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光明吧 关注:11贴子:794
  • 0回复贴,共1

广钦老和尚语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60、一个修行人,如果不精进修持,不为常住、众人效力,不修福德,不修戒定慧,则龙天护法必定远去,自然业障现前,使身心不能安定自在,致滋生种种事端。相反的,如果守本份,精进用功,则善神戒神、天龙八部来相护持,自然心得清净,安详自在,才能真正安心办道。
61、什么叫做庄严?不起无明,身心清净,是名庄严;慈悲喜舍,行止如仪,是名庄严。
62、修行人要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力。但在行愿当中必须要先求自度,才有力量广度众生,所以对衣、食、住、名利等,各方面都要看破、放下。也就是要断色、声、香、味、触、法,从这五蕴(疑为“六尘”之误)里面来修,这样才不会受欲望需要的束缚羁绊,而我们的“道行”就是从这里增长出来的。所以出了家要安于清苦、淡泊,才好修行;也才能让众生自然的生信心、恭敬心,才堪做一位真正的人天师范,度化众生、自利利他。
64、“吃苦了苦,能忍才有福”,我们修行,吃的苦有多少,了的业就有多少,但看我们修行用功的程度而定。所以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不是可以对外求来的。
65、静坐不是枯坐,更不能执著“我在静坐”、“我在念佛”、“我在参禅”等,这些都是“我相”,“著相”修行。如果还有一个“我怎么样”,仍是妄想,不得自在;纵使枯坐千年,就像煮石蒸沙,仍如顽石,不能了生死,必须离一切相,心无所著,没有“我在做什么”。行、住、坐、卧也要如此,不著一切境,不著一切法,心地清净,远离分别,才能超出三界,跳出生死轮回。
66、这个人生就像演电视剧一样,每个人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随着剧情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变化,情绪也随着剧情忽悲忽乐,忧悲无常;而这些喜怒哀乐,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在分别而已。我们看娑婆世界也是这样,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的、恶的、好的、坏的,心境常随之起伏不定;再加上我们无始劫以来的染习深重,总是见恶易随,见善难从;所以看到恶的、契合自己习性的缘境,就心生欢喜,恣心纵意,遂顺而去;而听到佛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作为,却心生为难,认为那是佛菩萨们的境界,自己只是个凡夫,如何学得来,因此心生退却,对佛菩萨只有空赞叹。结果最可惜的是,好的没学到,坏的却越染越深,这就是凡夫见地,本身没有坚定愿力的缘故。
67、有的人不了解佛法,就随便批评修行的出家人,也会有病苦,也有灾厄,也是生死无常。殊不知这色身外表的病痛,与外境上的灾厄,虽然与世俗人等受无异,但是这灵性的昏与明则大不相同。世俗人在这般病厄灾难时痛苦不已,怨天尤人,命终后灵光昏昧,为业所牵,轮回于四生之中。而修行人却能自在舍下这一身业尘,一点清澈灵明的心光,超越六趣,直往西方,这是大不相同的。
68、今生能得富贵,是过去生中布施而得之福报。而此生在享受福报时,如果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历炼,会很容易沉迷其中,不知醒悟,不知求出世解脱之道。等福报享尽时,便随所造作的其他业缘,再受永无休止的轮回了。
69、修行要利他,因为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这样才能使我们脱出人我的限囿,远离执著我相、一切颠倒梦想、贪嗔痴等。而且那些“我相”所引起的种种烦恼,也才能渐渐得到解脱,自性中的无量三昧自然开显;也惟有如此,一切以利他为前提,一切以脱众生苦厄为本怀,则自身得无事,心胸渐宽广。
70、出家人修行不要怕逆恶的环境,修行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不能适应、不是自在”的境。因为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成就我们的忍辱道行,使我们愈来愈无挂碍。而当我们的智慧开启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伏那一个程度的烦恼,所以懂得修行的人,是不害怕逆境的。
71、修苦行是从各种执事中去磨炼。在工作之中要能吃苦、能忍耐,一次、二次之后,就不觉得苦,这就是业障渐渐在消除。若是越修越觉得痛苦烦恼,那就是业障在翻绞。就像菩萨己从苦行中磨得业障尽除,没有苦恼的感受,做什么事都很自在,而不觉得在做什么,也不觉得自己在度众生。
72、太阳对万物一视同仁,普照一切,好人也照,恶人也照。我们就是要像这样;别人的好坏,是他个人的事,我们自己却一定要心存平等慈悲。如果因为对方不好,我们就和他计较,那我们自己也是半斤八两了。
73、我们在做事时,不要认为是在为佛菩萨做事,或是为师父做,实际上是在为消自己的业障而做。老和尚说:“在我这里没有什么给你们学的,只是叫你们扫扫地,做些苦行儿已。”不过扫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扫不好,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所以不仅要扫得好,还要能高高兴兴的扫,扫得三障无明烦恼尽净,扫得智慧开朗,法喜充满,才是真扫地。修行就是从这些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断烦恼、了生死。
74、修行是在修心,心若清净,则一切都无障碍。度众生也是一样,用这个“心”在度,不用攀缘强求;既不分别选择,一切众生,胎、卵、湿、化、贫、富、智、愚,都平等度之,也没有感觉“我在度众生”!
75、晓得自己是凡夫才好修行。这样才会很惭愧地发勇猛精进心,接受善知识的教诲。否则自视过高,自以为了不起,贡高我慢,就很难入道。修行就是要脚踏实地,从“一切境”中去调整自己,磨炼自己,去除无明、烦恼习气。要心能转境而不被境所转,才能入圣流。所以修行从心修,是在“修自己”;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事,若能调得自在,自能明心见性,智慧开朗。
76、修苦行是去除妄念最好的方法。在难行难忍中,一切看破,万缘放下,一心做去,就没有分别,没有烦恼,自然业障消除,无明不起,而法喜充满。功夫日久,一切事情都会明明朗朗,无不通晓,智慧大开。
77、以前的祖师总是安份守己,不求闻达。因为越是默默无名、不攀缘的人,越是好用功。若是心多攀缘,则意根散乱,心常骄慢,易致失败,而道业不得成就,也枉费我们来出家。
78、智慧胜过神通,神通只是智慧的妙用。智慧是光明,能善巧分别,明了一切事理,破除一切无明烦恼,了脱生死。若求神通而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佛道,仍然落在三界之内,六道轮回当中。
79、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的。表面功夫是不会有道行的,深浅别人一试便知晓。《金刚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修行是“密行”,是修行自己的心,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是向外攀缘追求得到的。然而即使自己真有功夫,也不必故意让别人感觉出来,这样才好真实办道。
80、真正修行的人:“道心”很坚固,“愿力”很坚强;当境遇越坏时,越能深刻去体验,反而能培养坚忍的道行。所以说:“无苦不成道”。出家和在家大不相同,出了家是越苦越好修。
81、修行和世俗不一样,不是在争对不对。以前有两个徒弟在打坐,一个坐得很庄严,一个人坐得东到西斜;可是师父拿起香板,却打那个坐得庄严的徒弟,目的是要看看他心中是否也庄严。如果不是真的很庄严,就一定会起无明嗔恨,二生烦恼;如果是内外都庄严的人,反而会很虚心惭愧地请求师父开示教导。所以说修行不是在争对不对,而是要看自己有没有真功夫----即使你做得都没错,人家却硬说你不对,你也能接受。
82、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才会有参学磨炼的机会。否则一二个人住在一起,没有丛林规矩的约束,很容易变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而失去磨炼的机会。
83、在世俗社会,有分贫富贵贱,但佛门中就没有这种分别。无论是贫是福、是贵是贱,一律以慈悲心平等对待。因为“未成佛要先结人缘”,要与众生广结善缘,将来度众生才有法缘。
84、“三皈依”要好好去体会。譬如皈依法“智慧如海”,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是空性,是从修行中自然修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且也没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指出来说那是“智慧”,因为智慧是“无色相”的,譬如佛陀所说的经典就是智慧。在日常行持当中,我们所做的一切事能达到圆满,就是智慧的运用。
85、社会的“境”很多,但“境”从那里来?从我们的“心”所生,你若不去感觉它,就什么“境”都不存在。
86、我们现在都是在娑婆世界的六道轮回当中,真艰苦!因为做人“艰苦”,堕**也“艰苦”,但是也只有在六道轮回当中,从这个人身来修,才能成佛;若是没有经过六道这个“苦”,没办法修行。然而六道中虽然很苦,但我们自己苦,可以去体谅别人的苦,体谅一切众生的艰苦,可以让我们来行菩萨的“六度万行”、慈悲忍辱、自利利他,就是来过这个苦劫。这样渐渐修,积功累德,而究竟了生死,证无上道。
87、修行要怎么修才会有正念呢?就是先从衣、食、住方面来简单化,不去贪它,执著它,无好无坏,可以过就好。虽然这衣、食、住,三岁小孩都会讲,但行起来较困难;我们修行人一定要从这方面下功夫,去除我们的贪念。这样自然会产生正念,到临命终时,意不颠倒,才会“灵灵觉觉”地现出光明。
88、“住山”修行要有住山修行的功夫,这个功夫就是不会去想吃的,衣、食、住方面能随缘,这叫做“天人供养”。山上有什么就方便吃,所以不会有贪念。
89、有的人虽然用功修行,但走偏差了,一直“著相”修行,执著“人、我、众生、寿者”四相;不但引起烦恼、颠倒想,到最后竟说自己很有修,说自己“得到什么,得到什么…”;其实已经错误了还不自觉,甚至影响别人,这些都是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
90、出家修行不要“好事相”,要真正为修行而修,这样道心才会坚固,每天心才会安定。修行也不是求相安无事,要能吃苦,但这个苦不是只是做事情的苦,还包括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考验。所以当你有感觉“艰苦、烦恼”的时候,就是在考验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智慧来降伏心念上的障碍,拿出修行的精神来克服万难,因为“有境才好修,无境不成道。”
91、老和尚一生都念佛,出家时,方丈转尘上人看老和尚的根基很好,就教他念佛。有一次寺内在听学讲经,当时老和尚亦趋前要学,转尘上人却对他说:“去!去念佛,去做你的苦行,要听什么?”老和尚当时听了心里难过,想着:“出家就是要学经,竟然不让我听!”不过老和尚毕竟是有根基,有善根的人,虽然感觉难过,但心里会转境,立刻说:“好啊!师公叫我怎样,我就怎样!”所以直心就是道场,老和尚就去做他的苦行,去念佛!就这样一门深入,边做事边念佛,福、慧双修,才有今天的成就。他一心专注地念佛,所以也教我们念佛,教我们对净土深入的修行法门;这是最直接、最稳当、也是最契合我们现代人根基的修行法门。
92、《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自在”是什么呢?就是观这个心,让他“自在”,不管什么境界来,或是妄念纷飞时,同样保持“寂静”。佛号抓紧,没有好、没有坏;没“好”念,也没“坏”念;没“高兴”,也没“生气”。时时观住这个心,就是“观自在”。所以说“观”呢?不是“一直去观”,一直去想“怎样、怎样?”而是当我们“心猿意马”,妄念纷飞,坏念头起来时,我们就把它“观住”。不可以被这些幻化的妄念转走,就是在观这些东西,让这个心能时时都“自在”、“清净”。所以在行、住、坐、卧方面,不论是念佛、礼佛或在禅堂内外都一样。这个自在心不可以被“境”转走,就是“观自在”了。
93、修行一切法门都是讲这个心,我们行持也是在“行”这个心。这个心若有定力,就会像清净的水静静的时候一样,如如不动,物影投映,无所不现。所以当我们的心很清净的时候,自然能明了一切真相。我们念佛就是要将这个心念到像水一样的清净寂静。心若散乱,不清净,就如同浊水般的污秽;坏念头很多,会去分别好坏,什么东西好吃、不好吃,或香、或臭,著在这些“色、声、香、味、触、法”里。因此念佛念到这个心很清很明,无杂无染时,自然不会执著“五蕴”;这样六根对六尘不起作用,烦恼断尽,五蕴皆空了,自能度一切苦厄,现出自性光明智慧,通达甚深微妙法。
94、我们出家就是要来断这“七情五欲”,但是要断这“七情五欲”不可执著。如果执著不吃不睡,会造成虚火上升,扰乱我们的身心,使我们身心散乱、四大不凋、体衰气弱,甚至会吃不下、睡不着;当不能吃、不能睡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念,很容易走偏路。所以我们在修行受持当中,不要执著“不吃不睡”,或要“怎样、怎样?”毕竟还要这个身体来修行的,应以“平常心”来行持,行、住、坐、卧取“中道”,这样来保持我们的身心,安养我们的身心。因为修行取中道,就可以行持我们要走的路程,自然在修行的路程上比较不会有障碍。【图片】【图片】【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5-09 07:1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