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含中工情,爱暖乡亲心!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开展端午暖心行动

同学们拎着亲手包的粽子来到杨金峰的家中
“粽”情端午
6月11日,农历初二,星期五。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端午暖心行动即将开启。我们从繁华大道一路拐进颠簸的乡村小路,手捧着亲手包的粽子,踏着芬芳的黑土,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暖心之旅。
“粽”情欢乐
“粽情端午 爱满人间”
8点整,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的校车,载着端午暖心行动小组,驶出了学校正门。 6月的阳光,透过车窗,轻轻的照在脸上。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印着“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的12只红色礼盒里,满满装着同学们亲手包好的蜜枣香粽。

此行的第一站,前往长春市九台区卡伦街道魏家窝堡,看望残疾人杨金峰和他年迈的父母。坑坑洼洼的羊肠小径,同学们拎着被爱意包裹的粽子来到杨金峰的家。
杨金峰年过七旬的老父,代替行动不便的儿子迎出家门,老人家看起来神色怡然,黝黑的皮肤上一笑就满脸褶子。操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对这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不停地表示感谢。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学生发展学院的徐靖玉院长,抢先一步握住了老人家的手,两个人热切地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老人家今年已77岁高龄,他和相濡以沫的妻子靠着种地,养活残疾在床的儿子杨金峰。农家小院不大却很温馨,有鸡有鸭,小狗护院,果树繁茂,大葱长势喜人,竟然还有一棵南方的花椒树,已经结出了翠绿的花椒果粒。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到来让这一家人非常高兴,眼角眉梢透着喜悦。
撤下桌子,腾出地方,幼儿教育专业的同学们为一家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狭小的房间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节目演完,77岁的老人握住了同学们的手,“未来,就要靠你们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了!”
从魏家窝堡出来,校车直接拐进了红星村,道路变得没那么坎坷了。村上的副书记特意开车给我们引路,很快就到了红星村五社仇凤喜老人的家。 未见其人,先闻花香。紫红色的花朵,在屋檐支架花篮中娇艳的盛开,进去就是菜园子,绿油油的菜苗是生命的象征,院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
老人无儿无女和妹妹住在一起,拄着拐杖坐在屋檐下,看上去积极乐观,精气神十足。 据他所说,他这腿是年轻时落下的老毛病,叮嘱着同学们:年轻时要保养好身体,老了才能不像他这样。老人很健谈,拍着巴掌看完同学们的小合唱,送上最真诚的感谢。
从红星村离开,我们踏上了此行最后的目的地——大泉村。 校车在布满石头的土路上,磕磕绊绊的行进,拐过一片树林,终于艰难的到达目的地。房子很破旧,同学们惊讶地发出声音,似乎也没想到这样的房子居然有人住。 老人叫佟庆录,今年69岁,是一位残疾孤寡老人。老人驼着背,颤颤抖抖的想出来迎接大家,却被徐靖玉院长先一步扶了回去。

同学们为老人唱了一首好听的歌,老人有些不好意思,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双手合十,不停地表示感谢。临走时,老人执意拄着拐杖,送到门口,挥手和同学们道别。看着老人单薄孤独的身影和满脸感激的笑脸,我们久久回不了神。

3位贫困孤寡老人,12只中工礼盒,240个亲手包的粽子,是这个端午节最特别的一串数字,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段温暖有爱的故事。学生发展学院徐靖玉院长说,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之际,学生发展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开展了师生共同包粽子、聊端午节的由来、有奖知识问答和送粽子下乡等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体验,另一方面更好地增进了师生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学校历来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此次活动也是学生发展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际举措。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爱校、爱家和爱国的意识,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种子!
徐院长说:“这样的暖心端午行动,以后我们年年都要组织!”
转自:吉林中工技师学院官微

同学们拎着亲手包的粽子来到杨金峰的家中
“粽”情端午
6月11日,农历初二,星期五。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端午暖心行动即将开启。我们从繁华大道一路拐进颠簸的乡村小路,手捧着亲手包的粽子,踏着芬芳的黑土,完成了一次美好的暖心之旅。
“粽”情欢乐
“粽情端午 爱满人间”
8点整,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的校车,载着端午暖心行动小组,驶出了学校正门。 6月的阳光,透过车窗,轻轻的照在脸上。每个人都面带微笑,印着“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的12只红色礼盒里,满满装着同学们亲手包好的蜜枣香粽。

此行的第一站,前往长春市九台区卡伦街道魏家窝堡,看望残疾人杨金峰和他年迈的父母。坑坑洼洼的羊肠小径,同学们拎着被爱意包裹的粽子来到杨金峰的家。
杨金峰年过七旬的老父,代替行动不便的儿子迎出家门,老人家看起来神色怡然,黝黑的皮肤上一笑就满脸褶子。操着一口流利的家乡话,对这群穿着蓝色校服的学生,不停地表示感谢。

吉林省中工技师学院学生发展学院的徐靖玉院长,抢先一步握住了老人家的手,两个人热切地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老人家今年已77岁高龄,他和相濡以沫的妻子靠着种地,养活残疾在床的儿子杨金峰。农家小院不大却很温馨,有鸡有鸭,小狗护院,果树繁茂,大葱长势喜人,竟然还有一棵南方的花椒树,已经结出了翠绿的花椒果粒。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我们的到来让这一家人非常高兴,眼角眉梢透着喜悦。

撤下桌子,腾出地方,幼儿教育专业的同学们为一家人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狭小的房间里,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节目演完,77岁的老人握住了同学们的手,“未来,就要靠你们这些未来的栋梁之材了!”

从魏家窝堡出来,校车直接拐进了红星村,道路变得没那么坎坷了。村上的副书记特意开车给我们引路,很快就到了红星村五社仇凤喜老人的家。 未见其人,先闻花香。紫红色的花朵,在屋檐支架花篮中娇艳的盛开,进去就是菜园子,绿油油的菜苗是生命的象征,院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房前屋后种满了鲜花。

老人无儿无女和妹妹住在一起,拄着拐杖坐在屋檐下,看上去积极乐观,精气神十足。 据他所说,他这腿是年轻时落下的老毛病,叮嘱着同学们:年轻时要保养好身体,老了才能不像他这样。老人很健谈,拍着巴掌看完同学们的小合唱,送上最真诚的感谢。
从红星村离开,我们踏上了此行最后的目的地——大泉村。 校车在布满石头的土路上,磕磕绊绊的行进,拐过一片树林,终于艰难的到达目的地。房子很破旧,同学们惊讶地发出声音,似乎也没想到这样的房子居然有人住。 老人叫佟庆录,今年69岁,是一位残疾孤寡老人。老人驼着背,颤颤抖抖的想出来迎接大家,却被徐靖玉院长先一步扶了回去。

同学们为老人唱了一首好听的歌,老人有些不好意思,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感激之情,双手合十,不停地表示感谢。临走时,老人执意拄着拐杖,送到门口,挥手和同学们道别。看着老人单薄孤独的身影和满脸感激的笑脸,我们久久回不了神。

3位贫困孤寡老人,12只中工礼盒,240个亲手包的粽子,是这个端午节最特别的一串数字,每个数字背后都有一段温暖有爱的故事。学生发展学院徐靖玉院长说,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到来之际,学生发展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端午节”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开展了师生共同包粽子、聊端午节的由来、有奖知识问答和送粽子下乡等活动。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体验,另一方面更好地增进了师生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
学校历来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育,此次活动也是学生发展学院贯彻落实学校“全人教育”理念的一个实际举措。通过主题教育活动,有效激发了同学们爱校、爱家和爱国的意识,同时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感恩社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种子!
徐院长说:“这样的暖心端午行动,以后我们年年都要组织!”
转自:吉林中工技师学院官微