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冠果产业吧 关注:14贴子:46
  • 0回复贴,共1

#文冠果# #药食同源# 文冠果产业是可以让人民富裕的新兴产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08年我们介入文冠果产业开始,我们一直处在探索,摸索的道路上,在这条路上,我们已经几经起落,跌倒了再爬起来,跌倒了再爬起来。在这样的探索中我们毅力前行,矢志不渝。然而支撑我们走下来走到今天的信念和信仰支柱就是文冠果产业可以让人民富裕,让百姓富裕,是一个实实在在能为人民进行服务,可以为人民谋幸福的新兴产业。这便是我们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信念和力量源泉。

大家可能很好奇,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发心和决心,甚至是信念信仰!这是因为我们文冠人民(北京)国际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甘肃省仁民绿色文冠果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国中文冠果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文冠果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的创始人,总负责人董柄辰先生他从小的经历和他的坚持和引领有关,因为我们董柄辰董事长他从小“吃百家饭”的成长经历,使他从小就深刻铭记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回报父老乡亲的这颗种子从小就在他心里深深的扎下了根。他从小也就开始探索和摸索着这条可以回报乡亲的道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兔子、贩金鱼、引进新品种核桃树等各种道路的探索和摸索以及尝试。从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经常关注和观看CCTV7频道(以前的央视农业频道)里面的《每日农经》、《致富经》、《科技苑》、《农广天地》等节目。学习农业技术和了解农业信息。因为他知道和农民息息相关的就是农村和农业,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三农”和“三农问题”。要想回报父老乡亲,和农民最直接的行业就是农业。

就是这个想法让他从学校出来后一头便扎进了农业,一扎就是14年。在经过从小不断的学习和尝试、摸索和探索以及出于社会后去陕西杨凌高新农业产业园区的实践和学习及专家老师的指引和教导下。他终于真正的走上了农业这条道路。而且深深的扎下了根,这根越扎越深,直到坚韧不拔,矢志不移。坚韧到他可以刚出学校就去担牛粪担子学习农业技术,坚韧到为了家乡引进一批新品种树苗,途中倒了六趟班车,晚上下来寸步难行。因为东西太多,而那时的他太过贫乏,基础太过薄弱。真难想象他这十几年的农业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即使这样却依然难挡他心中的那份回报父老乡亲的熊熊烈火,而且越烧越烈,越烧越旺。烧到最后成立了文冠果合作社,带领父老乡亲种植了几千亩文冠果树苗后,因为文冠果是新产业,没有市场,没有效益。老百姓得不到重视,把羊群赶进去,将文冠果树啃掉,毁掉。而这些恰恰是他的乡亲邻里,都是有恩与他的人,他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他站在地里,天上在下雨,而他的心却在流泪。看着被毁了的文冠果树苗,如同失去孩子一般心痛,大雨倾注而下,不知道是雨还是泪,模糊了视线,痛彻了心扉。即使这样,依然没有阻挡住他发展文冠果事业的脚步和决心,即使这样的大雨依然没有浇灭他为父老乡亲为百姓谋幸福的信念和意志。反而是千锤百炼,愈发坚定和坚韧,心定志坚。在悲痛之余,深刻反思和反省总结后。深刻认识到文冠果产业没有走向市场,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闭环,从而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百姓们看不到经济效益。即使它具备全身是宝的市场潜力和市场前景,即使说的天花乱坠,也是“无用的”。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是根本原因!

董先生他当时的一句座右铭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以:他依然决然的奔赴北京,为文冠果产业的发展,为文冠果产业能造福百姓造福人民而寻求道路和出路?
下面是他2014年离开家乡为文冠果产业寻求出路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词;
《文冠志•重阳》•董柄辰
岁岁重阳,今有重阳。一年一度似白驹,忆昔出乡关。
出庆阳,跨平凉。过定西,到金城。
六盘山上展望,心情逐浪高。
文冠之路始遥远,比起当年长征路。心定,志坚!
离兰州,历长安。经洛阳,赴京都。
冬去春来,文冠花开不遥远。
(略有改动,花节改花开。)

在北京董先生创建了文冠人民(北京)国际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又在甘肃创建了甘肃省仁民绿色文冠果有限责任公司,在这里我们只能粗略的讲一下整个发展过程当中的一星半点,而真正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发生的人事故事和产业变迁却是“一言难尽”。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毅力前行。
为人民谋幸福、让文冠果产业为人民,为百姓造福这是我们的信念、初心和信仰。

而我们董事长最喜欢的几首歌之一就是《咱老百姓》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个月呀月光明!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呀太阳红。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原上草,芳草连天才有,那个春呀春意浓!
都说咱老百姓啊!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那个巨呀巨轮行。
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它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是好人都不忘。
百姓的养育恩,鞠躬尽瘁为了,报答这未了情.........!


IP属地:北京1楼2021-06-05 10:4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