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玉龙河畔,极目远眺,综合整治后的玉龙河水清澈敞亮,碧波荡漾;生态修复中的河岸两侧,绿植遍布,绿荫葱郁;依河而建的快速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河道附近的公园和居住小区深度融入海绵城市特色,游客、市民络绎不绝。
以玉龙河为线,由中冶南方承建的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尤其强调水环境优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储存,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引导施工建设,对玉龙河两岸滨水带、绿地进行美化,形成良性发展带;同时从玉龙河两岸绿地向外围延伸,将河道、公园、居住小区、公建、城市道路等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开发,在打造出“翠山嵌水,碧水穿城”山水体系的同时,更是展现了中冶南方海绵城市宽容、谦让和负责的处事态度。
01
历时一年半的修规调整
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属于武汉市“四水共治”实施计划中高新区重大项目之一,项目定位集合武汉湿地生态轴、光谷CTBD景观轴、未来城防洪排涝通道,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带“四位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为未来城的生态发展轴,光谷东门户形象风光带。项目承建之初,中冶南方城建公司就认识到了项目规划设计背后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专业 专注 致恒 致远”的企业理念被玉龙河项目团队在心中默念了一遍又一遍,立志要设计好、建设好这个利民工程。在对项目上位背景、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周边的用地性质、公共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便制定了玉龙河项目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策略,并规划了梨山山体景观区、玉龙河核心景观区、车墩湖湿地景观区三个部分,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但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们却发现了问题。
“原有修规采用常规市政排水明渠的设计思路,线形平直,亲水性不足,同时隔断了部分地块与周边的联系”,玉龙河项目设计经理欧阳子珞介绍道。考虑到项目周边多为居住、医疗及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团队果断决议要优化调整原有修规,并积极主动地与业主沟通,进而开始了时间长达一年半的优化调整过程。
以保障行洪排涝能力为基础、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为着力点,整个调整过程有的放矢,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中,设计人员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排水渠道设计方法,将防涝行洪渠道和天然水系流道相结合,优化了河道线形;第二阶段中,则调整河道宽度、设置溢流堰及补水措施,保证了开敞的水面景观;第三阶段中,改变了河道走向,避免将其他地块割裂。历经了五次专家论证会后,18年8月底,中冶南方城建公司收到了业主的可研批复文件;而在方案最终通过之后,玉龙河项目团队更是积极协调业主将跨玉龙河的婆山路道路设计也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过水涵洞调整设计为桥梁,确保了项目建成后的排水功能及景观效果。
“我们就是要切实发挥公司规划设计引领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这项工程做好!”修规顺利调整的同时,玉龙河项目的设计工作也是亮点频出,高效开展。
具体来说,一是多专业多领域协同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结合项目的实际物理条件,将智能截留井和智能初雨调蓄池、溢流堰和生态补水湿塘等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至项目设计中,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的同时也确保了河道内的水面景观效果,实现了多专业多领域协同设计。
二是打破传统思路,积极践行创新性设计。将原规划的渠道的线形及断面进行调整,得到天然水系流道,并舍弃原设计边坡坡比为1:2的传统梯形断面,在有条件的区域采用1:10的缓坡坡比,在优化河道线形的同时也实现了河水流速降低,增强了河道的游人亲水性。
三是发挥精细化设计优势,降低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成本。利用GIS、lumion等三维软件对河道五十年、百年一遇洪水最大淹没水面形态进行了模拟推算,玉龙河项目将水面宽度由最初的48米调整为最宽的130米,极大地增加了河道调蓄空间,可打造出开敞的中央水面景观;同时结合场地实际优化设计,实现了最少的土方开挖工程量,并基于节约原则设计了补水管和绿化给水管共用的主管管线,可满足干旱时期绿化灌溉养护需求,因而降低了现今的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费用。
02
科学施工技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
河湖施工,工期长,易污染。但不同于传统河湖工程施工,玉龙河项目施工作业时始终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并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施工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施工,极大程度地确保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施工时,玉龙河项目采取雨水清洗车轮及回用技术、自动喷雾降尘技术,解决了工程施工带来的污染问题;采用施工坑塘连通、施工防堵塞和渠道清淤疏浚及生态驳岸建设,可有效防止内涝问题产生;并坚持绿化和生态恢复临时用地,确保了施工环境中的水土稳固;同时以“排水优先,兼顾生态”为原则,疏浚湖泊,连通水网,尊重自然规律,形成流动完整的水系,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改造局面。
整治中,玉龙河项目运用了河道及湖泊淤泥中间处置技术——在河道清淤后采用密闭运输的方式送至临时中间堆场处理,以玉龙河周边现有洼地、湿塘改造为中间堆场,并设置围埝及防渗结构,有效避免了淤泥洒落以及余水泄露产生的二次污染。同时,堆场内淤泥经过自然干化及药剂固化等多种作用实现了淤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余水也通过预处理的方式降低了污染性,淤泥处置的综合成本有效降低。临时中间堆场在施工完毕后进行了拆除且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还原了建设堆场前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
03
技术积累助力水与环境业务稳步发展
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体量最大的园林景观类EPC工程,建成后极具排洪防涝及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而该项目的承建离不开中冶南方前期多项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经验的积累。
截至目前,玉龙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初显成效。河道两岸种植乔木约13000多株,总绿化面积达到31.5万㎡;建设之后河道边坡采用生态复合断面形式,常水位水面宽度在25~80m,坡降控制为0.0005~0.002之间,河道常水位面积达到了25万㎡;同时形成连续的雨洪通廊,极大提升了地表景观和洪涝排水能力,而最大行泄流量141.68m3/s的河道设计也将可以有效应对区域百年一遇洪水。
以玉龙河为线,由中冶南方承建的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尤其强调水环境优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储存,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设计理念引导施工建设,对玉龙河两岸滨水带、绿地进行美化,形成良性发展带;同时从玉龙河两岸绿地向外围延伸,将河道、公园、居住小区、公建、城市道路等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开发,在打造出“翠山嵌水,碧水穿城”山水体系的同时,更是展现了中冶南方海绵城市宽容、谦让和负责的处事态度。
01
历时一年半的修规调整
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属于武汉市“四水共治”实施计划中高新区重大项目之一,项目定位集合武汉湿地生态轴、光谷CTBD景观轴、未来城防洪排涝通道,居民工作生活休闲带“四位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为未来城的生态发展轴,光谷东门户形象风光带。项目承建之初,中冶南方城建公司就认识到了项目规划设计背后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专业 专注 致恒 致远”的企业理念被玉龙河项目团队在心中默念了一遍又一遍,立志要设计好、建设好这个利民工程。在对项目上位背景、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周边的用地性质、公共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项目团队便制定了玉龙河项目 “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策略,并规划了梨山山体景观区、玉龙河核心景观区、车墩湖湿地景观区三个部分,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但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师们却发现了问题。
“原有修规采用常规市政排水明渠的设计思路,线形平直,亲水性不足,同时隔断了部分地块与周边的联系”,玉龙河项目设计经理欧阳子珞介绍道。考虑到项目周边多为居住、医疗及高新技术企业,项目团队果断决议要优化调整原有修规,并积极主动地与业主沟通,进而开始了时间长达一年半的优化调整过程。
以保障行洪排涝能力为基础、以保证河道的自然性和生态性为着力点,整个调整过程有的放矢,分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中,设计人员打破了传统的城市排水渠道设计方法,将防涝行洪渠道和天然水系流道相结合,优化了河道线形;第二阶段中,则调整河道宽度、设置溢流堰及补水措施,保证了开敞的水面景观;第三阶段中,改变了河道走向,避免将其他地块割裂。历经了五次专家论证会后,18年8月底,中冶南方城建公司收到了业主的可研批复文件;而在方案最终通过之后,玉龙河项目团队更是积极协调业主将跨玉龙河的婆山路道路设计也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过水涵洞调整设计为桥梁,确保了项目建成后的排水功能及景观效果。
“我们就是要切实发挥公司规划设计引领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把这项工程做好!”修规顺利调整的同时,玉龙河项目的设计工作也是亮点频出,高效开展。
具体来说,一是多专业多领域协同设计,引入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结合项目的实际物理条件,将智能截留井和智能初雨调蓄池、溢流堰和生态补水湿塘等海绵城市设计理念融入至项目设计中,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的同时也确保了河道内的水面景观效果,实现了多专业多领域协同设计。
二是打破传统思路,积极践行创新性设计。将原规划的渠道的线形及断面进行调整,得到天然水系流道,并舍弃原设计边坡坡比为1:2的传统梯形断面,在有条件的区域采用1:10的缓坡坡比,在优化河道线形的同时也实现了河水流速降低,增强了河道的游人亲水性。
三是发挥精细化设计优势,降低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成本。利用GIS、lumion等三维软件对河道五十年、百年一遇洪水最大淹没水面形态进行了模拟推算,玉龙河项目将水面宽度由最初的48米调整为最宽的130米,极大地增加了河道调蓄空间,可打造出开敞的中央水面景观;同时结合场地实际优化设计,实现了最少的土方开挖工程量,并基于节约原则设计了补水管和绿化给水管共用的主管管线,可满足干旱时期绿化灌溉养护需求,因而降低了现今的工程建设及后期运营费用。
02
科学施工技术确保生态环境保护
河湖施工,工期长,易污染。但不同于传统河湖工程施工,玉龙河项目施工作业时始终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并运用了大量的先进施工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施工,极大程度地确保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施工时,玉龙河项目采取雨水清洗车轮及回用技术、自动喷雾降尘技术,解决了工程施工带来的污染问题;采用施工坑塘连通、施工防堵塞和渠道清淤疏浚及生态驳岸建设,可有效防止内涝问题产生;并坚持绿化和生态恢复临时用地,确保了施工环境中的水土稳固;同时以“排水优先,兼顾生态”为原则,疏浚湖泊,连通水网,尊重自然规律,形成流动完整的水系,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和谐改造局面。
整治中,玉龙河项目运用了河道及湖泊淤泥中间处置技术——在河道清淤后采用密闭运输的方式送至临时中间堆场处理,以玉龙河周边现有洼地、湿塘改造为中间堆场,并设置围埝及防渗结构,有效避免了淤泥洒落以及余水泄露产生的二次污染。同时,堆场内淤泥经过自然干化及药剂固化等多种作用实现了淤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余水也通过预处理的方式降低了污染性,淤泥处置的综合成本有效降低。临时中间堆场在施工完毕后进行了拆除且采用生态修复措施还原了建设堆场前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
03
技术积累助力水与环境业务稳步发展
玉龙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体量最大的园林景观类EPC工程,建成后极具排洪防涝及生态环境保护效益,而该项目的承建离不开中冶南方前期多项海绵城市项目的规划、建设经验的积累。
截至目前,玉龙河综合整治工程已初显成效。河道两岸种植乔木约13000多株,总绿化面积达到31.5万㎡;建设之后河道边坡采用生态复合断面形式,常水位水面宽度在25~80m,坡降控制为0.0005~0.002之间,河道常水位面积达到了25万㎡;同时形成连续的雨洪通廊,极大提升了地表景观和洪涝排水能力,而最大行泄流量141.68m3/s的河道设计也将可以有效应对区域百年一遇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