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治平
前几天在网上查资料,年到居然有中牟人转载原阳和中牟争官渡的文章,那文章中所谓的“老中牟”竟然还说原阳争官渡的事“也对、也不对”。让人特别的郁闷!做为一个中牟人,如果你不能为家乡增光添彩,起码也别给她添乱、抹黑!有感于此,特撰此文,先从三国时官渡的地形说起!--------治平手记
官渡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著名史料,如《辞源》、《古今地名大词典》、《水经注》及一些正史的《地理志》等,都注释为:“在中牟东北”或“中牟东北五里”。这里指的是中牟县城东北五里,还是在中牟县的腹心地带。之所以决战点会选择在这里,并不是巧合,是因为当时这里特殊的一形决定的。
这一带地貌的变迁,即使是从三国时期算起,在这1800年的光阴里,也足以是沧海桑田了。据《水经注》记载,当时的官渡位在渠水南岸,在中牟县境内。而中牟和阳武的分界线就是这个渠水,河北是阳武,河南是中牟。渠水从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过开封后转折东南流,注入淮河。途中又汇合很多支流,也算是一条不小的河流。是连接黄、淮的主要水上通道,也是开封城的主要水源。官渡西南就是“天下九泽”之一的圃田泽,据史料记载:圃田泽“东极官渡,西限长城,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又据〈〈元和志〉〉记载:管城东三里是圃田泽。可以得知,长城和圃田泽的西岸都在管城东二、三里的地方。同时也说明从官渡一直到现在的郑州市区都是水。在官渡东南约十里处,既今天的官渡镇板桥村附近,又是一个湖,叫萑苻泽。春秋时期,在这里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史称“萑苻泽奴隶起义”。到三国时,萑苻泽面积已经极度萎缩,规模要小于圃田泽,但是有役水的注入,只是一个季节湖而已。湖水的涨涨落落,形成很大的一个沼泽区。
综上所述,官渡西边是巨大的湖面,东边是广阔的沼泽区,中间只留下一个长约二十许里,宽数里的陆地可以通行。这样的地形得天独厚,构成了许昌的天然屏障,官渡正好处在这屏障的咽喉之处。极具军事战略地位。
曹操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也知道官渡的重要性。所以战役之初,他就是把官渡做根据地的。前期战事不顺,一退再退,到官渡便不敢再退了。在这里,他能以三万敌十万,并坚持几个月,最终胜利,官渡的地形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基础因素。
官渡以北阳武境内是什么样的地形呢。据〈〈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载:袁绍以沙丘为营,绵延数十里。这基本上算是比较开阔的地带,适合大兵团作战。袁绍兵马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他能让曹操退回官渡。到了官渡,曹操凭借官渡的有利地势,化解了袁绍人多的优势,才让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有谋士向袁绍建议绕过官渡袭击许昌,袁绍没有采纳,很大原因就是绕道太麻烦。看一下后面的图就明白了。
这个萑苻泽遗址
文章出处:http://user.qzone.qq.com/254811373/infocenter?ptlang=2052&ADUIN=254811373&ADSESSION=1269786277&ADTAG=CLIENT.QQ.2719_Mysrv.0
前几天在网上查资料,年到居然有中牟人转载原阳和中牟争官渡的文章,那文章中所谓的“老中牟”竟然还说原阳争官渡的事“也对、也不对”。让人特别的郁闷!做为一个中牟人,如果你不能为家乡增光添彩,起码也别给她添乱、抹黑!有感于此,特撰此文,先从三国时官渡的地形说起!--------治平手记
官渡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著名史料,如《辞源》、《古今地名大词典》、《水经注》及一些正史的《地理志》等,都注释为:“在中牟东北”或“中牟东北五里”。这里指的是中牟县城东北五里,还是在中牟县的腹心地带。之所以决战点会选择在这里,并不是巧合,是因为当时这里特殊的一形决定的。
这一带地貌的变迁,即使是从三国时期算起,在这1800年的光阴里,也足以是沧海桑田了。据《水经注》记载,当时的官渡位在渠水南岸,在中牟县境内。而中牟和阳武的分界线就是这个渠水,河北是阳武,河南是中牟。渠水从荥阳北引黄河水东流,过开封后转折东南流,注入淮河。途中又汇合很多支流,也算是一条不小的河流。是连接黄、淮的主要水上通道,也是开封城的主要水源。官渡西南就是“天下九泽”之一的圃田泽,据史料记载:圃田泽“东极官渡,西限长城,北佩渠水;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又据〈〈元和志〉〉记载:管城东三里是圃田泽。可以得知,长城和圃田泽的西岸都在管城东二、三里的地方。同时也说明从官渡一直到现在的郑州市区都是水。在官渡东南约十里处,既今天的官渡镇板桥村附近,又是一个湖,叫萑苻泽。春秋时期,在这里曾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史称“萑苻泽奴隶起义”。到三国时,萑苻泽面积已经极度萎缩,规模要小于圃田泽,但是有役水的注入,只是一个季节湖而已。湖水的涨涨落落,形成很大的一个沼泽区。
综上所述,官渡西边是巨大的湖面,东边是广阔的沼泽区,中间只留下一个长约二十许里,宽数里的陆地可以通行。这样的地形得天独厚,构成了许昌的天然屏障,官渡正好处在这屏障的咽喉之处。极具军事战略地位。
曹操也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也知道官渡的重要性。所以战役之初,他就是把官渡做根据地的。前期战事不顺,一退再退,到官渡便不敢再退了。在这里,他能以三万敌十万,并坚持几个月,最终胜利,官渡的地形虽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却是基础因素。
官渡以北阳武境内是什么样的地形呢。据〈〈后汉书〉〉、〈〈资治通鉴〉〉记载:袁绍以沙丘为营,绵延数十里。这基本上算是比较开阔的地带,适合大兵团作战。袁绍兵马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他能让曹操退回官渡。到了官渡,曹操凭借官渡的有利地势,化解了袁绍人多的优势,才让战争转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有谋士向袁绍建议绕过官渡袭击许昌,袁绍没有采纳,很大原因就是绕道太麻烦。看一下后面的图就明白了。
这个萑苻泽遗址
文章出处:http://user.qzone.qq.com/254811373/infocenter?ptlang=2052&ADUIN=254811373&ADSESSION=1269786277&ADTAG=CLIENT.QQ.2719_Mysr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