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孤例吧 关注:76贴子:1,112
  • 7回复贴,共1

正定临城两地暗战:赵云故里纷争风云乍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0-03-30 11:07回复
    2楼2010-03-30 12: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 123.182.251.*
      关于赵云墓的几种传说,哪个才是真的?
      1、口述:陈秀成,整理:卢春杰
      在临城县西竖镇东菅等村北的天桥坡下,有一个很大的土疙塔,人们都说:这就是赵云墓。提起赵云墓还有一段离奇曲折非常动人的故事。
      传说赵云智勇双全,百战百胜,从没有打过败仗,被人们称为常胜将军。后来老死军中,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要家人把自己埋在澄底村的古山,并一再叮嘱家人,一定要看到三种情景才能下葬,哪三种情景呢?一是枯木开花,二是戴铁帽子的,三是驴骑人。这三种一出现,说明时辰一到,立刻下葬,切记,切记。家人虽然百思不得其解,但还是含着泪点头答应了。
      到了埋葬那天,人们早早的吃了午饭,起了灵,抬着棺材,到了古山,因为没有看到赵云所说的三种情景,于是就在那里等着,等到了时辰,也就是出现了以上三种情景才埋。人们在那里一等也没有出现,二等也没有出现,三等还是没有出现,不要说三种情景就是一种情景也没有出现。从太阳偏东等到太阳正中,从太阳正中等到太阳偏西,又从太阳偏西等到太阳西下,人们等得不耐烦了,都焦急起来,纷纷议论说:赵云所说的三种情景没有一点道理,是不可思议的,不可能出现。就在人们议论的时候,明朗的天空忽然暗了起来,人们这才注意地抬起头来,看到明朗的天空起了乌云,那乌云开始是一小片,可是长得很快,很猛,越长越大,越长越高,不一会儿就布满了半个天空。“要下雨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又有人说:“赶紧埋吧,不然要挨雨淋了”,大家都随声附和说:“对,埋了算了,三种情景是不会出现的。于是大家匆匆的把棺材下了葬,匆匆的埋了。刚埋完就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黄豆大的雨点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于是人们都纷纷到附近无人居住的小屋里去避雨。小屋前有一条路,是人们到临城赶集、上庙的要路,这一天正是临城集,不时有人冒雨从临城赶集回家,从路上经过。忽然,人们看见了一个男人,扛着一根扁担,扁担上绑着几枝花,大概是为女儿买的吧,花儿一颤一翘的,从人们眼前走过去了,这时有人醒悟过来,说:“这大概就是赵云所说的枯木开花吧。”人们继续在屋里避雨,不一会,人们又看见一个青年人双手举着一个倒扒着的铁锅,罩在自己头上,用来避雨,“这就是戴铁帽子的吧,赵云说得还是挺准的”“那么驴骑人呢?驴骑人是怎么回事?”在人们的议论和疑问中,“铁帽子”一起一伏的走进雨幕里。人们仍然在屋里避雨。又过了一会,人们又看见一个中年人,脖子上驮着一头小驴,左手攥着驴的两条前腿,右手攥着驴的两条后腿和一条栓着大驴的缰绳,大概是半路上大驴下了小驴,又遇到大雨,路很滑,小驴走不动,于是中年人只好驮着小驴牵着大驴往前赶路,一摇一晃的逐渐从眼前消失了。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叹道:“三种情景都应验了,赵云真是个神人”可是为时已晚,早已入葬。大家都感叹惋惜不已。
      埋葬赵云那天所发生的事传到曹军中,曹军头子惊叹道:“赵云乃神人也!”又想凡是武将大都战死沙场,身首异处,只有赵云死后落了个囫囵身子,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于是偷偷的派人在夜里把赵云的墓挖开,把赵云的脑袋割走。当人们发现赵云的墓被挖,头被割走后,马上报告给了汉军,汉军又上报给朝廷,于是朝廷派人给赵云按了一个金脑袋。赵云的女儿见后哭道:“金脑袋,银脑袋,不如俺爹那个肉脑袋。”为了防止赵云的墓再次被盗,于是有一个聪明人提议,打七十二个墓坑,做七十二口棺材,一个棺材里放上赵云的尸首,是真的,其它的不放,装上别的东西,是假的,然后让人们抬着赵云的棺材沿着赵云的墓坑串,到了入葬的日子,那个棺材抬到那个墓坑,就在那个墓抗入葬。让人分不出真假,大家都非常赞成,于是就按聪明人说的去做。墓坑挖好了,棺材做好了,装好了,大家分别抬着赵云的七十二口棺材,沿着赵云的七十二个墓坑依次挨着串,串了好几天,还没有到日期,人们有些烦了,后来下起了大雨,人们实在不愿意再串了,于是一声令下,都就此墓坑埋葬,至于那个是真,那个是假,就不得而知了。东菅等村北天桥坡下的土圪塔就是当时留下的赵云坟,也叫赵云墓。
      


      3楼2010-03-30 20:52
      回复
        • 123.182.251.*
        【长坡赵云之墓】
        侯风春
        在临城澄底村西有一个地方叫“长坡”,村民们也把它叫做“长坡岭。”说它是岭一点儿也不假,远远望去一溜儿斜坡逶迤,头坠泜河,尾倚白云山,从坡麓上去,崎岖小路直通岭巅。岭巅平坦,有土可耕田。传说在古时,这里林密葱郁,加上泜河河道清风宜人,造就了长坡岭的景色优美。盛夏似秋,凉意袭来,又是一个清爽的去处。只见那白云山云雾缭绕,更为古城增添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古人曾有诗云:
        谁把云雾挂,盛日暑不收。
        风行出作线,长坡一孤舟。
        说的是:长坡岭尤如一个停泊在云雾中的孤舟,又有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的意思。
        在长坡岭下,有一硕大的土冢,土层明显属堆垒而成,世代流传,都说它是赵云墓。该墓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赵云跟随刘备创立蜀国,一生征战雄魂还家,为感念乡情邻谊,常施舍村民婚丧嫁娶用的盆、碗、盘、碟等物。也就是说:只要你头天晚上坟前一柱香火,次日便有盘碟存放墓前,取走可用。后有贪心之人借而不还,也就失灵了。
        史书记载:赵云死于四川成都,谥封顺平侯,葬于锦屏山。在临城又有了另一种传说:是后主刘禅因感恩赵云冲阵救主和创建蜀汉有功,旨谕从成都――临城一线建36个疑冢(也有防后人盗墓的意思)。于是,澄底村世代流传着“一年三百六十天,月月天天埋赵云”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在临城“临邑古城”和乱木水库一带,这种唤作赵云墓的大土冢就有20多处。“乱木”(原名“乱墓”),也就是为了扰人视线,建墓者故弄玄虚将土冢搞乱了,这也是乱木村名的由来。
        赵云墓为何选择在长坡?
        按照澄底村上年岁的人说:一是长坡岭在澄底村,赵云是澄底村人,叶落归根,埋在家乡的黄土地是正理。二是借“长板坡”之名,寓赵云大战长板坡百万军中救刘禅之意。难怪在长坡岭和泜水滨的交接处曾有一座小石桥也叫“当阳桥”呢。
        【赵云的故事】
        刘吉会
        相传三国时期,临城县澄底村有个赵娃子,赵娃子就是传说中的赵云,即常胜将军赵子龙。
        赵娃子从小就喜爱武术,平时他经常拿着木棍当刀枪操练武术。有一年夏季,有一天夜里乌云涌现,雷雨交加,下了一夜暴雨,第二天雨过天晴。赵娃子带着八九个跟他年龄相当的孩子到沙滩上操练武术,然后他又把这几个孩子分成敌我两伙,由他指挥,进行所谓打仗,这几个孩子都称他为长官。这一群小孩子们玩耍的累了,就躺在沙滩上休息,不一会赵娃子和其他几个小孩子躺着躺着睡着了,但有一二个小孩没有睡着。没有睡着的这一二个小孩忽然听到澄底泜河的上游传来了轰隆隆的巨大流水声音,心想一定是山洪暴发了,于是就大声叫喊:“喂!同伙们!山洪暴发了,快退到岸上去吧! 被喊醒的几个孩子迅速退到岸上去了,唯有赵娃子眼也没有睁,摆摆手说:慌什么,洪水距离我们这里还远着呢,我困的很,让我再睡一会,才退到岸上去吧!急的赵娃子同伴都劝说让赵娃子退到岸上去,但是劝说无效。此时赵娃子同伴急中生智,飞跑到赵娃子家,把山洪暴发情况告诉了他父母亲……,让他父母亲把他领回家吧。
        其他小孩子们走后,赵娃子在沙滩上继续睡觉,山洪由西向东流,越来距离赵娃子越近了,此时,有个蝼蛄钻到赵娃子裤腿里了,赵娃子腿上一发痒,醒了,脱下裤子一看,原来是个蝼蛄扰乱他的睡眠,气的赵娃子捉住蝼蛄把它脑袋拔下来了,蝼蛄丧了命。霎时间,洪水流到了距离赵娃子几十米的地方,此时赵娃子心想:蝼蛄怕洪水把我淹死,专门钻到我裤腿里把我弄醒,让我快退到岸上去,这是为了救我的命,我却恩将仇报,把它脑袋拔下来,结果了它的性命,这实在是对不住它。为了把蝼蛄救活,赵娃子从枣树上弄了一个枣垎针,顺手把蝼蛄的脑袋和脖子穿在一起,那个蝼蛄奇迹般地又活了,迅速跑到岸上去了。
        洪水由西向东流,流到距离赵娃子几十米的地方忽然停住了,水深积了二三米,洪水发出巨大的轰隆隆的声音,好像说:赵娃子别在沙滩上睡眠了,快退到岸上去吧,别挡着俺的去路,让俺过去吧。此时赵娃子不慌不忙地带着微笑说:“让水从我身下过去吧,结果水头一低,潜入地下,从距离赵娃子几十米的地方澄入河底向东流去,从此这个村取名澄底。
        以上这神奇的故事发生以后,澄底村里的群众都认为赵娃子不是凡人,可能是天上什么神下凡来到人间的神童。赵娃子母亲回想起生赵娃子头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里看见天上云彩五彩缤纷,一条巨龙从五彩缤纷里从天而降投入自己的怀里。赵娃子的母亲根据她做的这个梦,跟赵娃子取名为赵云,字是子龙。
        群众们为了尊重这位传说中的神童,当赵娃子长大以后,就没有人喊他的奶名了,而尊称为赵云或赵子龙,由于赵云武术超群,由县把他推荐到省,由省把他推荐到三国之一的蜀汉。
        由于赵云屡立战功,从无打过败仗,所以赵云成了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
        在大邑县城东1公里银屏山下。冢大如小丘,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四周有石砌女墙,古柏森森。墓前有清幽雅静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正中竖有高2.5米、宽1米的墓碑,上刻“汉顺平侯赵云墓”七篆体大字,两侧刻有填金对联“赤胆永佑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匾文“永烈千秋”。赵云(?-229),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三国蜀汉名将。建兴六年(228年),随诸葛亮攻汉中,分兵拒曹真,因兵力悬殊,退守汉中。翌年,病死成都。因赵云曾在大邑戎兵防羌,故后主敕葬银屏山麓。
        


        4楼2010-03-30 20:52
        回复
          争抢赵云,是有人觉得祖宗饭好吃,但即便是吃祖宗饭也有个怎么吃的问题,不能强吃、硬吃,不能吃得没出息,不该吃也吃。一种行政主导下的争抢行为,是权力的错位。不伦不类的赵云工程,是在贬低三国文化,制造假象的赵云工程,只会削减当地既存的文化积淀。急功近利,以浮躁的心态对待历史,不以文化为本位,虚构历史,只会留下历史的笑柄。争抢赵云行为里面,有个惰政思维,就是以为用赵云作资源,发展地方旅游经济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这是拍脑袋,想当然,是把复杂的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了。抢来的赵云,能有什么文化底蕴?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力吗?现实对此的回答恐怕只有一个字:难!


          5楼2010-03-31 20:59
          回复
            最后!我在重复几句!肺腑之言!赵云是个人名,我们理所当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无论是作为历史记载中的人物,还是文学形象,赵子龙在本土人心里,都十分了得。他身高八尺,姿颜雄伟。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正定、临城两地的官员,争抢赵云,正如其他地方的官员争抢古代名人一样,其本意主要不在赵云身上所体现的忠孝、仁义文化,抢的是自个儿唱戏的戏台子。
            赵云搭台,官员唱戏,且两地官员唱对台戏,是权力发飙,是以文化建设之名滥用权力。赵云原本有故里,它又不是个物,要靠争抢得来。争夺“赵云故里”,口水仗之后,众官员的行为凸显的部分才是争夺的真相。两地大兴土木,此一地修建“赵云故居”,彼一地营造“赵云文化主题公园”,所费皆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临城想借助赵云,树立一种临城精神,赵云只是个载体,这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是敢于花钱的精神,还是勇于争抢的精神?争抢赵云,目的是利用赵云作金字招牌,“利”字当头,“金”在其中。地方经济利益之争的后面,还有个官员的政绩之争,这是争抢赵云的内驱力所在。
            


            6楼2010-03-31 21:06
            回复


              7楼2011-01-04 17:37
              回复


                8楼2011-01-25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