家》所撰序,既《汉天师世家序》,乃该谱“前序”,一开始就说;“濂闻古者名世诸臣,史官必为其序其世系表以传,所以敦本始,昭功伐也。况于神明之胄(指天师家族),更有不可得而阙者。今所辑《世家》,但始于留文成侯,而其上则无闻焉。濂因据氏族群书补之。”但是,此《序》接着说;“张出自姬姓,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张罗以取**,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并没“补”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说明宋濂所依据的“氏族群书”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成化十二年(1476)徽州人张琏修谱(徽州张氏称之为“成化谱”),谱中“附录”部分所述之“源流”,有如下文字:“张氏出自黄帝第五子青阳,青阳生挥,为弓正,主弧星,制弓矢,因赐姓焉。不知几传而至仲,周宣王时为上卿,《诗》以孝友称。”
以上所举之谱序,自北宋至明前期,述及“始祖挥”,接着就是张仲,都没有“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记载。各序说的很客观;这是因为“事远年湮,难以考究”,“皆邈茫无证也。”“不知几传而至仲”。
明嘉靖年间徽州张氏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张宪、张阳辉为执笔主修人),就出现了“挥--昧--台骀--伊源”这几代之名,还称之为“尹城派”。我们不知道伊源的出处,而昧、台骀出之《左传·昭公元年》。郑国大夫子产出使晋国,晋平公“有疾”。子产在回答“问疾”时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这里说的“昧”,是“金天氏裔子”。《张氏统宗世谱》把昧、台骀“嫁接”到了“挥”之下,成了“挥”之子、之孙。不过,还只是说“伊源”至仲公之间的世系,没有妄编。
到明万历年间,“谱匠”程文绣、程梦鹗父子受聘撰修《泾川张氏宗谱》,谱中《历世远源流传系图》就出现了始祖“挥”至张仲之间的完整世系,共43代,有名,有字,有官职,有时间。但没有沿袭上述《张氏统宗世谱》记述的那几代,而是列“挥”之子是侯,注称“尧帝乙亥时大夫”。侯之子是若,注称“大夫”。若之子是颛,注称;“舜帝时大夫”。颛之子是须,注称“舜帝时”。等等。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系是这两位“谱匠”父子沿袭他谱还是他们自编仰或二者兼有,但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张氏宗谱原本中最早出现的张仲以上至“始祖挥”之间的完整世系。清代,这类世系在张氏宗谱中屡屡出现,大有蔓延之势,直到现在。既有沿相抄袭的,也有另编的,代数、人物也有所变化,甚至取神话及民间故事夹杂其间。有的还把世系中的人名按“挥”公为一代而顺次排列,称某人是挥公的多少多少代(因称挥封清河郡,故也称清河多少多少代)。列如,近期福州闽侯张绍住所修《清河金鱼世谱》,记述他是“挥公的198代孙”,而台湾张桂元《张氏统宗世谱溯源》则自称是“挥公147代孙”。这二人就相差51代,应当相差大约1500多年。
这样的世系,述列张姓先祖的风光,为张姓人众所乐见,故沿相抄袭者渐多。但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严肃批评。如道光十九年(1839)张锦林所撰《甲道张氏宗谱序》就批评说;“我张氏系出帝子,因造长弓矢(制造弓矢之长),赐姓张氏。于周则卿仲以孝友传(卿仲,卿士张仲),于汉则留文成侯以帝师传(留文成侯,张良。封留侯,溢文成侯),于唐则以相国传(张姓唐相国有柬之、张文瓘、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十七人)。伊古以来多宗之。然湮远难稽,世次莫考,阙文其可也。至有编其世系,以黄帝第五子挥公为一世,历唐、虞、夏、商、周以及秦、汉,世世相承,似凿有据,大都牵合杜撰,颠倒絮乱……”。
周宣王时的张仲,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真实张姓人物。明代前,各种历史文献中没有张仲以上至“始祖”之间的世系记载,反映的是古老的张姓自张仲以上失去了记忆,需要有志者深入研究,准确找回。
以下以明代嘉靖年间的徽州《张氏统宗世谱》,万历年间的《泾川张氏宗谱》、清代乾隆年间的《洞壶杭旻张氏合刊族谱》、宣统年间的《汉州溪南祠张氏族谱》及近期台湾张桂元先生所撰《张氏统宗世谱溯源》(此谱注明多取自《闽汀清河郡张氏族谱》)所载的挥公至张仲之间的世系,列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种世系的大体面貌和演变过程。
几种宗谱所载始祖挥公至周张仲之间的世系比较


表三;

表四;

(说明;表中人名前数字是在该谱中的代数。同一代旁支本表略。名后注文该谱原有,本表有删略。)
按;本文来自清河文史2019《家族记忆与这会发展》首届中华张氏文化论坛文集。
①张华封,河南巩县人,迁居陕西西安,中国天然气集团西北办事处退休干部,高级政工师。
崇山不老翁于2021.4.21.7.30星期二
张华封 ①

提 要;西周宣王时期的张仲,是现今所知的最早的真实张姓人物。无论传世典籍、出土文物、张姓宗谱,明代中期以前都没有张仲以上至始祖之间的完整世系记载。明万历年间由“谱师”撰修的《泾川张氏宗谱》,始出现了“始祖挥”至张仲之间的完整世系。此后张姓宗谱中这一类世系多了起来,或沿相抄袭,或另行编纂,皆非真实!本文列述几种,以窥一斑。
关键词;张姓宗谱 谱序 张仲 世系
历史上最早见诸文献记载的张姓人物为周宣王时期的张仲。自宋代开始,私家谱牒修撰兴起。许多张姓宗谱(族谱、家谱)中称“挥”是张姓始祖,并称“挥”是黄帝之子或青阳少昊之子。关于“挥”的来历,不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本文所论述的是周朝张仲以上的世系,就是张姓宗谱所记载的“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本文是把“挥”当作始祖存在的符号看待的。
从流传至今的张姓宗谱或谱序看,明代中期以前还没有张仲以上至“挥”之间的完整世系记载。
最近,湖北张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剑扬先生在其文《张氏家谱先秦世系起源初探》中引述了两篇谱序(载中华文化促进会张氏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2018年5月所编之《首届张华张氏文化论坛论文初选汇编》)。其一是湖北鄂州孝友堂《张氏宗谱》所载《西汉张氏谱序》,署名撰者是东汉的“张纲文纪”,日期是“汉元兴三年”(107)。张纲,字文纪,键为武阳人,司空张皓之子,官为广陵太守。《后汉书》有传。此《序》说;“五帝无纪族之志,三代无传姓之书……自李斯作篆,一改虫鸟迹之旧,而谱之说斯详。”另一篇是1998年张向荣续修的《江西乐平纪岗张氏宗谱》所载之《姿源甲道阳坑张氏谱序》,署名撰者是“八十翁张彻”,日期是“开宝元年”(北宋太祖年号,乃公元968年)。其中说;“予观历代帝王之传授及故家旧族之源派,未有不由于有所作而后可继述之也。本宗自挥公而下,既无所作,亦无所述,代次根源漫不可考。”撰者张彻当是徽州张氏共认祖,始迁地是姿源甲路。这两篇《序》是否是署名的二人所撰,本文没有根据断定,但其说“五帝无纪族之志,三代无传姓之书”,“本宗自挥公而下,既无所作,亦无所述,代次根源漫不可考。”反映了张氏没有早期世系流传,宋代以后众多张姓宗谱的记载也与其一致,是客观事实。
宋元祐八年(1094)沣州司法参军张述所撰《江西德兴张氏族谱序》较早。此《序》说;“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曰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以孝友称。”以文对照,此述显然取自《新唐书·张姓宰相世系表》。南宋淳熙五年(1178)张文叔为《剡西张氏宗谱》所撰《张氏图谱序》说;“按;《姓繤》,张氏出于黄帝之后,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始制弓矢,因姓张氏。考诸载籍,其著焉者,张仲见于《诗·雅·六月》……”此文已经说明是“按;姓繤”。《姓繤》既唐林宝所撰《元和姓繤》。此二谱序都没有述及“挥”之张仲之间的世系。这是因为所依据的《元和姓繤》《新唐书·张姓宰相世系表》都没有那样的记述。北宋陈彭年等所撰《重修广韵》、邵思所著《姓解》,称“挥”是黄帝之子,但同样没有记述“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重修广韵》的记述是;“张;本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弓弦,实张罗网,世掌其职,后因氏焉。”《姓解》的记述是;“张氏,出轩辕第五子挥,始造弦弧,以张网罗取禽鸟,世掌其职,遂以为氏”。南宋留传下来的张氏谱序较多,不仅上述张文叔所撰序,其他也无一记有”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礼部尚书张珏于乾道四年(1168)所撰《姿邑东溪续谱序》说;“张氏出自轩辕第五子挥,始赐姓。厥后列为十四望。至周有仲,以孝友称;汉则良,以功业著。”庆元元年(1195)理学大家朱熹为江西萍乡三堡村张氏(明代迁广东龙川县田心屯)所撰《张氏宗谱序》说;“张氏之先出自轩辕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张弓矢,张罗网,因赐姓张氏。延流唐、虞、夏、商列国。事远年湮,难以考究。”
元代,著名书画大家赵子昂(赵孟頫)约前至元23年(1286)受姿源甲路张氏邀为张氏宗支繤修《统宗谱》,所撰《张氏家谱分迁序》说;“深明氏族之说者,吾于徽郡甲路张氏见之矣。尝阅其家谱,其先本于黄帝第五子,封青阳郡。公名挥,观弧制矢,赐姓曰张;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国于青阳,后改郡青(清)河。历尧、舜、夏、商,代有闻人。仕周者曰仲,以孝友称,于《诗》名……”此序虽称“历尧、舜、夏、商,代有闻人”,但举出名子的还是周朝的张仲。泰定二年(1325)张正斋所撰《福建屏南县甘棠张氏族谱序》说;“张氏之谱也,其来远矣!自轩辕氏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母曰附宝,生黄帝,黄帝第五子名青阳,生挥。观弧星,始造弦弧,主祀弧星,出以张网取禽鱼,世掌官职{罗泌《路史》指为“世掌宫职”,因氏焉。遂居清河郡。《鲁史》指《春秋》,乃春秋鲁国纪年史。张氏孟,指张老。字孟”},周《雅》{《诗经·小雅·六月》},则有张氏仲。”至顺三年(1332)衢州路刺史徐珩所撰《开遂张氏宗谱序》说;“张氏之姓,始于黄帝第五子挥公,以世掌弓失,主祀弧星,故赐姓张。然自唐、虞、三代而降,元嚣之后,鲜有显著于世,独张仲与老,一见于周宣王《诗》,一见于晋《檀弓》文。其他皆邈茫无证也。”
明初,大学士宋濂受四十五代天师、正一真人张正常所托为其族谱《天师世家》所撰序,既《汉天师世家序》,乃该谱“前序”,一开始就说;“濂闻古者名世诸臣,史官必为其序其世系表以传,所以敦本始,昭功伐也。况于神明之胄(指天师家族),更有不可得而阙者。今所辑《世家》,但始于留文成侯,而其上则无闻焉。濂因据氏族群书补之。”但是,此《序》接着说;“张出自姬姓,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张罗以取**,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后裔事晋为大夫。……”并没“补”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说明宋濂所依据的“氏族群书”也没有这方面的记载。成化十二年(1476)徽州人张琏修谱(徽州张氏称之为“成化谱”),谱中“附录”部分所述之“源流”,有如下文字:“张氏出自黄帝第五子青阳,青阳生挥,为弓正,主弧星,制弓矢,因赐姓焉。不知几传而至仲,周宣王时为上卿,《诗》以孝友称。”
以上所举之谱序,自北宋至明前期,述及“始祖挥”,接着就是张仲,都没有“挥”至张仲之间的世系记载。各序说的很客观;这是因为“事远年湮,难以考究”,“皆邈茫无证也。”“不知几传而至仲”。
明嘉靖年间徽州张氏会修的“张氏统宗世谱”(张宪、张阳辉为执笔主修人),就出现了“挥--昧--台骀--伊源”这几代之名,还称之为“尹城派”。我们不知道伊源的出处,而昧、台骀出之《左传·昭公元年》。郑国大夫子产出使晋国,晋平公“有疾”。子产在回答“问疾”时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这里说的“昧”,是“金天氏裔子”。《张氏统宗世谱》把昧、台骀“嫁接”到了“挥”之下,成了“挥”之子、之孙。不过,还只是说“伊源”至仲公之间的世系,没有妄编。
到明万历年间,“谱匠”程文绣、程梦鹗父子受聘撰修《泾川张氏宗谱》,谱中《历世远源流传系图》就出现了始祖“挥”至张仲之间的完整世系,共43代,有名,有字,有官职,有时间。但没有沿袭上述《张氏统宗世谱》记述的那几代,而是列“挥”之子是侯,注称“尧帝乙亥时大夫”。侯之子是若,注称“大夫”。若之子是颛,注称;“舜帝时大夫”。颛之子是须,注称“舜帝时”。等等。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系是这两位“谱匠”父子沿袭他谱还是他们自编仰或二者兼有,但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张氏宗谱原本中最早出现的张仲以上至“始祖挥”之间的完整世系。清代,这类世系在张氏宗谱中屡屡出现,大有蔓延之势,直到现在。既有沿相抄袭的,也有另编的,代数、人物也有所变化,甚至取神话及民间故事夹杂其间。有的还把世系中的人名按“挥”公为一代而顺次排列,称某人是挥公的多少多少代(因称挥封清河郡,故也称清河多少多少代)。列如,近期福州闽侯张绍住所修《清河金鱼世谱》,记述他是“挥公的198代孙”,而台湾张桂元《张氏统宗世谱溯源》则自称是“挥公147代孙”。这二人就相差51代,应当相差大约1500多年。
这样的世系,述列张姓先祖的风光,为张姓人众所乐见,故沿相抄袭者渐多。但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严肃批评。如道光十九年(1839)张锦林所撰《甲道张氏宗谱序》就批评说;“我张氏系出帝子,因造长弓矢(制造弓矢之长),赐姓张氏。于周则卿仲以孝友传(卿仲,卿士张仲),于汉则留文成侯以帝师传(留文成侯,张良。封留侯,溢文成侯),于唐则以相国传(张姓唐相国有柬之、张文瓘、张嘉贞、张说、张九龄等十七人)。伊古以来多宗之。然湮远难稽,世次莫考,阙文其可也。至有编其世系,以黄帝第五子挥公为一世,历唐、虞、夏、商、周以及秦、汉,世世相承,似凿有据,大都牵合杜撰,颠倒絮乱……”。
周宣王时的张仲,是我们所知的最早的真实张姓人物。明代前,各种历史文献中没有张仲以上至“始祖”之间的世系记载,反映的是古老的张姓自张仲以上失去了记忆,需要有志者深入研究,准确找回。
以下以明代嘉靖年间的徽州《张氏统宗世谱》,万历年间的《泾川张氏宗谱》、清代乾隆年间的《洞壶杭旻张氏合刊族谱》、宣统年间的《汉州溪南祠张氏族谱》及近期台湾张桂元先生所撰《张氏统宗世谱溯源》(此谱注明多取自《闽汀清河郡张氏族谱》)所载的挥公至张仲之间的世系,列表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种世系的大体面貌和演变过程。
几种宗谱所载始祖挥公至周张仲之间的世系比较


表三;

表四;

(说明;表中人名前数字是在该谱中的代数。同一代旁支本表略。名后注文该谱原有,本表有删略。)
按;本文来自清河文史2019《家族记忆与这会发展》首届中华张氏文化论坛文集。
①张华封,河南巩县人,迁居陕西西安,中国天然气集团西北办事处退休干部,高级政工师。
崇山不老翁于2021.4.21.7.30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