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21日第九版“军事”栏目刊登了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赵承凤的文章《隋代玉简破解<三十六计>作者之谜》,现将全文刊录如下,以飨读者。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历来没有确考定论。1981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将军题写书名的《三十六计新编》序言中写道:“《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书,大概是在明、清之际了。”
2008年9月,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员、济宁市的郭克义先生带着他于五年前从民间收集的《三十六计》玉简来到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汇报,我作为中国古玉器研究会顾问兼山东省中心主任有幸目睹了这一玉器珍品。玉简册共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总重量为4.6千克。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玉简册质地为和田青玉,平板,开片规整,刻工上佳。部分简片受严重腐蚀,出现多处大小不规则的自然蚀洞。玉简片两端有钻孔,玉简册原应由绳线相连。如果此玉简确为隋代之物,那么它就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了1000多年。鉴于此,我帮助郭克义先生请北京和南京的专家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鉴定认为:玉片《三十六计》简册
隋·开皇,和田青玉,共66件套。残损不大,比较完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妥为保存。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鉴定认为:“三十六计”铭玉简册
和田青玉,有自然的黄褐沁色,系年久二次氧化而形成,玉简66件,皆长24厘米,每件皆阴刻小篆文字,起为“三十六计”,末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款并“何震刻”,书法工整古雅。此系玉简罕见珍品。
故宫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员鉴定认为:玉“三十六计”铭简册
和田青玉,有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浆,玉简由66片组成,阴刻铭文919字,书法古雅,内容真实可信,很罕见,有重要收藏和研究价值。
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鉴定认为:此玉简确为隋代玉书,所属年款开皇为隋文帝杨坚开国年号,开皇十六年为公元596年,距今1410多年,是中国古代玉书的一个重大发现。
在有关专家确认《三十六计》玉简册确为隋代玉书的基础上,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于2009年盛夏在济宁市名雅经纬大厦召开了隋玉简册《三十六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隋代开皇十六年玉简册《三十六计》,不但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了1000多年,而且为确认《三十六计》作者是南北朝时期名将檀道济,提供了重要佐证。
“檀公三十六策” 史书有记载
“檀公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公元435年,也就是檀道济死的前一年。王敬则于公元498年起兵反齐,齐明帝太子东昏侯欲逃走。书中记载:“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
后来民间有人把“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一计,更便于人们熟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短短40个字中也没有忘记指出“三十六计”是檀公策。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斗争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历来没有确考定论。1981年,由战士出版社出版、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郭化若将军题写书名的《三十六计新编》序言中写道:“《三十六计》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真正积累成书,大概是在明、清之际了。”
2008年9月,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员、济宁市的郭克义先生带着他于五年前从民间收集的《三十六计》玉简来到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省中心汇报,我作为中国古玉器研究会顾问兼山东省中心主任有幸目睹了这一玉器珍品。玉简册共计66片,单片长2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平铺长达132厘米,总重量为4.6千克。玉简册阴刻小篆体文字,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玉简册质地为和田青玉,平板,开片规整,刻工上佳。部分简片受严重腐蚀,出现多处大小不规则的自然蚀洞。玉简片两端有钻孔,玉简册原应由绳线相连。如果此玉简确为隋代之物,那么它就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了1000多年。鉴于此,我帮助郭克义先生请北京和南京的专家进行鉴定。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鉴定认为:玉片《三十六计》简册
隋·开皇,和田青玉,共66件套。残损不大,比较完好,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妥为保存。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汪遵国鉴定认为:“三十六计”铭玉简册
和田青玉,有自然的黄褐沁色,系年久二次氧化而形成,玉简66件,皆长24厘米,每件皆阴刻小篆文字,起为“三十六计”,末署“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款并“何震刻”,书法工整古雅。此系玉简罕见珍品。
故宫博物院周南泉研究员鉴定认为:玉“三十六计”铭简册
和田青玉,有自然形成的沁色和包浆,玉简由66片组成,阴刻铭文919字,书法古雅,内容真实可信,很罕见,有重要收藏和研究价值。
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副会长、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鉴定认为:此玉简确为隋代玉书,所属年款开皇为隋文帝杨坚开国年号,开皇十六年为公元596年,距今1410多年,是中国古代玉书的一个重大发现。
在有关专家确认《三十六计》玉简册确为隋代玉书的基础上,中国古玉器研究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济宁市政协,于2009年盛夏在济宁市名雅经纬大厦召开了隋玉简册《三十六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隋代开皇十六年玉简册《三十六计》,不但把《三十六计》的成书时间上推了1000多年,而且为确认《三十六计》作者是南北朝时期名将檀道济,提供了重要佐证。
“檀公三十六策” 史书有记载
“檀公三十六策”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王敬则是南朝齐国将领,生于公元435年,也就是檀道济死的前一年。王敬则于公元498年起兵反齐,齐明帝太子东昏侯欲逃走。书中记载:“是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议欲叛,使人上屋望,见征虏亭失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也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一语。
后来民间有人把“三十六计”中每计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计”中一计,更便于人们熟记。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短短40个字中也没有忘记指出“三十六计”是檀公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