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是20世纪20年代由梁启超等先生倡导的学科,立足于兴盛发达的中国史学和富饶的史学史资源。到4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魏应麒《中国史学史》(1941)、金毓黻《中国史学史》(1944)。1949年以后,中国史学史的教学研究一度陷入低谷,仅在1961年后有过短暂的学习热潮。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史学史专业在历史学内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至整个90年代,中国史学史专业在全国仅有白寿彝先生、尹达先生、吴泽先生、杨翼骧先生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院历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创立的四个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持续多年,从而便有了史学史“四大重镇”之称。
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史学史学科,创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九十年代进入建设阶段,由白寿彝先生主持。为加强史学史研究,北师大成立了史学研究所,恢复内部刊物《史学史资料》,并于1981年创办《史学史研究》杂志。2000年初,北师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学人注重史学通史研究,白寿彝先生主持了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编纂。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等教授则分别在史学批评史、史学思想史、历史编纂学及史学与传统文化等方面开辟了阵地。
1977到1978年,尹达先生决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建史学史学科研究阵地,着手组建研究室、招收研究生,逐步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行探索。1982至1985年,尹达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持编写了《中国史学发展史》。谢保成教授绍述其学,著成了《隋唐五代史学》及四卷本《增订中国史学史》,成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要著作。
吴泽先生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史专业,以中国近代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近代史学思潮流派研究和近代史家文献整理。早在1961年,吴泽先生便承担了教育部高校《中国近代史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因故未能成书。改革开放以来,吴泽先生在华师大历史学系设立史学史研究室、中国史学研究所,后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史学研究所成为华师大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研究机构。1989年,吴泽先生主编的两卷本《中国近代史学史》出版,成为第一部中国近代史学专史。胡逢祥、王东等教授在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华师大于近代史学研究涉猎广泛,以致小编在选取近代史学为研究方向时不得不掩面叹息:“于近代史学,只有你想不到的选题,没有华师大做不到的。”
杨翼骧先生从大学时代便立志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即承担中国史学史的授课任务。1955年,南开历史系将中国史学史列入课程体系,由杨翼骧先生讲授。五六十年代,杨翼骧先生还曾赴天津师范学院、安徽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史学史。改革开放以来,杨翼骧先生与吴泽先生合作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成为该辞典最早完成的分卷。南开史学史学科在古代史学的研究基础上注重史学通史和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写,杨翼骧先生独立编著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先秦到明代,共三卷),后由乔治忠、朱洪斌订补前三卷并编著了清代卷,合为四卷本《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南开史学史学人还在官方史学研究及东亚视野下的史学比较研究上开辟了天地:乔治忠教授在官方史学及中日史学比较领域、姜胜利教授在清代明史学领域、孙卫国教授在中日韩史学比较领域都成果丰硕。
除此最早的四个史学史博士点外,浙江大学仓修良教授、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等也在史学史教学研究中有所成就。仓修良教授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并编注《文史通义》,王学典教授致力于近现代史学史,有四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
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史学史学科,创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八九十年代进入建设阶段,由白寿彝先生主持。为加强史学史研究,北师大成立了史学研究所,恢复内部刊物《史学史资料》,并于1981年创办《史学史研究》杂志。2000年初,北师大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学人注重史学通史研究,白寿彝先生主持了六卷本《中国史学史》的编纂。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等教授则分别在史学批评史、史学思想史、历史编纂学及史学与传统文化等方面开辟了阵地。
1977到1978年,尹达先生决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创建史学史学科研究阵地,着手组建研究室、招收研究生,逐步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进行探索。1982至1985年,尹达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持编写了《中国史学发展史》。谢保成教授绍述其学,著成了《隋唐五代史学》及四卷本《增订中国史学史》,成为中国史学史学科的重要著作。
吴泽先生主持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史专业,以中国近代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注重近代史学思潮流派研究和近代史家文献整理。早在1961年,吴泽先生便承担了教育部高校《中国近代史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但因故未能成书。改革开放以来,吴泽先生在华师大历史学系设立史学史研究室、中国史学研究所,后经教育部批准,中国史学研究所成为华师大具有独立建制的专业研究机构。1989年,吴泽先生主编的两卷本《中国近代史学史》出版,成为第一部中国近代史学专史。胡逢祥、王东等教授在中国近代史学的研究中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华师大于近代史学研究涉猎广泛,以致小编在选取近代史学为研究方向时不得不掩面叹息:“于近代史学,只有你想不到的选题,没有华师大做不到的。”
杨翼骧先生从大学时代便立志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即承担中国史学史的授课任务。1955年,南开历史系将中国史学史列入课程体系,由杨翼骧先生讲授。五六十年代,杨翼骧先生还曾赴天津师范学院、安徽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史学史。改革开放以来,杨翼骧先生与吴泽先生合作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成为该辞典最早完成的分卷。南开史学史学科在古代史学的研究基础上注重史学通史和史学史资料编年的编写,杨翼骧先生独立编著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从先秦到明代,共三卷),后由乔治忠、朱洪斌订补前三卷并编著了清代卷,合为四卷本《增订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南开史学史学人还在官方史学研究及东亚视野下的史学比较研究上开辟了天地:乔治忠教授在官方史学及中日史学比较领域、姜胜利教授在清代明史学领域、孙卫国教授在中日韩史学比较领域都成果丰硕。
除此最早的四个史学史博士点外,浙江大学仓修良教授、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等也在史学史教学研究中有所成就。仓修良教授著有《中国古代史学史》并编注《文史通义》,王学典教授致力于近现代史学史,有四卷本《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