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下星舰的参数,成功入轨后,要在leo加注10次才能加满去往火星或者月球的燃料。
当然,甲烷和液氧确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这种操作本身一点都不灵活,也把风险放大了十倍。
在2024年以在轨加注的方式完成一次或多次演示登月or登火还行,但在5年后的未来就显得很不妥当了。
所以,是时候为深空项目做核能发动机的前期研究了。现在开始,到2030年应用,正好衔接上。
而且,星舰在火星上也是需要大量的核能的。反应堆可以节约大量的光伏板载荷,星舰入轨还是必须要生产几百吨甲烷及液氧的,用光伏板太慢了,和老马2040年的目标匹配不上。
所以,星舰上集成反应堆,是必然的事情。
如果星舰上集成核能,有核热和核热两种用法,我认为核电更为理想,因为电推进比冲更高,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对大气层产生污染问题。
星舰用核电的话可以有很多种玩法,甚至可以不用单独开发一种新的星舰,直接采用现有的星舰设计就可以了。只需要把研发力量专注于攻坚太空反应堆和可变比冲电推进器,现在这两个项目其实都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品,直接设计成可以组装到载荷舱的模块。
向火星运货的星舰,可以让电推采用大比冲小推力的模式,甚至可以几艘货运星舰组合在一起,由一条船慢慢把它们推到火星轨道。时间甚至可以在一年以上。
向火星运送人员的星舰,可以让电推采用大推力的模式,浪费多一些推进剂,去往火星的时间甚至可以控制在2个月以内,极大提高旅途舒适性,减少粮食等消耗品。也可以在星舰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乘客而不引起心理问题。
核电推进的难点在于电推进系统需要进行技术攻关,最好能采用碘或者水之类廉价易得的物质。如果能够在月球或火星当地采集那就更理想了。实在不行从地球上带也无所谓,毕竟比化学燃料的比冲大了一个数量级,不会占用过多载荷。
当然,甲烷和液氧确实花不了多少钱,但是这种操作本身一点都不灵活,也把风险放大了十倍。
在2024年以在轨加注的方式完成一次或多次演示登月or登火还行,但在5年后的未来就显得很不妥当了。
所以,是时候为深空项目做核能发动机的前期研究了。现在开始,到2030年应用,正好衔接上。
而且,星舰在火星上也是需要大量的核能的。反应堆可以节约大量的光伏板载荷,星舰入轨还是必须要生产几百吨甲烷及液氧的,用光伏板太慢了,和老马2040年的目标匹配不上。
所以,星舰上集成反应堆,是必然的事情。
如果星舰上集成核能,有核热和核热两种用法,我认为核电更为理想,因为电推进比冲更高,可靠性高,可以避免对大气层产生污染问题。
星舰用核电的话可以有很多种玩法,甚至可以不用单独开发一种新的星舰,直接采用现有的星舰设计就可以了。只需要把研发力量专注于攻坚太空反应堆和可变比冲电推进器,现在这两个项目其实都已经有相对成熟的产品,直接设计成可以组装到载荷舱的模块。
向火星运货的星舰,可以让电推采用大比冲小推力的模式,甚至可以几艘货运星舰组合在一起,由一条船慢慢把它们推到火星轨道。时间甚至可以在一年以上。
向火星运送人员的星舰,可以让电推采用大推力的模式,浪费多一些推进剂,去往火星的时间甚至可以控制在2个月以内,极大提高旅途舒适性,减少粮食等消耗品。也可以在星舰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乘客而不引起心理问题。
核电推进的难点在于电推进系统需要进行技术攻关,最好能采用碘或者水之类廉价易得的物质。如果能够在月球或火星当地采集那就更理想了。实在不行从地球上带也无所谓,毕竟比化学燃料的比冲大了一个数量级,不会占用过多载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