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德湖畔吧 关注:586贴子:1,495

【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苏联由于长期不重视武器装备的工业设计问题,只强调实用、便于训练、低成本、大批量生产,因而设计、生产、装备了大量外形丑陋无比、让人满眼充满压抑感和恐惧感的武器装备,加之当时包括我们在内的全球媒体对前苏联成功地妖魔化包装,这些丑陋的武器更加重了这个帝国的“邪气”。但对于我这种变态的人而言,这些不重视工业设计的武器,却在我眼里却有一种暴力美,看着是一种享受,呵呵。今天有空,开始一个连载,并根据使用的图片配以尽可能生动的原创解说。有空就会不断更新。
      所谓工业设计,可简单理解为设计外形、人机工程学方面的设计,它对武器装备战斗力的影响一直充满争议。本贴回避枯燥的技术讨论的,旨在完全通过本人的记忆,在线即兴撰写围绕这些钢铁怪物各种传奇,因此文中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之处,各位可仅当百科知识阅读即可,不必过于认真:)  



IP属地:山西1楼2010-03-19 22:57回复
    1、SA-5地空导弹
    这是前苏联50年代设计生产的一种地空导弹(见下图),主要用于战略层次的国土防空和要地防空,这幅图来自于红场阅兵,士兵身后的就是丑陋的SA-5地空导弹履带式运输车——注意,这是一套庞大的防空系统,你在图片中看到的仅仅是其中的导弹运输车,它并不能用于发射。一般,这种沉重而恐怖的导弹采用一种绝无仅有的部署方式:地下发射井,这种部署方式一般仅仅用于战略核弹道导弹,它是一个特例,只是后期才出现了一些使用地面发射架的导弹阵地,多数仍被部署在地下深处。今天,只有朝鲜、古巴等少数国家还在使用这一古董级的防空系统,但在当年,它是一种恐怖的武器——他专为当时的美军战略轰炸机群量身设计,大量SA-5被苏联防空军安装上核弹头,这是也是丑陋的SA-5创造的另一个记录,他还拥有即便今天来看也是恐怖的射程:250公里。这一切安排的背后,只为一个目的:在美军的战略轰炸机群中央中央制造一场核爆。因此,在美军当时的计划里,对待SA -5地空导弹导弹阵地的方式也是以牙还牙:使用核弹摧毁,这也是迫使前苏联将SA-5部署于坚固的地下发射井的原因之一。
    这是后期使用地面发射架发射方式的SA-5,这种发射方式一般使用常规弹头而非核弹头,估计是怕被人偷走:)。北约给这种当时恐怖的武器取了一个难听的名字:咸猪脚。这种武器的确恐怖,例如下图,咋一看一会以为是在发射卫星:)他没有什么很高的命中精度,因为根本就不需要精度——记住他装着核弹头,严格说根本就不是一中防空系统,而只是把核弹头直接送到美军轰炸机群附近利马引爆的战术核武器
    


    IP属地:山西2楼2010-03-19 22:59
    回复


      IP属地:山西3楼2010-03-19 23:00
      回复
        可以看出,图-128座舱宽大,但其成员的视野很差,尤其是后面的雷达和武器操作手,笨重的机体无法承受空中格斗所需的高过载,因此苏联国土防空军仅仅赋予它一个战术:发现B-52,然后在50公里外迎头齐射全部四枚AA-4导弹,然后立即逃跑,绝不恋战。与其说它是截击机,不如说它是一个空中导弹发射架,苏联空军也曾计划给其配备核弹头:)这种截击机当时较为机密,从未出口,因此即便今天很多人也不认识他,容易把它当作另一个丑陋的巅峰之作——雅克- 28截击机。北约给图-128取了一个优雅的名字:提琴手。

        


        IP属地:山西5楼2010-03-19 23:04
        回复
          飞行中的图-128,她经常孤伶的扮演一个游击队员的脚色,游弋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天空,弥补防空雷达的死角,只是从未遭遇实战,属于游而不击”的一群
          


          IP属地:山西6楼2010-03-19 23:05
          回复
            这是图-128的一个纪录,下图为其UT教练型,出现了绝无仅有的三座舱设计


            IP属地:山西8楼2010-03-19 23:08
            回复
              粗壮的后起落架,根本就是属于一架轰炸机的,无法把它与轻盈的、真正的战斗机或截击机联系起来,不过这种设计配合其高高在上的进气道,令图-128可以在最破烂的野战土跑道上承受猛烈的起降颠簸。
              


              IP属地:山西9楼2010-03-19 23:09
              回复

                图-128携带的AA-4中距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特写,只能用于迎头拦射。但在当时,中局弹是一中新生事物,依然较为先进。当然,苏联的电子技术落后,使用电子管依然大量使用,导致其重量大,只能图-128这种怪物才配发射他
                


                IP属地:山西10楼2010-03-19 23:10
                回复
                  在北约眼力,笨重的图-128被耻笑。但是,北约显然是过于轻率了。对于北约而言,从来不会面临前苏联那样广袤的天空,以及西伯利亚百里无人烟的、寒冷、恶劣的、无法部署大量地面雷达站和作战引导站的地面环境,对于负担沉重的苏联故土防空军而言,图-128也许是必须的,而在当年,它所对北约远程轰炸机形成的威慑,也证明了他的价值。不过,尽管有sa-5和图-128些密布苏联领土的怪物,依然无法堵住所有漏洞,以致出现了德国人驾驶简陋的单引擎飞机横穿苏联降落在红场的尴尬一幕,不过,这些恐怖的拦截武器从来就不是为这种玩具飞机为对手的。
                       
                        最后再看一眼充满暴力的图-128。今天到此为止,下次有空为大家更详细的讲述围绕另一个怪物的传奇故事
                  


                  IP属地:山西11楼2010-03-19 23:11
                  回复
                    3、米格-25高空高速截击机
                         
                          这是一件跨时代的杰作,围绕这个飞行器的设计任务从一开始就超过了其诞生时代的技术能力———与图-128相同,米格-25诞生于60年代,但不同的是,它被不断改进,其子孙米格-31至今仍是继承前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国土防空军的截击机主力,而非大多数人想像的苏-27系列,警戒着北极熊的天空,北约给了他一个形象的绰号:狐蝠。围绕这架跨时代的飞行器,有着许多传奇:它至今仍是人类仅有的两种闯过热障的大气层内飞行器、创造了无数飞行记录、他的肆无忌惮蹂躏的天空跨越了东欧、中东、日本,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谍报战、甚至被多事的好莱坞拍成流行一时的电影《火狐》。
                          是什么让这架丑陋的的飞机拥有如此长的生命力?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是一件超越时代、充满苏式的“粗暴想象力”的杰作——即,用匪夷所思的简单粗暴实现方式,完成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这架飞机从里到外就是由各种粗暴的部件组成,从机体材料到电子设备无一不是如此,根本不符合一架敏捷的战斗机要求,但却丝毫不影响他完成帝国赋予的任务,甚至一度让不明就里的北约对其充满恐惧,以屈屈战斗机的娇柔女儿身,笼罩着北约天空,实现了战略欺骗式的威慑。她的成功,应验了一句诸位而熟悉的革命语录:跳出洋框框,走自己的路:)
                          这是一架起飞中的米格-25,你可以想象,巨大的双翼的确很像一只展开双翅的蝙蝠,打开加力燃烧室的两台发动机喷吐着火焰,阶梯式的纵列双座舱机头淹没在机翼的投影中。我们就从这里,开始米格-25 的“粗暴”的之旅。
                    


                    IP属地:山西12楼2010-03-19 23:12
                    回复
                      粗暴之一:机体
                            从设计之初,米格设计局就面临一项似乎很难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这架飞机。因为其设计要求达到音速三倍!即便在今天,这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因为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热障,令飞机天女散花般的空中解体————99%的飞机都使用铝合金,今天也是如此,因为他轻巧坚固,但是很不幸,当温度达到200度时,结实的铝合金就变得像面团一样柔软,而三倍音速的设计要求,必然使机体温度轻松跃过200,如果米格-25用它制造,上天后只会变成一个发着火红光芒的飞蝶。如何解决?首先,苏联人想到了钛合金,他比铝还轻,却更结实,而且高温对他来说就像挠痒痒一样无所谓,但很遗憾,也同样因为这些原因,攻这个钛盾的长矛直到今天人类都还没有磨快,更别说在60年代了,苏联人只能有把握加工一些简单的长条形钛材,用在有限的部位,而更多战斗机外形复杂的钛制零件根本无法加工。粗暴的苏联人不知何来灵感,竟然想到了不锈钢——他们打算用密度高达7.8的沉重钢材来制造一架截击机,而且还要达到3倍音速!最终,这个大胆的妄想成功了,诞生了这架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钢制战斗机——想象一下,米格-25实质上就是一个能以三倍音速飞行的几十吨沉重钢胚。这个构想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于北约在米格-25服役很多年后,一直认为这架“啾”的一声从北约雷达上一晃而过的飞机,是使用钛合金制造的,这让他们非常恐惧,这意味着苏联掌握了哪想像的钛合金加工技术,意味着钛材会在各种军事装备上遍地开花,这件然他们恐惧的飞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至于很多年北约都笼罩在米格-25的愁云惨雾中,无法设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空战中如何战胜这个梦幻的魔棒,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某一天的到来——和这一天一起到来的人名叫别连科。
                           
                            欣赏一下这个整过容后打扮成鸟的钢胚,机头就像被敲凹了一样塌陷下去,两个飞行员分别住在“一楼”和“二楼”,估计需要用楼梯上下:这是没有在其他战斗机上出现过的少见阶梯座舱设计。飞行员视野太差了,加上高速,以至于飞过他的飞行员抱怨说:我像坐在火箭里,只能看见前面,飞快的往前冲,射完就跑,我根本看不见我身后发生了什么。
                      


                      IP属地:山西13楼2010-03-19 23:13
                      回复
                        粗暴之二:发动机
                              为了推动这个沉重的钢坯以三倍音速飞行,设计发动机的团队也必须是一群妄想狂,他们显然也受到了米格设计局的启发,依样画葫芦的同样用大量钢材制造发动机,因为要推动这个钢胚飞出三倍音速所需的推力超过了当时设计师的合理逻辑,很好,也成功了。当装上发动机后,米格-25飞出了难以想象的高速——M3.2,也就是音速3.2倍!飞行员们说,和飞其他飞机不同,他们在座舱里感到很热,汗流浃背——靠,这么快的空气摩擦被加热成烤箱那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天才想了一个办法——修改机体油箱分布,让脾气暴躁的航空煤油变成吸收热量的机体冷却剂!
                        


                        IP属地:山西14楼2010-03-19 23:14
                        回复
                          更直观的让你明白米格-25发动机有多粗暴之一,喷口结构被彻底简化,甚至不能调节,因为推力大,所以温度太高工作环境太恶劣,这样设计能减少机械机构,提高可靠性。
                          


                          IP属地:山西15楼2010-03-19 23:15
                          回复
                            更直观的让你明白米格-25发动机有多粗暴之二。机体因为发动机高温要严重烧蚀,两台发动之间是减速伞仓,腹部有当时流行的设计——腹鳍。巨大垂尾上的五星机徽分外耀眼。
                            


                            IP属地:山西16楼2010-03-19 23:16
                            回复
                              粗暴之三:电子管和磁控管
                                   
                                     这为了配合这个怪物尽快投入使用,苏联人给他装上了各种成熟、简单、可靠的电子设备。在当时电子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成熟”两个字就意味着一种东西:那就是电子管。下图是米格-25机头特写,这些电子都设备被安装在这里。大量电灯泡似的电子管设备拥挤在机头,绝对有孵化箱的效果,需要液态氮气瓶制冷。些电子设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雷达,因为军方要求米格-25具备强大的独立搜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为这是一架截击机,这与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形成了矛盾,于是,苏联人开始了发酵面包似的放大设计,即加快进度,于是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跨时代的“微波武器”———他们制造了一根功率空前强大的磁控管,这是雷达的关键材料,让这部这电子管雷达的持续发射功率达到了500-600千瓦左右(我想理论上说峰值也许能够接近1000千瓦),这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1、如果在米格-25在100米超低空飞行时这部雷达开机,能够靠电波杀死前方地面1公里内的飞奔的野兔,其原理类似于微波炉,一把飞行的猎枪;2、因为功率太大,这部雷达甚至能够直接“烧毁”来自敌方的电子干扰电波。因此,不得已,苏军规定:禁止在地面维护时启动这部雷达,以免把不慎站在前方的地勤人员“烧死”,或者将大脑烧成精神错乱。

                              


                              IP属地:山西17楼2010-03-19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