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吧 关注:118贴子:1,630

唐朝恒逻斯战役失败真正之后果

收藏回复

  • 211.136.28.*
恒逻斯战役的后果更多的体现在科技文化上而不是政治军事上,事实上西域的一死懒化是在喀啦汗王朝时完成的,此时无论唐朝还是大食全都早已四分五裂了;但恒逻斯战役中被俘的大批唐朝工匠将中国的造纸术等技术传播到了大食,促进了大食和西方文明的发展,这才是此役真正的意义!但恒逻斯战役与安史之乱相隔实在太近,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步走向了衰落退出了西域,这才给人以错觉。


1楼2010-03-31 13:46回复
    • 211.136.28.*
    恒逻斯战役,唐军二万,盟军五万,共七万,大食联军二十万;唐军奔驰七百里,与大食联军大战七日未分胜负,要不是葛旬录人阵前突然背叛反戈一击,大食联军早就全军覆没了,就这样大食联军伤亡也有十多万人,双方的战损比例超过了一比五,唐军可谓虽败尤荣;由于此战大食人损失惨重再也无力东进,而唐军虽败实力犹存但急需休养生息,所以才赞时休战,要不是随后发生了安史之乱,唐军主力东调,以高仙芝的性格,势必再战报仇,到那时大食人被屠宰的一干二净也不是没有可能;而大食方面由于此战惨胜,也从此畏唐朝如虎,不敢再战,要不然大食人也不会在唐朝陷入安史之乱之机不敢东进


    2楼2010-03-31 16:33
    收起回复
      • 211.136.28.*
      天宝九年的唐朝对碎叶黄姓突骑施发动了战争以支持黑姓可汗,但天宝十年的时候,碎叶地区依然处在反唐的黄姓突骑施人的控制之下,高仙芝不可能在出兵之前对此致之不理,以防遭到两面夹击,天威健儿此时应该就在碎叶而不会在恒逻斯


      3楼2010-03-31 23:55
      回复
        贴吧处处见28


        删除|4楼2010-04-01 20:46
        回复
          • 211.136.28.*
          恒逻斯战役是唐与大食争夺势力范围的一场战争,战前石国王子为求复仇已经前往呼罗珊搬取救兵,而河中各国也因为高仙芝的背信弃义的行为纷纷派出援军,可以说唐军在战前已经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从而空前孤立;高仙芝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地位,遂先发治人长趣七百里以求达到战役的突然性,根本就没有与大食决一死战的准备,要知道唐朝在天宝九年刚刚平定了黄姓突骑施人的反抗,碎叶地区并不稳定,唐朝如果意图决战是绝不会选择这一时机的


          5楼2010-04-02 05:31
          回复
            • 211.136.28.*
            高仙芝用兵一惯以长途奔袭著称,而这又来源于唐军的作战能力,要知道唐朝的军队是一支每名骑兵都拥有三匹战马,即使步兵也拥有一匹战马,全军明光铠配备达七成以上,拥有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武器的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没有这个资本高仙芝又怎么可能做到长途奔袭!此外,唐朝的战略重点一直是土藩,对西域一直采取的是防守战略,其与大食之间的战争不过是争夺势力范围的战争而已,根本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至于说唐军的失败,与葛循录人有极大的关系,因为就在恒逻斯战役后,葛旬禄人的势力便悄然崛起,代替了昔日突骑施人的角色,这就说明了其必与大食方面达成了某种谅解,而这又势必会在恒逻斯战役进行之中才对!


            6楼2010-04-02 12:21
            收起回复
              • 222.41.29.*
              唐之附属盟国西域绿洲城邦小国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都城拓折城,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地处丝绸之路,农业发达,居民善于经商,可谓富甲西方。高仙芝垂涎于石国力财富,想要掠为己有。750年,高仙芝诬告石国王“无蕃臣礼”,领兵前去讨伐。其实石国与唐朝关系还是不错的,据《册府元龟》卷971记载,自从他继位后,对唐朝一直朝贡不断:740年,唐玄宗曾册封石国王伊捺吐屯屈勒为顺义王,第二年他曾上书玄宗请求讨伐大食,被拒绝。公元742年,又册封其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 743年,遣女婿康国大首领泰染缅献方物; 746年。遣使献骏马十五匹,石国副王伊捺吐屯屈也遣使献方物; 747年,遣使献马, 749年,还派王太子远恩入关朝觐。即使在发生怛逻斯战后2年753年,石国又恢复对唐的朝贡后又有封其为怀化王的记载,那俱车鼻施于是又返回早先的策略,一方面迫于武力不得不继续臣服于大食,一方面抵御不了唐朝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诱惑,又派使臣去长安示好,唐则顺水推舟重新册封其为怀化王。昭武九姓地区大多数的小国家,比如康国,安国,史国等,大多处于这种两难的境地。对比西域各国,石国国王对唐朝的态度可以说是比较恭顺和真诚的。石国国王那俱车鼻施继位之后,因为对唐朝忠诚,曾被唐玄宗皇帝册封为怀化王,并赐予优待和免罪的证明——铁券。所以当唐军到来后,那俱车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约和。高仙芝假意遣使者将那俱车鼻施骗到长安,然后趁乘其不备,出兵掩袭,俘虏石国部众。随后高仙芝纵兵杀掠,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肯放过。这次行动,高仙芝共获石国“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其馀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10楼2010-04-23 02:43
              回复
                • 222.41.29.*
                   ”高仙芝从石国回军的途中,又诬蔑突骑施反叛,攻打了突骑施,俘虏了移拨可汗。与石国一样,突骑施也是当时西域各国中与唐朝关系最亲密的国家之一。石国与突骑施的被攻打,引起当地民众的反抗,唐军因此大肆镇压,被害者除石国的老弱之外,多为在石国贸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于是,高仙芝在向朝廷报功队又多了一项“破九国胡”。 750年这时正是河中突骑施和昭武九姓各国反大食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人把大食驻军1万人包围,打死了大食前锋,结果却被高仙芝为满一己之贪财私欲而出卖,自毁为唐抵挡大食的突骑施盟友。天宝十年(751)正月二十四日,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那俱车鼻施行至长安的西北的开远门时,被唐玄宗所杀。移拨可汗也被处斩。玄宗以高仙芝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大概是不长时间,唐玄宗识破了高仙芝西征的底细,迁就了高仙芝,没有治他的罪,所以高仙芝及其部下虽有灭国之功,但却没得到重赏。


                11楼2010-04-23 02:44
                回复
                  • 222.41.29.*
                  西域中亚地区原本的宗教,最大的是天竺佛教,其次是波斯拜火教及既教(锁罗亚斯德教,),波斯摩尼教等,大食在这些地区所征收的赋税尤为沉重,以至于康国和石国等国王不断写信给唐玄宗,请求派兵对付大食。但唐可能在权衡得失后,并不打算与大食决裂,因为在对付共同的敌人吐蕃方面,后者始终被看作不错的盟友。这种微妙的局面在公元747年后发生了转变,首先是大食国内,由于前述的原因,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由于不堪忍受不公平的税收政策不断发生起义,黑衣大食趁机在呼罗珊崛起,阿布•穆斯林(Abu Muslim,中国史籍称作并波悉林)率领的军队攻占了巴格达,阿拔斯王朝取代了伍麦叶王朝。而中亚地区的战乱则一直持续到750年前后。一向处于唐与大食夹缝中的石国和周围的一些突骑施部落似乎也找到了独立的机会。这是容易理解的,一方面在大食的压迫下忍无可忍,一方面因长期以来向唐政府的求助只换来一堆悦耳动听的头衔而根本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援助愤愤不平,足以使他们与一直就蠢蠢欲动的突骑施部落联合起来同唐和大食决裂。750年前后此时大食的呼罗珊总督阿布•穆斯林与其部将齐亚德•本•萨里赫(Ziyad b. Salih)挥师北上,正在与阿姆河和锡尔河河间地区的反对者作战。


                  12楼2010-04-23 02:47
                  回复
                    • 222.41.29.*
                    关于大食参战人数完全是战败方后人阿Q粪粪和小白们在杜撰的意淫文章中自我安慰捏造的精神胜利法,这是根本没有任何记载出处诡辩开脱而已,什么战胜方大概有4万精锐呼罗珊骑兵和10几万从属部队。在英文维基上对大食的人数并未给出(中文维基为4万人)。大食从当初一个沙漠绿洲麦地那,到统一大食半岛过程中,其作战人员几乎从没超过万人。[即使今天全大食半岛人口也没当年唐朝人口多]。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对外扩张时:也才不过3万灭波斯。2万攻东罗马[拜占廷]西亚北非,7000吞葡萄牙西班牙。6000并印度河两岸。即使围攻近在咫尺的头号大死敌东罗马[拜占廷] 帝国千年不破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才只不过号称海陆12万而已。[大食史上空前绝后阵容]具体参考英文维基 Battle of Talas 。大食帝国方面全军不过15万,主力约7万在西方和的拜占庭帝国相对峙,哈里发艾布•贾法尔身边只有3万人在临时首都安巴尔附近驻扎,此外开国元勋的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有1万人在巴士拉以北一带驻,东西呼罗珊的首都木鹿和木鹿鲁兹(小木鹿)能出动的兵力不过1万人。统归艾布•穆斯林的部将齐雅德•伊本•萨里指挥,其余兵力在印度,北非和西班牙各地驻守,750年河中突骑施和昭武九姓各国反大食大起义的时候,集中各国兵力3万把阿拉伯驻军1万包围,打死了大食前锋,前锋副将齐雅德突围而出,找米国王借了兵并连同米国军讨平布哈拉动乱。 米国王被艾布•穆斯林杀死,米国再度投唐。河中形势对唐有利。大食用来平定中亚的兵力,在2万人左右,吃了败仗后,后来又有增兵万余的说法,因此,大食的军队总数,不超过3万人左右。


                    13楼2010-04-23 02:53
                    回复
                      • 222.41.29.*
                      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拔汗那及葛逻禄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 大食2史籍分别记载唐军是10万,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说被杀和被俘总数达为7万人,《段秀实别传》记载唐军是6万人,《旧唐书》记载唐军是3万,《通鉴》记载唐军是2万。中国的所有史书越往后越隐讳。唐军跟往常一样,仍率领着包括突厥、拔汗那、葛逻禄人在内的一支藩汉联军马不停蹄的奔赴了前线。学者们倾向于6万到7万人。按唐初定例,安西都护府驻扎的总兵数为2万4千人,这是安西四镇开镇之势,武则天时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后,在安西的驻军增加到3万人。到张说在开元年间废除府兵制后,从河西和安西本地招募军队来轮换守卫四镇,兵力又有所增加,北庭两都护府受安西都护府节制后,安西节度使在西域地区可调度的政府军总兵力应该在6万人左右。就是说,高仙芝可以用来进攻的唐军,不会超过6万人,而参与联军的其他部落军队,应该也不会超过3万人,所以,高仙芝的军队应该在6万人到9万人之间。[同期请参照安禄山三镇就已经扩编到20万]。而且此次出征与前两次从安西督护府出发不同,是从北庭督护府出发。 安西都护与北庭都护都隶属于陇右道,在级别上,安西节度使、北庭节度使以及河西节度使是相同的,但在权力上,安西节度使要受河西节度使节制,而北庭节度使又要受安西节度使的节制。加上近年出土的[天威健儿赴碎叶]之大唐天威军。和拔汗那军拔汗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南)再加葛逻禄部雇佣兵。大唐联军人数比大食史籍记载的唐军10万只会多不会少。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拔汗那人百分之百尽力的。之前拔汗那被大食所攻,君主被杀,被迫向东迁移而依附唐朝,对大食心存怨恨,而且拔汗那人与近邻石国也并不和睦。葛逻禄人之前曾与唐军亲密合作,在对付西突厥王朝的战争中出力不少,是忠心耿耿的佣兵。


                      14楼2010-04-23 02:57
                      回复
                        • 222.41.29.*
                        说什么[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怛罗斯城就安西四镇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Tokmok)诗仙李白就出生于此]附近,是唐灭西突厥后之邻土。完全是本土主场作战。时至今日怛罗斯城紧挨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的边境,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比从北京去天津还近。大食完全是异土客场作战。结果反倒被大食占领,。”《新唐书•西域传》:“攻怛罗斯城,败仙芝军”唐军被逼只好开始围攻原本属于自己的怛罗斯城。


                        15楼2010-04-23 02:59
                        回复
                          • 222.41.29.*
                          唐军一惯以长途奔袭著称,而这又来源于唐军的作战能力,要知道唐朝的军队是一支每名骑兵都拥有三匹战马,即使步兵也拥有一匹战马,全军明光铠配备达七成以上,拥有当时全世界最为先进的武器的一支武装到牙齿的军队,唐军虽是马步混合部队,但是步兵均有马匹,平时以马代步,作战的时候才下马作战,行军速度较快。唐代时,中国军队无论装备、素质、士气还是将帅能力都达到了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高峰。当时唐军野战常用的阵形之一是“锋矢阵”,冲在最前面的是手执陌刀(一种双刃的长柄大刀)、勇猛无畏的轻装步兵,接着是步、骑兵突击,后列则有弓弩手仰射,直到完全击溃对方。陌刀的攻击力极为可怕,列阵时“如墙而进”,肉搏时威力不减,李嗣业便是一员善使陌刀的猛将。骑兵方面则是轻重骑兵结合,一般使用马槊和横刀。唐代改进了冶炼技术,灌钢法取代了百炼法,使铁制战刀更加锋锐。唐军的铠甲抛弃了魏晋的具装铠,演变为以明光铠为代表的唐十三铠,重量更轻,但防御力却有所提升。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唐军的抛射兵器——弩,中国的弩早在秦汉时期便已独步天下,到了唐朝更加成熟完善,其射程与威力远非寻常弓箭可比。为了弥补弩射速低的缺点,秦汉以来的军阵中一直是弓弩兼有。唐军一般使用四种弩,伏远弩射程三百步(450米),擘张弩射程二百三十步(345米),角弓弩射程二百步(300米),单弓弩射程百六十步(240米)在不同范围均可以形成威胁。还使用了车弩,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床弩。史载车弩“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大食军队装备在这方面显然无法匹敌。


                          16楼2010-04-23 03:00
                          回复
                            • 222.41.29.*
                            但是拥有举世无双精良装备和n倍于敌的唐军居然包围[大食军数千]攻城五天不克,大食在接到高仙芝进攻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下达命令,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不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占领唐之怛逻斯城,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1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1万人迅速赶往怛罗斯城,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双方在怛罗斯河两岸、今天的奥李.阿塔附近展开了决战


                            17楼2010-04-23 03:02
                            回复
                              • 222.41.29.*
                              说什么葛逻禄部雇佣兵见事不妙突然叛变,[不愧是中国足球之前辈,输了一定能找出各种理由。为啥之前2次征讨吐蕃控制的小勃律和唐之附属盟国石国,葛逻禄却不叛变?如果唐军一度占有优势,葛罗禄部为何要临阵变节?此等夹缝部落当欲依附强者而生,择其得势者,摒其失势者乃天经地义,难不成犯了脑疾,与处于劣势的一方携手,置自身利益于不顾,并立死战唐军?定时当时唐军颓势已现,葛罗禄部才胆敢弃暗投明,反噬旧主。好似当年蒙古20万大军登陆伐日作战不利,退居海上待援时间太长,以致神风得以完成最后一击,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之事。而所谓的叛军葛逻禄事后却照旧来唐入朝?朝廷照旧丰厚赏赐?双方跟没事发生一样?须知历代朝廷对背叛之人的报复,往往比对外敌还狠,葛逻禄有没有叛变已不言自明],


                              18楼2010-04-23 0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