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歌燕语吧 关注:8贴子:3,931

《播音主持,梦想启程》——2021051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21-05-13 18:28回复
    《听听那冷雨(文|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3楼2021-05-16 09:16
    回复
      《听听那冷雨(文|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4楼2021-05-16 09:18
      回复
        《匆匆(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5楼2021-05-16 09:19
        回复
          《白杨礼赞 茅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精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7楼2021-05-16 09:24
          回复
            《创作准备文稿:匆匆(作者-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cén cén] 而泪潸潸[shān shān] 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níng rán]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líng líng lì lì]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zāo]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8楼2021-05-17 19:09
            回复
              《创作准备文稿:读中国(文/阿紫)》
              在东方
              有一条腾飞的巨龙
              在东方
              有一个巨龙的民族
              在东方
              有横撇竖捺的方块字 [héng,piē, shù,nà]
              在东方
              大写的方块字里
              让我们
              和世界一起
              读中国
              我们读中国
              用祖先钻木的火种
              照亮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长河
              我们读中国
              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
              驾驭历史的长车
              纵横阡陌[zòng héng qiān mò]
              我们读中国
              在人之初
              性本善的《三字经》里
              学会做人的道理
              我们读中国
              在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的《百家姓》中
              懂得共生共存的融合
              我们读中国
              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
              与孔子、孟子
              种几棵青柳
              促膝长谈
              我们读中国
              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
              与李白、杜甫
              隔几株老梅
              论潮涨潮落
              我们读中国
              用四大发明的奇迹
              唤醒胸口沉睡的雄狮
              我们读中国
              铺一条锦绣的丝绸之路
              通向世界
              让世界
              走进一带一路
              开放的中国
              我们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
              读感恩的中国
              我们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
              读思念的中国
              我们在
              炮火连天的硝烟里
              读怆然悲壮的中国[chuàng rán bēi zhuàng]
              我们在
              红旗漫卷的西风中
              读繁荣昌盛的中国
              我们和长辈
              读门前的老树
              读江上的渔火
              读老娘的白发
              读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暖的中国
              我们和晚辈
              读中华的崛起
              读复兴的希望
              读团结的力量
              读让我们众志成城的辉煌的中国
              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爱
              这片神奇的土地
              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亲
              这里的每一寸山河
              读中国
              你会想起乳名一样的父老乡亲
              读中国
              你会发自肺腑地
              向着东方喊
              我爱你,中国
              《备稿六步解析:读中国(文/阿紫)》
              第一步:划分层次=出层次【6个】+次层次【1(4)+2(8)+3(4)+4(1)+5(1)+6(4)】
              <1>主层次=6个
              (1)在东方
              有一条腾飞的巨龙
              (2)我们读中国
              用祖先钻木的火种
              照亮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长河
              (3)我们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
              读感恩的中国
              (4)我们和长辈
              读门前的老树
              读江上的渔火
              读老娘的白发
              读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暖的中国
              (5)我们和晚辈
              读中华的崛起
              读复兴的希望
              读团结的力量
              读让我们众志成城的辉煌的中国
              (6)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爱
              这片神奇的土
              <2>次层次:主层次中的逐步递进=1(4)+2(8)+3(4)+4(1)+5(1)+6(4)
              例如第二主层次中:
              (1)我们读中国
              用祖先钻木的火种
              照亮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长河
              (2)我们读中国
              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
              驾驭历史的长车
              纵横阡陌[zòng héng qiān mò]
              (3)我们读中国
              在人之初
              性本善的《三字经》里
              学会做人的道理
              (4)我们读中国
              在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的《百家姓》中
              懂得共生共存的融合
              (5)我们读中国
              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
              与孔子、孟子
              种几棵青柳
              促膝长谈
              (6)我们读中国
              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
              与李白、杜甫
              隔几株老梅
              论潮涨潮落
              (7)我们读中国
              用四大发明的奇迹
              唤醒胸口沉睡的雄狮
              (8)我们读中国
              铺一条锦绣的丝绸之路
              通向世界
              让世界
              走进一带一路
              开放的中国
              第二步:概括主题=主层次的重点
              (1)在东方
              (2)我们读中国
              (3)我们在
              (4)我们和长辈
              (5)我们和晚辈
              (6)读中国
              第三步:联系背景=热爱祖国,歌颂祖国
              第四步:明确目的=歌颂中国
              第五步:找准重点=次层次的重点词
              例如,最后一段次层次中:
              读中国,越来越爱,神奇的土地
              读中国,越来越亲,每一寸山河
              读中国,发自肺腑地,我爱你,
              第六步:确定基调=饱含深情歌颂祖国


              11楼2021-05-18 12:26
              回复
                《创作准备文稿:白杨礼赞(茅盾/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 “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地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二株,傲然地耸立[sǒng lì] ,像哨兵[shào bīng]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yān yān]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jué jiàng] 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精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pó suō] 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激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12楼2021-05-18 22:13
                回复
                  《主持内在技巧:湖心亭看雪(张岱)详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wù sōng hàng 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shì]相公者!”


                  13楼2021-05-18 22:16
                  回复
                    《主持内在技巧:湖心亭看雪(张岱)详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wù sōng hàng 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shì]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4楼2021-05-18 22:35
                    回复
                      《主持内在技巧: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wù sōng hàng dàng]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ná]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jīn líng]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gèng]有痴似 [shì]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5楼2021-05-19 07:35
                      回复
                        《主持内部技巧: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近日,《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习惯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勤俭节约是中华优良传统。“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纵观中国历史,有数不尽关于勤俭节约的历史典故和事件,从国相晏婴餐桌只有一份肉菜到朱元璋四菜一汤宴请宾客,无一不是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古训的有力诠释。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源不断富足的今天,我们应当争做勤俭节约的践行者,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发扬广大。
                          强本节用,天不能贫,勤俭节约是一份责任担当。浪费行为侵蚀社会资源,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习惯,更关乎公共利益、社会公德。近些年来,一些铺张浪费的不良习气有抬头趋势,虽然并不能动摇整个社会在珍惜粮食上的基本共识,但如若任其蔓延,贻害不浅。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要从破除关于餐饮浪费的不健康行为和理念做起,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践行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坐食山空,勤俭不穷,勤俭节约已成为社会风尚。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一重要批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共鸣。有的商家在客人点菜多了的时候善意提醒,并主动建议消费者饭后打包,评论员卫柳慧了解到许多群众也自发组织起“光盘行动”,号召人们采用“N-1”点餐法、点小份菜、剩菜打包等方式,杜绝餐桌上的浪费。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拒绝“剩宴”,折射的是观念之变、风尚之新。
                          “文明餐桌”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科学的生活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不弃微末、身体力行,做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文明理念的传播者、社会新风的倡导者,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16楼2021-05-19 07:45
                        回复
                          《主持内部技巧:青春中国 (欧震)》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疮痍的土地作纸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
                          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
                          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
                          消瘦的中国啊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软弱的中国啊
                          那一天,无数的青年
                          走上了街头
                          面对淋漓的鲜血
                          面对惨淡的人生
                          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
                          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
                          他们就像一束束火焰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盛开成五月绚丽的花朵
                          此后,他们加入到共产党人的行列中
                          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
                          用铁锤砸碎黑暗
                          用镰刀收割光明
                          他们走过漫道
                          他们越过雄关
                          他们驰骋疆场
                          他们英勇杀敌
                          他们要以枪杆做笔
                          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要以热血为色
                          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
                          许多年后的今天
                          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我又看见了
                          一群又一群的青年
                          那挂满汗水的面孔
                          我又听见了
                          他们嘹亮的歌声
                          在荒芜的土地上回荡
                          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
                          在悠悠岁月中
                          写着一首爱的诗篇
                          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
                          那是一片开满鲜花的风景
                          那是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
                          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哦,中国,我要为你写一首诗
                          用太阳金色的语言
                          用心海浩瀚的蔚蓝
                          哦,中国,我要为你画一幅画
                          用春天百花的色彩
                          用五星红旗的光芒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
                          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
                          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
                          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
                          这就是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的
                          希望的中国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辉煌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
                          青春中国
                          <评析>
                          《青春中国》是欧震所著爱国诗歌。 诗歌从鸦片战争的国耻说起,说到五四的爱国青年觉醒,再到今天新中国的强大。字里行间热血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
                          诗歌从鸦片战争的国耻说起,说到五四的爱国青年觉醒,再到今天新中国的强大。中国由弱而强,谁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青年!本诗字里行间热血澎湃着对祖国的热爱、对青年的赞颂。


                          21楼2021-05-19 09:16
                          回复
                            《主持内部技巧:青春中国(欧震)》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疮痍)的大地作(纸 ) [chuāng yí]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
                            是谁?\
                            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
                            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
                            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
                            (消瘦)的中国呵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
                            软弱的中国呵//
                            (那一天),无数的青年
                            走上了街头
                            面对(淋漓)的鲜血
                            面对(惨淡)的人生
                            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
                            (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
                            他们就像一束束(火焰)
                            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
                            (盛开)成五月绚丽的花朵/
                            此后,他们加入到(共产党人)的行列中
                            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
                            用(铁锤)砸碎黑暗
                            用(镰刀)收割光明/
                            他们\走过(漫道)
                            他们\越过(险关)
                            他们\驰骋(疆场)
                            他们\英勇(杀敌)/
                            他们\要以(枪杆做笔)
                            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要以(热血)为色
                            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
                            许多年后的(今天)
                            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我又(看见了)
                            一群又一群的(青年)
                            那(挂满汗水)的面孔/
                            我又(听见了)
                            他们\(嘹亮)的歌声
                            在荒芜的土地上(回荡)/
                            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
                            在悠悠岁月中
                            写着一首(爱)的诗篇/
                            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
                            那是一片(开满鲜花)的风景
                            那是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
                            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哦,中国,我要为你写(一首诗)
                            用(太阳)金色的语言
                            用(心海)浩瀚的蔚蓝/
                            哦,(中国),我要为你(画)一幅画
                            用(春天)百花的色彩
                            用(五星红旗)的光芒//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
                            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
                            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
                            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
                            这就是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的
                            (希望)的中国/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辉煌)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
                            (青春中国)!//
                            标注:()=重点,\=停顿,/=次层次,//=主层次


                            23楼2021-05-21 16:41
                            回复
                              《创作准备文稿:读中国(文/阿紫)》
                              在东方
                              有一条【腾飞】的巨龙
                              在东方
                              有一个【巨龙】的民族/
                              在东方
                              有横撇竖捺的【方块字】 [héng,piē, shù,nà]
                              在东方
                              【大写】的方块字里
                              让我们
                              和世界一起】
                              【读中国】//
                              我们【读中国】
                              用祖先钻木的【火种】
                              【照亮】华夏文明
                              【生生不息】的长河/
                              我们【读中国】
                              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
                              【驾驭】历史的长车
                              【纵横阡陌】[zòng héng qiān mò]/
                              我们【读中国】
                              在人之初
                              性本善的《【三字经】》里
                              【学会】做人的道理/
                              我们【读中国】
                              在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的《百家姓》中
                              懂得共生共存的融合/
                              我们【读中国】
                              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
                              与【孔子、孟子】
                              种几棵青柳
                              【促膝长谈】/
                              我们读中国
                              【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
                              与李白、杜甫
                              隔几株老梅
                              论【潮涨潮落】/
                              我们读中国
                              用【四大发明】的奇迹
                              唤醒胸口沉睡的【雄狮】/
                              我们读中国
                              铺一条【锦绣】的丝绸之路
                              通向世界
                              让世界
                              走进【一带一路】
                              【开放】的中国//
                              我们在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
                              读【感恩】的中国/
                              我们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
                              读【思念】的中国/
                              我们在
                              炮火连天的【硝烟】里
                              读【怆然悲壮】的中国[chuàng rán bēi zhuàng]/
                              我们在
                              【红旗漫卷】的西风中
                              读【繁荣昌盛】的中国//
                              我们和长辈
                              读门前的【老树】
                              读江上的【渔火】
                              读老娘的【白发】
                              读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暖】的中国/
                              我们和晚辈
                              读中华的【崛起】
                              读复兴的【希望】
                              读团结的【力量】
                              读让我们【众志成城】的辉煌的中国//
                              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爱】
                              这片【神奇】的土地/
                              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亲】
                              这里的【每一寸】山河/
                              读中国
                              你会想起【乳名】一样的父老乡亲/
                              读中国
                              你会【发自肺腑】地
                              向着东方【喊】
                              【我爱你,中国】//


                              24楼2021-05-23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