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ongshee吧 关注:5贴子:150
  • 10回复贴,共1

【转帖】有关汉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袖子:
汉服的袖子多种多样,基本分为广袖、垂胡袖、方直袖、窄袖、琵琶袖五种。
汉服袖子展开盖住手掌一半,合拢则盖住整个手。
广袖:一般用于礼服,分平时用广袖和表演用广袖,平时用的广袖一般在腰带旁开口,和方直袖的开口位置相同,然后向下延伸到不同尺寸需要的大小,广袖内测呈弧形封口,外侧开口,接袖一般接在广袖上。表演用广袖一般为舞者穿着,一般在窄袖的位置开口,然后向外拐一个弯再向下,一般接袖在小袖子上。同和服振袖的区别:振袖是内侧开口,外侧封口,弧度在外测,类似广袖的倒装,振袖的长度不管伸直合拢都在手腕上,袖子接在肩部。
垂胡袖:流行于汉代,一般用于曲裾深衣或直裾深衣,是广袖的收袂加上小袖缘,袖子
比较对称,根据广袖的大小,垂胡也会有大小。
方直袖:是在腰带旁开口,水平向外延伸,呈长方形。
窄袖:是在除了头部的上半身一半处开口,水平向外延伸,呈细长方形。
琵琶袖:流行于明代,由明太祖发明的一种袖子,内窄慢慢向外扩大,像一把琵琶,袖口呈弧形、封口,可加白色小袖缘可不加。



1楼2010-03-20 16:54回复
    腰带装饰:一般常用的腰带分为细带、宽带、涤带、带钩等
    细带用途最广泛,一般衣裳制、衣裤制、深衣制、直身都可用。
    宽带是楚国流行用于深衣的腰带,一般用于曲裾深衣和直裾深衣。
    涤带一般用于直身,比较精美的宫涤也可作为襦裙的装饰物。
    带钩是起到类似皮带扣的作用,把涤带用带钩固定,用于直身。
    一些衣裳制的大礼服还会在裙腰上系上绶带,蔽膝等装饰物。
    抱腰是一块比宽带还宽的布,用系带固定,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一直零星存在,比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就出现此物。
    


    2楼2010-03-20 16:56
    回复
      有人说襦袄衫之间的概念很难说清,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的。但是这几种款式在中国历代文献中都大量提及,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也都有了各自的特点。下面就引用一些文献辞典来说明襦袄衫之间的区别联系。
      襦:
      古代上衣,有长短之分。短的在腰部以上,长的在膝以上。《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曰襦。” 《谷梁传·宣公九年》:“陈灵公通于夏徵舒家(妻),公孙宁,仪行父亦通其家。或衣其衣,或衷(贴身穿)其襦,以相戏于朝。” 《汉书匈奴传》:“服绣袷(夹)绮衣,长襦,锦袍各一。”又特指短上衣。《说文》:“襦,短上衣也。”《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袄:有衬的上衣。如夹袄,皮袄等。《玉篇》:“袍袄也。”《六书故》:今以夹衣为袄。韩愈《酬崔怡少府》:“蔬餮要同吃,破袄请来绽。”
      (因为本人比较懒,有些字太难打,就直接截图了。以上都出自《中国古代礼俗辞典》许嘉璐主编。)
      一般认为,襦袄衫这些都有单有夹,区别不太明显。但小的区别也还是有的,就短衣来说,襦一般是有袖头的,衫是无袖头的;衫多是单的,而袄多是夹的。至于衫子,个人认为,如果是短上衣的话,与单襦没有多少区别。
      


      3楼2010-03-20 17:05
      回复
        罩衫应该是一个统称,而且是现在对褙子、大氅、大袖衣等外套性质的汉服的统称。从目前的资料来看,罩衫加曲裾深衣是属于混搭的,也就是说历史上是没有这种穿法的。所以比较具争议。不过以我个人观点看来,如果lz出于一些实用的考虑,比如说为了保暖,混搭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各人有不同的观点。
        


        4楼2010-03-20 17:33
        回复
          至于大衫大袖衫大袖衣见于舆服制,算是一些时代的礼制专有名词,但是专门化程度未必很高,主要还是以形为名,而且没有被后世固定。比如之前的唐代也有大衫称呼,之后的清代也有大衫的称呼,都不是同样的服饰。而且据有人说,这种服饰在宋代还叫大衣,不叫大衫。
          那么作为明代服饰专有名词更合适,如果和唐代的披衫并列,似乎不妥。
          至于披衫,它本身不是舆服志上出现的,我们可以猜测它是唐代的流行称呼。懂得这个称呼还是有好处的,可以显得更有依据,更有文化气息。
          但是作为交流,大家都明白,就没必要嘲笑用别的名字来称呼的网友。而且如果是和初学者交流,更注意要用形象用语让人一听就懂。
          


          5楼2010-03-20 17:39
          回复
            认为斗篷是明代的,可能是受到戏服的影响,这个错误更是由来以久了,追根究地还是因为清初的十从十不从中的“倡从而优不从”,但服装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戏装在经过二百多年的变化后,其实也加入了许多满族服饰或清装元素,比如蟒袍官服底下大量的立水,番邦后妃的女旗蟒,,中军卫士的马褂等等,其中也包括斗篷,斗篷俗称“一口钟”,样式为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满语叫“呼巴巴”,也叫大衣。有长短两式,男女都穿,在戏装出现的大多为抽口斗篷,在慈禧和德龄的合影中就可见这种抽口斗篷。明代出行的外衣不是斗篷,是披风,亦如褙子,明朱舜水对此有描述。然自中国有影像开始,古装中的仕女出门一定披著斗篷,所谓思空见惯,斗篷成功的穿越出大清,在中国的历朝历代生根发芽。
            


            6楼2010-03-20 17:48
            回复
              "襴衫",通常以细布制成,领、袖、襟、裙加以缘边,在衫的下 摆近膝盖部分,往往还加上一道横襴,"襴衫"之名即由此而来。据说这道横襴是唐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他认为古代礼书中没有关于衫的记载,为了表示对古礼的尊重,特地加上这么一道横襴,以示未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7楼2010-03-20 18:04
              回复
                深衣:上下分裁,上衣四幅,下裳十二幅,,圆袖不封口,袖长回肘;
                “直裾”的全称是“直裾深衣”,两者是一回事。
                直裰:上下通裁,前后有一条贯穿上下的中缝,因此又叫“直身”,直裰无缘,琵琶袖封口,身体两侧开叉到掖下,内有暗摆或打折。
                道袍:裁减方式同直裰,但全身缘边,袖子不封口。
                


                8楼2010-03-20 18:19
                回复
                  衫一般来说是单层、短衣,最多长及膝盖;而袍一般是夹层或絮绵(或棉)、长及脚面或小腿处。衫可单穿或穿里面,而袍一般穿外层。衫一般在天气适宜时穿,而袍一般秋冬较冷时穿。
                  补充:袍除了夹层或絮棉或绵,还可只加里子。


                  9楼2010-03-20 18:22
                  回复
                    <簪花仕女图>里的衣服很蛊惑人,尤其是外披的大袖纱衣,有人硬说是大袖襦,或是说是大袖。其实它就是天气不很冷时候的披衫,所以质料轻薄,和冷天时穿的质地很厚的披袍、披袄同类,它和作为正式礼衣的大袖襦裙是不一样的,切记!(见孟晖的有关著作)


                    10楼2010-03-20 18:24
                    回复
                      在我眼里鹤氅和褙子只是男女外衣不同的叫法。


                      11楼2010-03-21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