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经常把孙权借荆州当成刘备欺骗了孙权,或孙权犯了巨大的错误。
孰不知,这是孙权得无奈与精明之处!
无奈于自己兵力不足,以及赤壁战后三家态势与己不利。
为什么说孙权兵力不足和态势不利呢?
首先我们看看孙权的兵力,赤壁之战前孙权的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左右。
有人或许要说了不对吧,根据《晋书·武帝纪》吴国灭亡时期有兵二十三万,这还是经过西晋灭吴战争一系列战役后的数据,作为吴国全盛时期的孙权怎么滴也该有三十万左右吧?
怎么会兵力不足呢?
这里我要声明句,因为时代不同,你们也说了吴国鼎盛时代!
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含荆、扬、交、广四州,相当于东汉时期大半个荆州、扬州和交州,按现如今的行政区域是囊括了: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南地区(不准确)和浙、闽、赣、粤、桂五省全境加北越地区,国家掌握户数户五十二万三千,人口二百三十万。(《晋书·武帝纪》)
而赤壁之战开始前孙权的版图呢?
不好意思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关于孙权即位时的记载: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
有熟悉三国的朋友或许该说了:哎,不对吧!不是说江东六郡吗?怎么成五郡了?
不好意思,第六个郡新都郡是孙权于建安十三年春讨伐山越后由丹杨郡划出来新设的,实际上版图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是应该有变化的,同年诛杀江夏黄祖,孙权应夺取了部分江夏地区,同时讨伐山越获得不少人口,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变化)
好了书归正传,可想而知,以区区六郡(为了尊重读者还是叫江东六郡得了)绝无可能维持的起近三十万人马的。
更何况如果孙权真的拥有三十万人马,那么作为赤壁之战前孙权主要对手的刘表早该被其击败吞并了。
因为根据《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记载刘表的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分布于九郡,孙权真有三十万人的话,孙权随便抽个十五万人就能横推了。
关于刘表的兵力原文是《董二袁刘传》中两段话:…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正因为兵力相当,才造成了,刘表与孙权之间的长期对峙。
关于孙权兵力最最重要的依据则来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中孙权发言的记载: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有人该问了:就算孙权只有十万左右的兵力,那也已经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了,又何来兵力不足的说法?
这话很对,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他都面临着多个战略方向威胁,因此绝对无法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
放在孙权身上,则是其内有山越,外则北曹、西刘(赤壁之战时也变成曹操),南交州(诸将:士燮、吴巨等)。
赤壁之战这种决定政权存亡的战略决战中,孙权的兵力调动恰恰体现了这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以上为《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中孙权对周瑜要求调集的兵力五万做出的回复。
可见哪怕拥兵十万,孙权手头上可以直接调动的机动部队最多三万,再多就要从其它方向驻防兵力中抽调了。
而到了赤壁之战后次年,孙权命周瑜西取江夏、南郡,自己则亲自于东边发起进攻合肥的战役,同时于两个方向用兵,还要留下人马保卫老巢,其对于总兵力仅十万人的孙权,兵力可谓紧张到了极点。明显的兵力不足了。
孙权兵力的不足已经一目了然,那么形式不利又从何说起呢?
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说起,我们都知道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一个冬季,曹操兵败退走。
随即周瑜集群(孙刘联军),便进逼南郡,分兵荆南开始了反击。
于此同时,原本孙权对周瑜所保证的“…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抽调各地守军组成的赤壁后援部队,立即改变作战目标,北进合肥,意图趁机夺取东汉扬州刺史部全境,一时间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却给了孙权一个“大惊喜”,留了个大难题。
什么“惊喜”?什么“难题”?
孙权决心乘曹军主力败北,扬州空虚的机会,一举夺取扬州江北郡县,全据扬州的计划失败了,西线周瑜败曹仁下江陵括地千里(真地括地千里,夏口到南郡最西边的巫县直线距离大约五百多公里,如果把刘备荆南地区算进吴境,南北也差不多这个距离)。
《三国志·吴书书·吴主孙权传》的记载是: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
孰不知,这是孙权得无奈与精明之处!
无奈于自己兵力不足,以及赤壁战后三家态势与己不利。
为什么说孙权兵力不足和态势不利呢?
首先我们看看孙权的兵力,赤壁之战前孙权的总兵力大约在十万人左右。
有人或许要说了不对吧,根据《晋书·武帝纪》吴国灭亡时期有兵二十三万,这还是经过西晋灭吴战争一系列战役后的数据,作为吴国全盛时期的孙权怎么滴也该有三十万左右吧?
怎么会兵力不足呢?
这里我要声明句,因为时代不同,你们也说了吴国鼎盛时代!
吴国鼎盛时期的版图含荆、扬、交、广四州,相当于东汉时期大半个荆州、扬州和交州,按现如今的行政区域是囊括了:湖北、安徽、江苏三省长江以南地区(不准确)和浙、闽、赣、粤、桂五省全境加北越地区,国家掌握户数户五十二万三千,人口二百三十万。(《晋书·武帝纪》)
而赤壁之战开始前孙权的版图呢?
不好意思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孙权传》关于孙权即位时的记载: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五郡。
有熟悉三国的朋友或许该说了:哎,不对吧!不是说江东六郡吗?怎么成五郡了?
不好意思,第六个郡新都郡是孙权于建安十三年春讨伐山越后由丹杨郡划出来新设的,实际上版图没有什么变化(实际上是应该有变化的,同年诛杀江夏黄祖,孙权应夺取了部分江夏地区,同时讨伐山越获得不少人口,不过总体上没什么变化)
好了书归正传,可想而知,以区区六郡(为了尊重读者还是叫江东六郡得了)绝无可能维持的起近三十万人马的。
更何况如果孙权真的拥有三十万人马,那么作为赤壁之战前孙权主要对手的刘表早该被其击败吞并了。
因为根据《三国志·魏书· 董二袁刘传》记载刘表的兵力不过十万左右,分布于九郡,孙权真有三十万人的话,孙权随便抽个十五万人就能横推了。
关于刘表的兵力原文是《董二袁刘传》中两段话:…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正因为兵力相当,才造成了,刘表与孙权之间的长期对峙。
关于孙权兵力最最重要的依据则来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赤壁之战中孙权发言的记载: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有人该问了:就算孙权只有十万左右的兵力,那也已经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了,又何来兵力不足的说法?
这话很对,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任何一个政治军事集团,他都面临着多个战略方向威胁,因此绝对无法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方向使用。
放在孙权身上,则是其内有山越,外则北曹、西刘(赤壁之战时也变成曹操),南交州(诸将:士燮、吴巨等)。
赤壁之战这种决定政权存亡的战略决战中,孙权的兵力调动恰恰体现了这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以上为《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中孙权对周瑜要求调集的兵力五万做出的回复。
可见哪怕拥兵十万,孙权手头上可以直接调动的机动部队最多三万,再多就要从其它方向驻防兵力中抽调了。
而到了赤壁之战后次年,孙权命周瑜西取江夏、南郡,自己则亲自于东边发起进攻合肥的战役,同时于两个方向用兵,还要留下人马保卫老巢,其对于总兵力仅十万人的孙权,兵力可谓紧张到了极点。明显的兵力不足了。
孙权兵力的不足已经一目了然,那么形式不利又从何说起呢?
事情还得从赤壁之战说起,我们都知道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一个冬季,曹操兵败退走。
随即周瑜集群(孙刘联军),便进逼南郡,分兵荆南开始了反击。
于此同时,原本孙权对周瑜所保证的“…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抽调各地守军组成的赤壁后援部队,立即改变作战目标,北进合肥,意图趁机夺取东汉扬州刺史部全境,一时间形势似乎一片大好。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片大好的形势,却给了孙权一个“大惊喜”,留了个大难题。
什么“惊喜”?什么“难题”?
孙权决心乘曹军主力败北,扬州空虚的机会,一举夺取扬州江北郡县,全据扬州的计划失败了,西线周瑜败曹仁下江陵括地千里(真地括地千里,夏口到南郡最西边的巫县直线距离大约五百多公里,如果把刘备荆南地区算进吴境,南北也差不多这个距离)。
《三国志·吴书书·吴主孙权传》的记载是:权自率众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昭兵不利,权攻城逾月不能下。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喜将骑赴合肥。未至,权退。
十四年,瑜、仁相守岁余,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