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油皮?
顾名思义,油皮,就是脸上出油多。
油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我们皮肤的附属器官——皮脂腺分泌而来。
所以,判断自己是否为油皮的标准,非常简单——只有皮脂腺一个变量。
皮脂腺数量越多,皮脂分泌越发达,出油速度也就越快(然后就油光满面,毛孔粗大了)。
这个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年龄、环境、天气变化上下浮动。
比如阿豆我在深冬干冷季节,偶尔出油较少,趋近于混油,其他大多数时间是大油皮。这就是受到了气温的影响——皮肤温度每上升1度,皮脂腺的皮脂分泌速度会上升10%。
可能有人问,如果一边出油,一边又感觉皮肤干燥,“外油内干”,那算是油皮吗?
“外油内干”
这里要厘清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出油多寡,与皮肤是否感觉干燥并无直接关系!
诚然,人皮肤分泌的皮脂构成天然的生理屏障,能滋润皮肤,保护皮肤内部水分不散失,缓解干燥、皴裂,但在我们不恰当的护肤方式(尤其是反复清洁)之下,不光皮脂被洗去,连更重要的细胞间脂质和天然保湿因子NMF也被消磨殆尽,导致皮肤自我保水能力下降——干燥、皴裂出现了。
可皮脂腺不会因此而停止分泌皮脂,该油还是油。于是就出现了“外油内干”的情况。
回答刚才的问题,“外油内干”,算是油皮吗?
我认为,是油皮——而且是屏障受损的油皮,或者称之为“油敏皮”。
同时也可以回应另一个经久不衰的谣言。皮肤出油、长痘、毛孔粗大(此处省略一千字)……是因为“水油不平衡”吗?
屁!压根不存在“水油平衡”这个概念!
你的“水”(角质层含水量)和“油”(皮脂腺出油量)根本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想“水平衡”?去保湿!想“油平衡”?去控油!
别载这儿危言耸听(?突然东北虎上线)。
“油敏痘皮”
比较恼人的是,习惯性过度清洁的油皮,往往因为皮肤出油导致痘痘滋生,想通过“深层清洁”,把痘痘给“洗”掉。
殊不知,洗多了,痘痘没好,反而越洗越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变差,还反过来导致痘痘进一步加重,久而久之,成为我觉得最难搞定的油敏痘皮。
有多棘手呢?
想祛痘,却怕刺激;想保湿,又担心“闷痘”,可原地踏步,就意味着继续出油长痘,皮肤惨况无法得到解决,苦不堪言。
虽然问题看似复杂,但我认为,解决方案殊途同归。
无论油皮、油敏皮还是油敏痘皮,其统一的肤质特点在于“出油”这件事。
我们总是下意识,想通过“清洁”来减轻出油带来的各种问题,然而结果却南辕北辙。
我认为,人自身分泌的油脂并非洪水猛兽,相比“清洗”,我更推荐在护肤流程中“调控”。
我的护肤理念
前面说到,皮肤是否干燥与出油多寡并不相干。
根据《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与护肤指南》,油性皮肤出油多,但角质层含水量却是“正常或偏低”,说明油皮也可能“缺水”,也需要适度保湿。
之前@加薪说过,传统的水、乳、霜分别侧重“浸润”、“融合”与“封闭”,各有各的好(。
干皮的她会凑齐各类【剂型】,满足保湿需求,然后在不同【剂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功效】。
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而油皮的我,目标是【从有到优】。
所谓【有】,是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已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湿】功能;
而【优】,是在皮脂过量分泌的情况下,把皮肤调控到相对舒适的状态。对油皮来说,保湿需求相对较低,只需【轻保湿】即可,不必过度。
我的做法是:
1、清洁,不必用力过猛。
每天只用一遍清洁产品,早上(或者必要时)仅用清水洗脸,养护皮脂膜,并将其作为日间保湿的一环,减少后续保湿产品的叠加。
即:清水洗=你在脸上保留了一款适配性绝佳的轻乳霜。
毕竟,还有什么乳霜,能比得上人自身分泌的皮脂呢?更何况晚间还用了不少水杨酸、果酸和A醇类产品,出油量已经减少一截,不至于非得用洗面奶。
晚间清洁一定要选择一款适用的洁面乳
好雨时节氨基酸洁面乳,从源头让肌肤清爽如初 ,红没药醇+北美金缕梅水+神经酰胺 PCA锌+玉米淀粉+微晶纤维粒控油 配合氨基酸表活,起到1+1>2的作用
2、所有产品,质地必须足够轻薄。可以是:
毫无存在感的化妆水(Toner);轻盈的精华液、精华乳(Serum/Treatment/Essence);水润的啫喱、凝露(Gel);一抹哑光的凝乳、凝霜(Gel-Cream/Water-Cream)。
但尽量避免稠厚的乳霜(Lotion/Cream),封闭性极强的油膏(Balm)和纯油体系的护肤油(Oil)——尤其是在南方湿热的夏天。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刻意选择纯保湿产品。
3、重视功效,多用精华。
油皮因出油量大,经常油光锃亮、肤色暗沉、毛孔粗大,粉刺、黑头、痘痘等问题时有发生,往往对功效的要求比较高。
过量油脂又赋予油性皮肤天生强健的屏障功能(注意,天生爱过敏和后期自己zuo的屏障受损不算)。这些客观因素是福也是祸。
好处在于,油性皮肤有资本尝试大量功效型精华(甚至各种医美项目);不好的地方是,精华比较费钱……而且如果护肤流程中只有纯保湿,不用功效型产品,皮肤状况往往比只做好保湿的干皮糟糕。
4、敏感期,应加强修护,而非过度叠加保湿。
偶尔不恰当地护肤,也会让耐受性较强的油皮脱皮、刺痛、泛红,进入油敏肌状态。这时候,适当提高保湿力度无可厚非。
但仍然要注意,你是油性皮肤,你的皮脂腺还在马不停蹄地生产油脂,你的护肤方式仍然有别于干性皮肤——水乳霜甚至护肤油全往上堆,并非合理的护肤思路。
此时,修护才是第一顺位。用一些屏障修护类精华或者轻薄的乳液,精简护肤流程,配合皮肤自我的修复能力,足以应对。
过度保湿,过度修复,只会让你闭口连连。
护肤流程与搭配方案
护肤理念一旦确定,流程与搭配方案也就顺其自然出现了。
如果让我保留一套完整的护肤流程,那么毫无疑问是:
早:清水洗脸——维C类——抗氧化精华乳——防晒霜;晚:膏状洁面——维A类——保湿/修护类精华液。
晨间,围绕防护展开攻势。
雷打不动的,是清洁后的第一步——维生素C。
其不光提供强大的抗自由基能力,更重要的是,维生素C护肤效果相当全面。
既能螯合铜离子,预防黑色素生成,提亮美白,更可以刺激胶原蛋白再生,淡化已有细纹。
为了保护娇嫩的维生素C,我倾向于用抗氧化类精华乳查漏补缺。其“乳液质地”对油皮来说,往往能提供不错的保湿效果。
此时,功效及保湿需求同时完成。再根据日照程度,匹配不同强度的防晒霜即可。
晚间,核心是修护。
日间因紫外线照射、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导产生的皮肤损伤(这里不包括晒伤等情况),我希望尽快得到修复。
这时候,能直接和皮肤细胞对话的维A类,是夜间修护不二之选。
同时,维A的抗皱、嫩肤以及美白、控油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长期坚持使用维A,不仅真皮层更加紧实饱满,还能促进表皮细胞正常排列,使得角质层更加致密。
短期来看,维A类(及高浓度果酸)会促进角质更迭,让皮肤变得敏感、脆弱。
但若能坚持使用,随着表皮细胞健康分化,皮肤厚度增加,你的皮肤屏障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韧。
嗯,我最近爱惨了高浓度果酸,连用半年后,皮肤屏障尤其强健。现在连续每晚用25%果酸都没问题了……(不过大家可不要轻易效仿)
最后,用保湿、修护类精华液收尾,强化保湿,缓解A醇可能带来的潜在刺激。
如此便是我心目中精简且高效的护肤流程。
不用任何霜膏、护肤油,也可以做到适度保湿;
化妆水可有可无,摒弃不靠谱的“补水”理念;
没有贴片面膜,减少不必要且无意义的开销;
不用任何所谓的“美白”精华,也能均匀肤色;
无须深层清洁,皮脂分泌依然得到控制。
油敏皮怎么办
对于油敏皮、油敏痘皮来说,目标更加清晰明了——只需要修护即可。
脱去“早C晚A”的功效外衣,流程就变得异常精简。
早:清水洗脸——保湿、修护精华液——硬防晒;
晚:清水洗脸——保湿、修护精华液。
如此,足矣。
感觉修护力不够?在不引起“额外刺激”的情况下,可叠加其他保湿、修护精华。
保湿力还差点?可以试着增大用量,或者改用乳液质地的保湿、修护精华。
感觉出油有点多?可叠加一款不含剥脱类成分的温和控油产品。
单用一款产品,还觉得刺激?说明这款宣称“保湿、修护”的产品不适合你,要换。
至于美白、抗老等其他需求?可以缓缓再说。
即便是相对敏感的阶段,我仍然不推荐油皮过度保湿——滋润度较高的乳霜、油膏、护肤油,不应参与到油皮日常护理之中。
理想与现实
以前阿豆我皮肤差,总觉得要找到一套我心中“完美”的护肤流程,坚持使用,减少痘痘发生,让皮肤变得越来越健康。
然后兜兜转转好几年,看过无数篇科普贴,历经无数次爆痘、烂脸,甚至进入护肤品行业工作,才逐渐摸索出护肤的门道。
“完美”的护肤流程找到了吗?找到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只要预算合理,优质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一抓一把。
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他们认识过最懂护肤的人(行话叫KOC),无论什么护肤问题,在我这里,都能快速得到解答。
但我的皮肤是否变得完美无瑕?
也没有。虽然已经比我刚开始护肤那会儿白净、光滑、细腻了许多,但依然比不过天生好皮。
基因层面的不多说。到现在还在长痘的我找谁说理去?
再者护肤是一件细水流长的事情,哪怕找对了方向,也只能缓慢起效,逐步提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除了护肤,饮食、作息、压力对皮肤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如果天天高糖高油,IGF-1飙升,哪怕产品用得再好,也照样免不了痘痘丛生。
于我而言,护肤不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的工作。
我喜新厌旧,工作性质也要求我必须不断尝新试错(这样才能给出足够真实的体验),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平稳期边缘来回试探,根本“没(空闲的)脸”持续使用适合自己的产品。
选对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合理搭配,用出效果,而不至于烂脸、爆痘,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哪怕偶有翻车,也要快速调整状态,不至于弄出“工伤”。
这便是现实的部分。
“理性护肤,科学种草”。
不光要分析一款产品的基质和功效这些表层性质,判断它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更要懂得如何将其与其他产品合理搭配,构建适合自己的护肤流程,才不至于被一款新产品种草后,乱了手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不变万变,才是我探索护肤过程中,最大的乐趣。
咱们下回见~
顾名思义,油皮,就是脸上出油多。
油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我们皮肤的附属器官——皮脂腺分泌而来。
所以,判断自己是否为油皮的标准,非常简单——只有皮脂腺一个变量。
皮脂腺数量越多,皮脂分泌越发达,出油速度也就越快(然后就油光满面,毛孔粗大了)。
这个状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年龄、环境、天气变化上下浮动。
比如阿豆我在深冬干冷季节,偶尔出油较少,趋近于混油,其他大多数时间是大油皮。这就是受到了气温的影响——皮肤温度每上升1度,皮脂腺的皮脂分泌速度会上升10%。
可能有人问,如果一边出油,一边又感觉皮肤干燥,“外油内干”,那算是油皮吗?
“外油内干”
这里要厘清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出油多寡,与皮肤是否感觉干燥并无直接关系!
诚然,人皮肤分泌的皮脂构成天然的生理屏障,能滋润皮肤,保护皮肤内部水分不散失,缓解干燥、皴裂,但在我们不恰当的护肤方式(尤其是反复清洁)之下,不光皮脂被洗去,连更重要的细胞间脂质和天然保湿因子NMF也被消磨殆尽,导致皮肤自我保水能力下降——干燥、皴裂出现了。
可皮脂腺不会因此而停止分泌皮脂,该油还是油。于是就出现了“外油内干”的情况。
回答刚才的问题,“外油内干”,算是油皮吗?
我认为,是油皮——而且是屏障受损的油皮,或者称之为“油敏皮”。
同时也可以回应另一个经久不衰的谣言。皮肤出油、长痘、毛孔粗大(此处省略一千字)……是因为“水油不平衡”吗?
屁!压根不存在“水油平衡”这个概念!
你的“水”(角质层含水量)和“油”(皮脂腺出油量)根本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想“水平衡”?去保湿!想“油平衡”?去控油!
别载这儿危言耸听(?突然东北虎上线)。
“油敏痘皮”
比较恼人的是,习惯性过度清洁的油皮,往往因为皮肤出油导致痘痘滋生,想通过“深层清洁”,把痘痘给“洗”掉。
殊不知,洗多了,痘痘没好,反而越洗越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变差,还反过来导致痘痘进一步加重,久而久之,成为我觉得最难搞定的油敏痘皮。
有多棘手呢?
想祛痘,却怕刺激;想保湿,又担心“闷痘”,可原地踏步,就意味着继续出油长痘,皮肤惨况无法得到解决,苦不堪言。
虽然问题看似复杂,但我认为,解决方案殊途同归。
无论油皮、油敏皮还是油敏痘皮,其统一的肤质特点在于“出油”这件事。
我们总是下意识,想通过“清洁”来减轻出油带来的各种问题,然而结果却南辕北辙。
我认为,人自身分泌的油脂并非洪水猛兽,相比“清洗”,我更推荐在护肤流程中“调控”。
我的护肤理念
前面说到,皮肤是否干燥与出油多寡并不相干。
根据《中国人面部皮肤分类与护肤指南》,油性皮肤出油多,但角质层含水量却是“正常或偏低”,说明油皮也可能“缺水”,也需要适度保湿。
之前@加薪说过,传统的水、乳、霜分别侧重“浸润”、“融合”与“封闭”,各有各的好(。
干皮的她会凑齐各类【剂型】,满足保湿需求,然后在不同【剂型】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功效】。
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而油皮的我,目标是【从有到优】。
所谓【有】,是说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已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湿】功能;
而【优】,是在皮脂过量分泌的情况下,把皮肤调控到相对舒适的状态。对油皮来说,保湿需求相对较低,只需【轻保湿】即可,不必过度。
我的做法是:
1、清洁,不必用力过猛。
每天只用一遍清洁产品,早上(或者必要时)仅用清水洗脸,养护皮脂膜,并将其作为日间保湿的一环,减少后续保湿产品的叠加。
即:清水洗=你在脸上保留了一款适配性绝佳的轻乳霜。
毕竟,还有什么乳霜,能比得上人自身分泌的皮脂呢?更何况晚间还用了不少水杨酸、果酸和A醇类产品,出油量已经减少一截,不至于非得用洗面奶。
晚间清洁一定要选择一款适用的洁面乳
好雨时节氨基酸洁面乳,从源头让肌肤清爽如初 ,红没药醇+北美金缕梅水+神经酰胺 PCA锌+玉米淀粉+微晶纤维粒控油 配合氨基酸表活,起到1+1>2的作用
2、所有产品,质地必须足够轻薄。可以是:
毫无存在感的化妆水(Toner);轻盈的精华液、精华乳(Serum/Treatment/Essence);水润的啫喱、凝露(Gel);一抹哑光的凝乳、凝霜(Gel-Cream/Water-Cream)。
但尽量避免稠厚的乳霜(Lotion/Cream),封闭性极强的油膏(Balm)和纯油体系的护肤油(Oil)——尤其是在南方湿热的夏天。所以,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刻意选择纯保湿产品。
3、重视功效,多用精华。
油皮因出油量大,经常油光锃亮、肤色暗沉、毛孔粗大,粉刺、黑头、痘痘等问题时有发生,往往对功效的要求比较高。
过量油脂又赋予油性皮肤天生强健的屏障功能(注意,天生爱过敏和后期自己zuo的屏障受损不算)。这些客观因素是福也是祸。
好处在于,油性皮肤有资本尝试大量功效型精华(甚至各种医美项目);不好的地方是,精华比较费钱……而且如果护肤流程中只有纯保湿,不用功效型产品,皮肤状况往往比只做好保湿的干皮糟糕。
4、敏感期,应加强修护,而非过度叠加保湿。
偶尔不恰当地护肤,也会让耐受性较强的油皮脱皮、刺痛、泛红,进入油敏肌状态。这时候,适当提高保湿力度无可厚非。
但仍然要注意,你是油性皮肤,你的皮脂腺还在马不停蹄地生产油脂,你的护肤方式仍然有别于干性皮肤——水乳霜甚至护肤油全往上堆,并非合理的护肤思路。
此时,修护才是第一顺位。用一些屏障修护类精华或者轻薄的乳液,精简护肤流程,配合皮肤自我的修复能力,足以应对。
过度保湿,过度修复,只会让你闭口连连。
护肤流程与搭配方案
护肤理念一旦确定,流程与搭配方案也就顺其自然出现了。
如果让我保留一套完整的护肤流程,那么毫无疑问是:
早:清水洗脸——维C类——抗氧化精华乳——防晒霜;晚:膏状洁面——维A类——保湿/修护类精华液。
晨间,围绕防护展开攻势。
雷打不动的,是清洁后的第一步——维生素C。
其不光提供强大的抗自由基能力,更重要的是,维生素C护肤效果相当全面。
既能螯合铜离子,预防黑色素生成,提亮美白,更可以刺激胶原蛋白再生,淡化已有细纹。
为了保护娇嫩的维生素C,我倾向于用抗氧化类精华乳查漏补缺。其“乳液质地”对油皮来说,往往能提供不错的保湿效果。
此时,功效及保湿需求同时完成。再根据日照程度,匹配不同强度的防晒霜即可。
晚间,核心是修护。
日间因紫外线照射、空气污染等因素诱导产生的皮肤损伤(这里不包括晒伤等情况),我希望尽快得到修复。
这时候,能直接和皮肤细胞对话的维A类,是夜间修护不二之选。
同时,维A的抗皱、嫩肤以及美白、控油效果大家有目共睹。
长期坚持使用维A,不仅真皮层更加紧实饱满,还能促进表皮细胞正常排列,使得角质层更加致密。
短期来看,维A类(及高浓度果酸)会促进角质更迭,让皮肤变得敏感、脆弱。
但若能坚持使用,随着表皮细胞健康分化,皮肤厚度增加,你的皮肤屏障功能会变得越来越强韧。
嗯,我最近爱惨了高浓度果酸,连用半年后,皮肤屏障尤其强健。现在连续每晚用25%果酸都没问题了……(不过大家可不要轻易效仿)
最后,用保湿、修护类精华液收尾,强化保湿,缓解A醇可能带来的潜在刺激。
如此便是我心目中精简且高效的护肤流程。
不用任何霜膏、护肤油,也可以做到适度保湿;
化妆水可有可无,摒弃不靠谱的“补水”理念;
没有贴片面膜,减少不必要且无意义的开销;
不用任何所谓的“美白”精华,也能均匀肤色;
无须深层清洁,皮脂分泌依然得到控制。
油敏皮怎么办
对于油敏皮、油敏痘皮来说,目标更加清晰明了——只需要修护即可。
脱去“早C晚A”的功效外衣,流程就变得异常精简。
早:清水洗脸——保湿、修护精华液——硬防晒;
晚:清水洗脸——保湿、修护精华液。
如此,足矣。
感觉修护力不够?在不引起“额外刺激”的情况下,可叠加其他保湿、修护精华。
保湿力还差点?可以试着增大用量,或者改用乳液质地的保湿、修护精华。
感觉出油有点多?可叠加一款不含剥脱类成分的温和控油产品。
单用一款产品,还觉得刺激?说明这款宣称“保湿、修护”的产品不适合你,要换。
至于美白、抗老等其他需求?可以缓缓再说。
即便是相对敏感的阶段,我仍然不推荐油皮过度保湿——滋润度较高的乳霜、油膏、护肤油,不应参与到油皮日常护理之中。
理想与现实
以前阿豆我皮肤差,总觉得要找到一套我心中“完美”的护肤流程,坚持使用,减少痘痘发生,让皮肤变得越来越健康。
然后兜兜转转好几年,看过无数篇科普贴,历经无数次爆痘、烂脸,甚至进入护肤品行业工作,才逐渐摸索出护肤的门道。
“完美”的护肤流程找到了吗?找到了,而且还能举一反三。只要预算合理,优质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一抓一把。
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他们认识过最懂护肤的人(行话叫KOC),无论什么护肤问题,在我这里,都能快速得到解答。
但我的皮肤是否变得完美无瑕?
也没有。虽然已经比我刚开始护肤那会儿白净、光滑、细腻了许多,但依然比不过天生好皮。
基因层面的不多说。到现在还在长痘的我找谁说理去?
再者护肤是一件细水流长的事情,哪怕找对了方向,也只能缓慢起效,逐步提升。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
除了护肤,饮食、作息、压力对皮肤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如果天天高糖高油,IGF-1飙升,哪怕产品用得再好,也照样免不了痘痘丛生。
于我而言,护肤不仅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的工作。
我喜新厌旧,工作性质也要求我必须不断尝新试错(这样才能给出足够真实的体验),所以,多数情况下,都是在平稳期边缘来回试探,根本“没(空闲的)脸”持续使用适合自己的产品。
选对适合自己肤质的产品,合理搭配,用出效果,而不至于烂脸、爆痘,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哪怕偶有翻车,也要快速调整状态,不至于弄出“工伤”。
这便是现实的部分。
“理性护肤,科学种草”。
不光要分析一款产品的基质和功效这些表层性质,判断它是否适合自己的肤质,更要懂得如何将其与其他产品合理搭配,构建适合自己的护肤流程,才不至于被一款新产品种草后,乱了手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不变万变,才是我探索护肤过程中,最大的乐趣。
咱们下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