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的請法者是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經中記載舍利弗雙手合掌請問佛陀,往昔的菩薩眾是如何發心趨向无上正等正覺。(舍利弗)既是舍利的兒子,因為他的母親名為舍利,所以名為舍利弗。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諸疑,在佛陀的聲聞弟子中,有智慧第一之稱。
尊者舍利弗從座位起身,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陀恭敬地請問過去的所有菩薩是如何去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梵語Bodhi_sattva,是指發起無上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圓滿成佛,並修行六度菠蘿蜜等一切菩薩勝行,以成證無上菩提佛果的生命。因此,菩薩也是指未來可以成佛的大心眾生。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或開士。有時菩薩也稱為(大士),這是摩訶薩埵或摩訶薩梵語Maha_sattva的意譯。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者,因此有時也稱為(法王子)又稱為(童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_samyak_sambodhi,又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指佛陀的圓滿覺悟。(阿耨多羅)意譯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這是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為最無上珍貴,無所不遍的正覺。學佛者的目標,就在成就此種種覺悟。
舍利弗祈請佛陀大慈開示菩薩如何行願及發心。(行願):願:梵文為Pranidhana有(志願)、(欲愿)(願求)等義。
學佛的人在修行上首先要發起求菩提的願心,所以在《大智度論》卷七中說:(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複如是,福德如牛,願如禦者。)這是以福德和願力作為比喻,即使具足福德,沒有願力也無法成就功德。就像有錢能行善佈施,但如果不願意去做,也無法完成佈施的功德。
願又可稱為本願、因願、誓願。主要有總願與別願二種。例如:(四弘誓願)就是佛菩薩共通的總願: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上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則是別種大願。而修行者在內心發起總願或別願之心,稱為發願。發願必須實踐力行,才能成就,此二者合稱為(願行)。
經中記載,菩薩眾為了利益安樂天人世間,精勤修持清淨之行,身上披著精進的鎧甲,由於如此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以及為了現在、未來的菩薩當作佛法的光明,讚揚其功德並修證獲得善根的緣故,在此(功德)梵文guna,是指善業所獲之果報。
在《大承義章》卷九中說:(功)是指功能,善業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一般常以海來比喻功德之深廣,而稱為(功德海),又因其貴重如寶而稱之為(功德寶),還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莊嚴、功德林等多種名稱。
經中又記載由於讚揚功德,修證獲得善根的緣故,使得眾多的人聽聞此法,而於真如法性中精勤修学,便能恒常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其中真如梵語bhuta_tathata或tathata,指宇宙萬有的真實體性,或本來的狀態,或是宇宙之理。徹悟真如之理,即是如來。小乘、大乘各派對此各有不同角度的說明。
佛陀非常讚賞舍利弗為了攝受未來菩薩眾的緣故而請問,因此佛陀告訴舍利弗要仔細諦聽,如理思維。舍利弗便回答世尊:(祈愿樂於聽聞)
注釋
①三明六通
三明指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六通是指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神通,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漏盡通。
尊者舍利弗從座位起身,偏袒著右肩,以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陀恭敬地請問過去的所有菩薩是如何去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梵語Bodhi_sattva,是指發起無上菩提心,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圓滿成佛,並修行六度菠蘿蜜等一切菩薩勝行,以成證無上菩提佛果的生命。因此,菩薩也是指未來可以成佛的大心眾生。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譯為覺有情、道眾生、道心眾生或開士。有時菩薩也稱為(大士),這是摩訶薩埵或摩訶薩梵語Maha_sattva的意譯。此外,由於菩薩是佛位的繼承者,因此有時也稱為(法王子)又稱為(童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文anuttara_samyak_sambodhi,又譯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遍知)。語譯為無上正等正覺,是指佛陀的圓滿覺悟。(阿耨多羅)意譯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這是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為最無上珍貴,無所不遍的正覺。學佛者的目標,就在成就此種種覺悟。
舍利弗祈請佛陀大慈開示菩薩如何行願及發心。(行願):願:梵文為Pranidhana有(志願)、(欲愿)(願求)等義。
學佛的人在修行上首先要發起求菩提的願心,所以在《大智度論》卷七中說:(獨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須願力。譬如牛力雖能挽車要须御者,能有所至;淨世界願,亦複如是,福德如牛,願如禦者。)這是以福德和願力作為比喻,即使具足福德,沒有願力也無法成就功德。就像有錢能行善佈施,但如果不願意去做,也無法完成佈施的功德。
願又可稱為本願、因願、誓願。主要有總願與別願二種。例如:(四弘誓願)就是佛菩薩共通的總願:像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佛的十二上願、釋迦牟尼佛的五百大願則是別種大願。而修行者在內心發起總願或別願之心,稱為發願。發願必須實踐力行,才能成就,此二者合稱為(願行)。
經中記載,菩薩眾為了利益安樂天人世間,精勤修持清淨之行,身上披著精進的鎧甲,由於如此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以及為了現在、未來的菩薩當作佛法的光明,讚揚其功德並修證獲得善根的緣故,在此(功德)梵文guna,是指善業所獲之果報。
在《大承義章》卷九中說:(功)是指功能,善業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一般常以海來比喻功德之深廣,而稱為(功德海),又因其貴重如寶而稱之為(功德寶),還有功德藏、功德聚、功德莊嚴、功德林等多種名稱。
經中又記載由於讚揚功德,修證獲得善根的緣故,使得眾多的人聽聞此法,而於真如法性中精勤修学,便能恒常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其中真如梵語bhuta_tathata或tathata,指宇宙萬有的真實體性,或本來的狀態,或是宇宙之理。徹悟真如之理,即是如來。小乘、大乘各派對此各有不同角度的說明。
佛陀非常讚賞舍利弗為了攝受未來菩薩眾的緣故而請問,因此佛陀告訴舍利弗要仔細諦聽,如理思維。舍利弗便回答世尊:(祈愿樂於聽聞)
注釋
①三明六通
三明指宿命智證明、生死智證明、漏盡智證明。六通是指佛菩薩依定慧力所示現的六種神通,即身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及漏盡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