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夏四月,还祠泰山,至瓠子,临决河, 命从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塞河堤,作瓠子之歌。颜师古注曰:服䖍曰:瓠子,堤 名也,在东郡白马。
《后汉书•王景传》: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 十余年不即拥塞。唐李贤注:瓠子堤在今滑州白马县,武帝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 巨野,通于淮泗, 至元封二年塞之也。
明嘉靖甲寅(1554年)《滑县志》卷一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宫”,在 县北十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按:《纲目》:“宣防”义取 “宣导防壅也”。《东郡志》 云:武帝筑宫于开(开州,今河南濮阳)曰“龙 渊”,于滑(滑州,今河南滑县)曰“宣防”,《开志》入之,非也。
明朝所修《河南通志·卷七》载:“宣房宫,在滑县北苗固堤上,汉武帝 塞瓠子堤,筑宫。”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姚德闻、吕夹钟所编修《滑县志》卷三“古迹. 宣防宫”条引用《东郡志》文:宣防宫,一名瓠子宫,在县北十里苗固堤上。 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按:《纲目》:“宣防”义取“宣导防壅也”。《东郡志》云,武帝筑宫于开(开州,今河 南濮阳)曰“龙渊”,于滑(滑州,今河南滑县)曰“宣防” 。《开志》入之,非也。
公元 1757年一一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滑县志》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在县北十 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堵瓠子堤,筑宫其上。”
公元 1867年一一 同洽六年丁卯《河南滑县志》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在县北十 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
元末明初人刘三吾(入明为翰林学士)《白云茅屋赋》云:“大名滑邑…… 西南三里即瓠子堤,宣房宫在焉,北去大伾半舍余。”(古时三十里为一舍)。
民国二十一年编纂的《滑县志》上册《黄河故道篇》:武帝元光三年(公元 前132年) 春,河徙顿丘,东北流入渤海。夏,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与淮、 泗。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亲临瓠子决口,塞之,筑宫与其上,名曰宣 防,在滑县境。
《后汉书•王景传》:昔元光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而瓠子河决,尚二 十余年不即拥塞。唐李贤注:瓠子堤在今滑州白马县,武帝元光中河决于瓠子,东南注 巨野,通于淮泗, 至元封二年塞之也。
明嘉靖甲寅(1554年)《滑县志》卷一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宫”,在 县北十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按:《纲目》:“宣防”义取 “宣导防壅也”。《东郡志》 云:武帝筑宫于开(开州,今河南濮阳)曰“龙 渊”,于滑(滑州,今河南滑县)曰“宣防”,《开志》入之,非也。
明朝所修《河南通志·卷七》载:“宣房宫,在滑县北苗固堤上,汉武帝 塞瓠子堤,筑宫。”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姚德闻、吕夹钟所编修《滑县志》卷三“古迹. 宣防宫”条引用《东郡志》文:宣防宫,一名瓠子宫,在县北十里苗固堤上。 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按:《纲目》:“宣防”义取“宣导防壅也”。《东郡志》云,武帝筑宫于开(开州,今河 南濮阳)曰“龙渊”,于滑(滑州,今河南滑县)曰“宣防” 。《开志》入之,非也。
公元 1757年一一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滑县志》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在县北十 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堵瓠子堤,筑宫其上。”
公元 1867年一一 同洽六年丁卯《河南滑县志》载:宣防宫一名瓠子,在县北十 里苗固堤上。汉武帝塞瓠子堤筑宫其上。
元末明初人刘三吾(入明为翰林学士)《白云茅屋赋》云:“大名滑邑…… 西南三里即瓠子堤,宣房宫在焉,北去大伾半舍余。”(古时三十里为一舍)。
民国二十一年编纂的《滑县志》上册《黄河故道篇》:武帝元光三年(公元 前132年) 春,河徙顿丘,东北流入渤海。夏,复决濮阳瓠子,注巨野,通与淮、 泗。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亲临瓠子决口,塞之,筑宫与其上,名曰宣 防,在滑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