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一个客户喝茶,他说他女儿刚高考完,正在填志愿,最近忙这个事忙得头疼。然后他给我看他的手机,他买了一大堆的所谓的材料,188,288......一笔一笔转账出去了,我仔细看了材料,不就是网络搜罗来的一分一档表和历年录取情况嘛,汗。土豪家庭这些都洒洒水无所谓,我下面聊这些,是希望普通家庭不要再浪费这个钱了。这些大众材料都在网上有。看到这些家长焦虑得不行,又无从下手,下面分些经验吧:
填志愿有多重要呢
1. 从高考开始到进入大学报到,高考答题占70%,志愿选填占30%
2. 填志愿相当于求一个最优解,研究最好的赔率和下注方案
3. 填志愿就像花钱,要最具性价比
填志愿要家长和孩子一起
4. 填志愿期间,请家长和孩子密切同步关于填志愿的一切事宜,今天见了什么人,聊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让你们的信息充分同步,让你们的每个标准充分统一。比如:
-今天打电话跟某学长聊了,学长说不要去学医学
-我觉得学医学挺好
-……
然后往下聊吧,一直聊到统一意见,不一定是他赞成你或者你赞成他,聊到中间的一个状态也行,这是为了后续一起高效的填志愿选项做准备
5.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一些爱好或者对专业的理解,很有可能不对,但是还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主,万物唯心(这不是在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问题),就算这步错了,你从心了,这一辈子会是对的。要是家长执着,孩子没走这一步,他永远也不会错这一步。他走了你的规划,以后这就是你们之间的一个定时炸弹。
6. 从填志愿开始,家长请放手。放手不是不管,是一种心态,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的心态,让孩子开始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最后志愿不管填得怎么样,这一课是人生中一次无比重要的机会和契机,去感受、去开始独立,自主,自己对自己负责。反过来说,填志愿是大学第一课。影响很深很深。
你们需要做啥、怎么做
7. 家长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未来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然后反推去哪个城市,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请放弃这条逻辑。除非你是真的就是家里有人,很铁定的,而且你还要保证你的孩子是个乖乖仔乖乖女,而且还得大学4年之后性格不变还听你的。不然你这样的规划真的是枉然,白给。为什么家长执着于这个逻辑呢?
因为这个逻辑最自然,但是稍微一推敲就证伪。
因为有些家长偷懒,这是最容易想到的逻辑,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方案,但是填志愿真的偷不得懒,这是浪费孩子高三辛苦挣来的分数。
因为有些家长其他复杂的逻辑确实不懂。
所以请放弃这条逻辑。我们后面会探寻,到底该怎么填志愿,我也明白这个事很复杂,我这里只说基本的框架,后续的路还是要家长和孩子来走完整。
8. 研究填志愿和录取的规则和逻辑,他是个游戏,有点博弈性质的游戏,有点类似德州扑克。我来说下这个游戏规则怎么学。官方的材料先看一遍,官方的材料讲求严谨无漏洞,通常比较晦涩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需要去找民间的通俗版,通俗意味着可能有的理解偏差,所以民间版本一定要多看几个不同版本,相互印证,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矛盾的地方,再返回去看官方材料,反复印证。实在不懂就去问班主任吧,不要没有前面的铺垫就去问,这样班主任会有点毛,给你的也不是最好的答案,或者你得到的也不说最好的答案。你有基础班主任会很乐意跟你聊。
然后民间的版本去哪里找,我说几个平台,知乎可以,B站可以,抖音不要,西瓜不要,其他的也不要,反正就b站知乎,够用了。至于怎么选,怎么找内容,我没时间选,你们自己去选吧,饭到嘴边了。
9. 孩子要做的:想看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性格,然后去大量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都有哪些专业(专业名称叫什么,该专业开什么课程,这个专业哪些学校比较牛),这一步是做什么呢?这一步是找心,上面说了唯心,从心,前提是得现有心,他不是0和1的事,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多找找就多接近
其他:
10. 谁能帮你们一起来填志愿?我来拍个序打个分
在读大学的学长学姐,90分
大学毕业,在工作的,工作年龄小于6年的学长学姐,90分
大学毕业,在工作的,工作年龄大于等于6年的学长学姐,40分
毕业了,已经工作大于等于6年的班主任或者老师,40分
工作超过10年的所有人,包括老师,0分
分数越低越不建议问,或者说我觉得效果越差。这里千万不要迷信学校的老师,填志愿这个事,需要对现在的城市状况、各个行业、对社会现状有洞察,就是面要很广,见识和智识,老师是很难做到这点的,老师唯一的优点是了解你,但是话说回来,班上那么多人,老师了解你到什么程度呢?
11.不要听从网上所谓的专业的个性化的建议,95%无效,除非他真的真的很了解你。一个个性化的专业建议,是需要你的很完整的信息的,不然价值差很大。比如你的性格,爱好,喜好,厌恶,心理状态,会不会接受复读……太多了,我现在能想到能做到这点的,只有孩子的父母。
-------------------------------------------------------------------------------------------------------------------------------------------------------
下面的内容只写了关键词,改天再组织语言吧,或者可能没后文了哈哈,fine(摊手)
-------------------------------------------------------------------------------------------------------------------------------------------------------
自己去知乎和b站搜高考志愿相关基础是。
最最核心,想要什么
怎么了解学校和专业
课程设计
如何评估分数,百分位。分数的分散程度,说明什么,最高最低,说明什么,平均值的意义在哪里,能不能看到招几个,能的吧
如何用策略填志愿
冲稳保,啥意思
冲注意的点:冲进去了,调剂专业我是否能接受
不要想着转专业,这很难,适合意志力强,自主学习;千万不要挑战,说你的意志力强,大学和高三意志力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老师家长都表扬你意志力好,千万别信,如果你没有全班top2的意志力,不要做自己转专业的打算
城市,学校、专业
城市第一,且绝对第一,80%,城市决定你的同学,你的环境
城市定,分数定,学校找区间内最好的就行。15%
互联网已经拉平了专业,很多课程知识,学习的机会太多。对于大部分人,大学本科不在于专业知识学得多强。5%
填志愿有多重要呢
1. 从高考开始到进入大学报到,高考答题占70%,志愿选填占30%
2. 填志愿相当于求一个最优解,研究最好的赔率和下注方案
3. 填志愿就像花钱,要最具性价比
填志愿要家长和孩子一起
4. 填志愿期间,请家长和孩子密切同步关于填志愿的一切事宜,今天见了什么人,聊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让你们的信息充分同步,让你们的每个标准充分统一。比如:
-今天打电话跟某学长聊了,学长说不要去学医学
-我觉得学医学挺好
-……
然后往下聊吧,一直聊到统一意见,不一定是他赞成你或者你赞成他,聊到中间的一个状态也行,这是为了后续一起高效的填志愿选项做准备
5. 如果孩子有自己的一些爱好或者对专业的理解,很有可能不对,但是还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主,万物唯心(这不是在说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问题),就算这步错了,你从心了,这一辈子会是对的。要是家长执着,孩子没走这一步,他永远也不会错这一步。他走了你的规划,以后这就是你们之间的一个定时炸弹。
6. 从填志愿开始,家长请放手。放手不是不管,是一种心态,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的心态,让孩子开始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最后志愿不管填得怎么样,这一课是人生中一次无比重要的机会和契机,去感受、去开始独立,自主,自己对自己负责。反过来说,填志愿是大学第一课。影响很深很深。
你们需要做啥、怎么做
7. 家长有时候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未来在哪里工作,做什么工作,然后反推去哪个城市,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请放弃这条逻辑。除非你是真的就是家里有人,很铁定的,而且你还要保证你的孩子是个乖乖仔乖乖女,而且还得大学4年之后性格不变还听你的。不然你这样的规划真的是枉然,白给。为什么家长执着于这个逻辑呢?
因为这个逻辑最自然,但是稍微一推敲就证伪。
因为有些家长偷懒,这是最容易想到的逻辑,也是最容易实施的方案,但是填志愿真的偷不得懒,这是浪费孩子高三辛苦挣来的分数。
因为有些家长其他复杂的逻辑确实不懂。
所以请放弃这条逻辑。我们后面会探寻,到底该怎么填志愿,我也明白这个事很复杂,我这里只说基本的框架,后续的路还是要家长和孩子来走完整。
8. 研究填志愿和录取的规则和逻辑,他是个游戏,有点博弈性质的游戏,有点类似德州扑克。我来说下这个游戏规则怎么学。官方的材料先看一遍,官方的材料讲求严谨无漏洞,通常比较晦涩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需要去找民间的通俗版,通俗意味着可能有的理解偏差,所以民间版本一定要多看几个不同版本,相互印证,有不理解的地方或者矛盾的地方,再返回去看官方材料,反复印证。实在不懂就去问班主任吧,不要没有前面的铺垫就去问,这样班主任会有点毛,给你的也不是最好的答案,或者你得到的也不说最好的答案。你有基础班主任会很乐意跟你聊。
然后民间的版本去哪里找,我说几个平台,知乎可以,B站可以,抖音不要,西瓜不要,其他的也不要,反正就b站知乎,够用了。至于怎么选,怎么找内容,我没时间选,你们自己去选吧,饭到嘴边了。
9. 孩子要做的:想看看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性格,然后去大量的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都有哪些专业(专业名称叫什么,该专业开什么课程,这个专业哪些学校比较牛),这一步是做什么呢?这一步是找心,上面说了唯心,从心,前提是得现有心,他不是0和1的事,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多找找就多接近
其他:
10. 谁能帮你们一起来填志愿?我来拍个序打个分
在读大学的学长学姐,90分
大学毕业,在工作的,工作年龄小于6年的学长学姐,90分
大学毕业,在工作的,工作年龄大于等于6年的学长学姐,40分
毕业了,已经工作大于等于6年的班主任或者老师,40分
工作超过10年的所有人,包括老师,0分
分数越低越不建议问,或者说我觉得效果越差。这里千万不要迷信学校的老师,填志愿这个事,需要对现在的城市状况、各个行业、对社会现状有洞察,就是面要很广,见识和智识,老师是很难做到这点的,老师唯一的优点是了解你,但是话说回来,班上那么多人,老师了解你到什么程度呢?
11.不要听从网上所谓的专业的个性化的建议,95%无效,除非他真的真的很了解你。一个个性化的专业建议,是需要你的很完整的信息的,不然价值差很大。比如你的性格,爱好,喜好,厌恶,心理状态,会不会接受复读……太多了,我现在能想到能做到这点的,只有孩子的父母。
-------------------------------------------------------------------------------------------------------------------------------------------------------
下面的内容只写了关键词,改天再组织语言吧,或者可能没后文了哈哈,fine(摊手)
-------------------------------------------------------------------------------------------------------------------------------------------------------
自己去知乎和b站搜高考志愿相关基础是。
最最核心,想要什么
怎么了解学校和专业
课程设计
如何评估分数,百分位。分数的分散程度,说明什么,最高最低,说明什么,平均值的意义在哪里,能不能看到招几个,能的吧
如何用策略填志愿
冲稳保,啥意思
冲注意的点:冲进去了,调剂专业我是否能接受
不要想着转专业,这很难,适合意志力强,自主学习;千万不要挑战,说你的意志力强,大学和高三意志力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老师家长都表扬你意志力好,千万别信,如果你没有全班top2的意志力,不要做自己转专业的打算
城市,学校、专业
城市第一,且绝对第一,80%,城市决定你的同学,你的环境
城市定,分数定,学校找区间内最好的就行。15%
互联网已经拉平了专业,很多课程知识,学习的机会太多。对于大部分人,大学本科不在于专业知识学得多强。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