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洗过脸,面对化妆台上的瓶瓶罐罐,困扰我们的问题,除了“要宠幸哪个”,还有“这个要用多少”。
关于“护肤品到底要用多少”,大家各有各的问法,但重点都是在“多少”这个“量”掌控不好,担心用少了没效果,又担心用多了太快用完预算超标。
“一瓶能用多久?”“xx一次要挤多少泵?”“xx多久用一次?能用多少次?”“xx建议开封后尽快用完,是不是一次要多用些,赶快用完?”
没有客体,就提“多少”这个量词,没有参考价值,所以下面,我们一起分一下不同情况来讨论。
单品用多少?
大家疑惑最多的,还是某一支单品,一次要用多少,才有效;或者在购买之前,问一下容量和单次用量,算一下是否符合预算。先说一个大原则,即“不用过期产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过了保质期,可以理解为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就不可靠了,但都是真金白银买的,一直放到过期,或者每次都只用一点点,过了保质期都还没有用完,就真的是浪费了。除了动辄2-3年的保质期,有相当一部分护肤品还有“开盖保质期”的使用限制,意思就是开盖后,过了标识的时间,就算是“过期”了。所以有这种标识的产品,要更加注意时间。
当然,咱们拥有的护肤品众多,而且不会把每个产品的开盖时间和保质期熟记于心,最方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备上标签纸和一支笔,在开封的当日,就贴上写好的开封日期和过期日期,在每次使用或者看到的时候都能获得提醒,为了不放到过期,就能避免每次用得过少。(当然前提是没有被埋没到产品架深处看不见……)
说完大原则,我们来看单支产品的用量,但这没有统一的答案,要分不同品类来看。
防晒
最看重用量“多少”的单品,应该就是防晒了,毕竟法规规定,它的防晒指数,是严格按照2mg/cm2的规格来涂抹后测得的(“一元硬币”大小),不足量的话会导致达不到标注的防晒值。另外,均匀涂抹和及时补涂,也决定着防晒霜需要被“用够量”,一个盛夏连一瓶30mL容量的防晒霜都没有用完的情况,要么就是忘记用,要么就是“没用到量”。当然,日常使用也不需要被防晒霜的“用量”捆绑住,根据自己手头防晒霜的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用法,在能接受或者不影响后续上妆的前提下,尽量多涂一些,并且配合抗氧化产品和硬防晒,就能达到不错的防晒效果。
保湿和修护
护肤品的使用说明,常常是“取适量”,但究竟“适量”是“适多少量”,还得我们自己决定。
对于保湿类产品,用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的干燥程度。如果是一款保湿度不高的产品,对于干皮来说,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会比油皮使用的量要大些,以追求保湿的“安全感”,在手头没有保湿更好的产品的时候,这不失为一个可取的做法。但如果是偏油性的皮肤,同一款保湿产品,只用薄薄的一层,甚至不用都可以。对于修护类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修护”不代表着完全温和无刺激,之所以选择它,多半是由于皮肤受损,此时更容易受到刺激,所以,即使是修护类的产品,一开始也需要少量局部尝试,看看皮肤是否受得了。另外,并不是产品使用得越多,修护效果越好,同样是要“适量”,有童鞋反馈过“为了急于修护屏障受损的皮肤,一天之内连续糊很多层修护面霜,结果反而导致大面积长闭口,减少用量后就好转了”的情况。所以这两类的产品用量,是根据自己的皮肤情况和产品特点综合来决定的,多用还是少用,需要自己把握“适量的度”。
猛效产品
猛效类产品自然不必说,只要有猛效产品这名头,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自然会警惕三分,耐受问题会被优先考虑,先少量局部尝试(有时候耳后没问题,到脸上却不耐受,所以在面部大面积涂抹之前,还是推荐先局部少量测试),再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并且使用期间注意多观察,皮肤是否出现了发红、刺痛甚至脱皮等不适反应,一旦不耐受,就要立即停用,单纯保湿。选择猛效类产品,自然是为了它代表的功效去买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改善的皮肤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向的,并且总想要更快地更全面地改善,这就是我们常常一次性叠加多种高功效产品的原因。一次性叠加多了,猛效产品可能就真的“猛”起来,皮肤就扛不住了。所以,我们还是推荐,在选择猛效类产品时,依据自己目前的“护肤优先级”来定,一段时间(至少1-2个月)内专注于一个目标,同时做好基础的保湿和防晒,不过度清洁。
护肤品要涂“多少层”
单个产品的“用量”说完,自然就是总共要用“多少”的问题,即护肤品到底应该涂“多少”层。除去清洁不说,从护肤品的作用来看,有太多的类别,比如保湿、抗氧化、去角质、美白、抗老等,如果每一种效果都要用一个单品,那么总量可能都超过两位数了,按照这么叠加下去,可能护肤效果没见到,却导致了皮肤不适。不需要完全按照市场宣传的那样,将每个“护肤步骤”都一步不落地全部做到,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保湿、功效、防晒”步骤就好。比如,油皮早晨直接用抗氧化+防晒,晚上只用清爽保湿+控油这种“很少层”的做法,是可以的;干皮早晨保湿水+油+抗氧化+保湿面霜+防晒,晚上只用很厚重的保湿霜这种“选择性多层”的做法,也是可以的。
强调一些洁面,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必须要做好
好雨时节氨基酸洁面乳,从源头让肌肤清爽如初 ,红没药醇+北美金缕梅水+神经酰胺 PCA锌+玉米淀粉+微晶纤维粒控油 配合氨基酸表活,起到1+1>2的作用
护肤品要用“多少钱”的
除了前面讨论的护肤品要用“多少量”,还有一点也是大家关心较多的,就是护肤品要用“多少钱”的。
护肤品的预算,完全看个人意愿,这点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是不是一定要用贵妇产品”。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适合的产品。如果从“护肤品用了要有效果”这个角度出发来选择产品,决定项就不是价格,而应该是产品本身的成分和技术,以及和自身皮肤状态的匹配程度。举一些栗子,比如对于干皮的保湿来说,首先应该从“干皮”和“保湿”这两个决定项来确定选择范围,然后再根据预算来看买哪个:
或者,对于屏障健康的油皮来说,想要平滑皮肤去角质,可以选择“酸类”产品,使用时注意耐受问题。
类比这里讨论的“护肤品是不是该看价格来选择”,还有个“是不是该根据年龄来买护肤品”的问题。
篇幅有点长,还是总结一下下:
①根据护肤品的保质期,特别是开盖保质期,提醒自己不要用量过少,建议使用标签纸;
②防晒类产品最看重用足量,同时注意补涂;
③保湿类产品根据皮肤的干燥度来选择单品以及使用量;
④修护类产品也要测试耐受,多涂不代表修护速度更快,可能反而导致刺激;
⑥猛效类产品要注意耐受问题,一次性叠加不推荐超过两个产品;
⑦护肤流程要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⑧买护肤品,首先要看肤质诉求与产品的契合度,其次才是看价格。
希望以上内容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
关于“护肤品到底要用多少”,大家各有各的问法,但重点都是在“多少”这个“量”掌控不好,担心用少了没效果,又担心用多了太快用完预算超标。
“一瓶能用多久?”“xx一次要挤多少泵?”“xx多久用一次?能用多少次?”“xx建议开封后尽快用完,是不是一次要多用些,赶快用完?”
没有客体,就提“多少”这个量词,没有参考价值,所以下面,我们一起分一下不同情况来讨论。
单品用多少?
大家疑惑最多的,还是某一支单品,一次要用多少,才有效;或者在购买之前,问一下容量和单次用量,算一下是否符合预算。先说一个大原则,即“不用过期产品”。
这一点很好理解,过了保质期,可以理解为产品本身的安全性就不可靠了,但都是真金白银买的,一直放到过期,或者每次都只用一点点,过了保质期都还没有用完,就真的是浪费了。除了动辄2-3年的保质期,有相当一部分护肤品还有“开盖保质期”的使用限制,意思就是开盖后,过了标识的时间,就算是“过期”了。所以有这种标识的产品,要更加注意时间。
当然,咱们拥有的护肤品众多,而且不会把每个产品的开盖时间和保质期熟记于心,最方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是备上标签纸和一支笔,在开封的当日,就贴上写好的开封日期和过期日期,在每次使用或者看到的时候都能获得提醒,为了不放到过期,就能避免每次用得过少。(当然前提是没有被埋没到产品架深处看不见……)
说完大原则,我们来看单支产品的用量,但这没有统一的答案,要分不同品类来看。
防晒
最看重用量“多少”的单品,应该就是防晒了,毕竟法规规定,它的防晒指数,是严格按照2mg/cm2的规格来涂抹后测得的(“一元硬币”大小),不足量的话会导致达不到标注的防晒值。另外,均匀涂抹和及时补涂,也决定着防晒霜需要被“用够量”,一个盛夏连一瓶30mL容量的防晒霜都没有用完的情况,要么就是忘记用,要么就是“没用到量”。当然,日常使用也不需要被防晒霜的“用量”捆绑住,根据自己手头防晒霜的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用法,在能接受或者不影响后续上妆的前提下,尽量多涂一些,并且配合抗氧化产品和硬防晒,就能达到不错的防晒效果。
保湿和修护
护肤品的使用说明,常常是“取适量”,但究竟“适量”是“适多少量”,还得我们自己决定。
对于保湿类产品,用多少主要取决于皮肤的干燥程度。如果是一款保湿度不高的产品,对于干皮来说,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会比油皮使用的量要大些,以追求保湿的“安全感”,在手头没有保湿更好的产品的时候,这不失为一个可取的做法。但如果是偏油性的皮肤,同一款保湿产品,只用薄薄的一层,甚至不用都可以。对于修护类的产品,需要注意的是,“修护”不代表着完全温和无刺激,之所以选择它,多半是由于皮肤受损,此时更容易受到刺激,所以,即使是修护类的产品,一开始也需要少量局部尝试,看看皮肤是否受得了。另外,并不是产品使用得越多,修护效果越好,同样是要“适量”,有童鞋反馈过“为了急于修护屏障受损的皮肤,一天之内连续糊很多层修护面霜,结果反而导致大面积长闭口,减少用量后就好转了”的情况。所以这两类的产品用量,是根据自己的皮肤情况和产品特点综合来决定的,多用还是少用,需要自己把握“适量的度”。
猛效产品
猛效类产品自然不必说,只要有猛效产品这名头,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自然会警惕三分,耐受问题会被优先考虑,先少量局部尝试(有时候耳后没问题,到脸上却不耐受,所以在面部大面积涂抹之前,还是推荐先局部少量测试),再逐步扩大使用范围,并且使用期间注意多观察,皮肤是否出现了发红、刺痛甚至脱皮等不适反应,一旦不耐受,就要立即停用,单纯保湿。选择猛效类产品,自然是为了它代表的功效去买的,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想要改善的皮肤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方向的,并且总想要更快地更全面地改善,这就是我们常常一次性叠加多种高功效产品的原因。一次性叠加多了,猛效产品可能就真的“猛”起来,皮肤就扛不住了。所以,我们还是推荐,在选择猛效类产品时,依据自己目前的“护肤优先级”来定,一段时间(至少1-2个月)内专注于一个目标,同时做好基础的保湿和防晒,不过度清洁。
护肤品要涂“多少层”
单个产品的“用量”说完,自然就是总共要用“多少”的问题,即护肤品到底应该涂“多少”层。除去清洁不说,从护肤品的作用来看,有太多的类别,比如保湿、抗氧化、去角质、美白、抗老等,如果每一种效果都要用一个单品,那么总量可能都超过两位数了,按照这么叠加下去,可能护肤效果没见到,却导致了皮肤不适。不需要完全按照市场宣传的那样,将每个“护肤步骤”都一步不落地全部做到,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保湿、功效、防晒”步骤就好。比如,油皮早晨直接用抗氧化+防晒,晚上只用清爽保湿+控油这种“很少层”的做法,是可以的;干皮早晨保湿水+油+抗氧化+保湿面霜+防晒,晚上只用很厚重的保湿霜这种“选择性多层”的做法,也是可以的。
强调一些洁面,基础中的基础,而且必须要做好
好雨时节氨基酸洁面乳,从源头让肌肤清爽如初 ,红没药醇+北美金缕梅水+神经酰胺 PCA锌+玉米淀粉+微晶纤维粒控油 配合氨基酸表活,起到1+1>2的作用
护肤品要用“多少钱”的
除了前面讨论的护肤品要用“多少量”,还有一点也是大家关心较多的,就是护肤品要用“多少钱”的。
护肤品的预算,完全看个人意愿,这点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便是“是不是一定要用贵妇产品”。没有不好的产品,只有不适合的产品。如果从“护肤品用了要有效果”这个角度出发来选择产品,决定项就不是价格,而应该是产品本身的成分和技术,以及和自身皮肤状态的匹配程度。举一些栗子,比如对于干皮的保湿来说,首先应该从“干皮”和“保湿”这两个决定项来确定选择范围,然后再根据预算来看买哪个:
或者,对于屏障健康的油皮来说,想要平滑皮肤去角质,可以选择“酸类”产品,使用时注意耐受问题。
类比这里讨论的“护肤品是不是该看价格来选择”,还有个“是不是该根据年龄来买护肤品”的问题。
篇幅有点长,还是总结一下下:
①根据护肤品的保质期,特别是开盖保质期,提醒自己不要用量过少,建议使用标签纸;
②防晒类产品最看重用足量,同时注意补涂;
③保湿类产品根据皮肤的干燥度来选择单品以及使用量;
④修护类产品也要测试耐受,多涂不代表修护速度更快,可能反而导致刺激;
⑥猛效类产品要注意耐受问题,一次性叠加不推荐超过两个产品;
⑦护肤流程要个性化,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⑧买护肤品,首先要看肤质诉求与产品的契合度,其次才是看价格。
希望以上内容能给大家提供一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